书城社科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2700900000047

第47章 甘肃工业发展后继保障力研究(4)

虽然从纵向看,我省支柱产业实力持续增长,其工业产值占全省比重,已由2000年的85.51%上升为89.95%~但从横向看,我省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1.27%降至2003年的1.03%,下降了0.24个百分点。具体来看,我省支柱行业呈“两增一平四减”之势:即石化、食品在全国同行业中的比重由1.51%、0.65%升至1.53%、0.68%;冶金持平,依然占1.14%;有色、电力、机械、建材在全国同行业的比重由5.58%、2.10%、0.44%、1.27%下降为4.47%、1.58%、0.28%、0.96%。

(三)有色在全国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石化、冶金极具发展潜力

近年来,在“工业强省”战略目标指引下,我省有色工业加快发展,2003年,其工业产值、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国同行业的4.47%和6.06%,在全国仍具较大的比较优势。“十五”期间,冶金、石化也有了较快发展,这表明我省有色和石化行业的规模化经营与发展实力有了明显增强,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四)电力、机械、食品、建材工业有待进一步加快发展

近年黄河处于枯水期,导致甘肃电力工业产值在全国的比重下降。机械工业仍处于缓慢的恢复期,2003年机械行业亏损3亿多元,至今仍处于全行业亏损的局面。而建材、食品既缺乏知名品牌的带动,又形不成规模化效应。可见上述四大行业的发展不如人意,这里虽然有市场或气候等因素。但是,机械、食品、建材行业的“散、乱、弱、差”现象依然严重,特别是食品、建材工业的发展现状与我省资源优势的地位极不相称。

三、存在的问题

甘肃支柱产业由于其发展的特殊历程,积累的问题比较多,改革与发展的难度大,其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三重”:即企业债务包袱重,企业办社会的负担重,企业改造任务重。二是资产负债率高,全省支柱产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66.5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57个百分点,使企业有限的盈利较多的用于还旧帐,自我积累能力差,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三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低。我省支柱产业劳动生产率为5.7万元/人,比全国同行业低2.8万元/人。四是企业集中度不高。我省的企业大都比较分散,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式经营管理,使得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度较差。近年来随着集团化战略的实施,我省企业在集中程度及相互协作方面,都有所改善,但是在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方面我省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

各支柱产业存在问题、面临的挑战分述如下:

(一)石化工业

1.产品结构不合理,总体实力较弱,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低。主要是初级产品、低档产品、基本化工原料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少。其产值在全国石化工业中占有份额仅为1.53%。大部分石化企业建于上世经五六十年代,工艺落后、设备老化问题突出,“高耗低效”问题突出,技术改造任务十分繁重。

2.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行业发展不平衡。地方化工大企业仅有刘化集团、金昌化工集团、西北永新涂料集团3户,其余均为中小型企业,尚未进入良性发展阶段,难以体现支柱产业的作用。

3.企业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取代了传统的价格竞争力,成为化工竞争力的一个新的决定因素,市场对我省石化企业提出了创新、改进的要求。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资金筹措困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化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周边省区石化工业的发展,也对我省石化行业构成严峻挑战。

4.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石化工业的挑战。为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共存,我省石化工业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以末端为主的治流方式,大力开发和应用清洁工艺和清洁产品。

(二)有色工业

1.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具有产地多、分布相对集中、品位较高、含伴生有价金属多等显著特点。但我省有色矿区的开发利用程度也较高。目前我省除镍可基本满足外,其余冶炼所需原材料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氧化铝缺100%,按现有生产能力,白银的铜矿开采使用年限只有5—8年。

2.产品结构矛盾突出,企业发展能力弱。其主要产品大多属粗放型的初级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在加工企业中又以初级加工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少,且企业工艺、设备都比较落后。建设资金与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企业债务负担和社会包袱重,导致消耗及成本高,自我积累较差;二是随着财政资金的逐步淡出,同时由于受地理区位、交通运输主要因素影响,利用外资的难度客观存在。

3.随着出口退税率下调,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给我省部分有色工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如电解铝企业的赢利空间大为缩减。

(三)电力工业

1.水电持续减发,购电成本上升。近年来,由于水电持续减发,随着售电量的需求加大,引起外购电量大幅增加,购电成本不断上升,目前购电成本已占省电力公司总成本的72%左右。

2.电网经济运行水平下降。一是由于来水不足,水电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受到严重影响。二是由于电力供需紧张,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用电需求,几乎处于满发状态,电网基本没有优化购电的余地。三是由于青海、宁夏缺电,东电西送电量增大,甘肃330千伏主网架转供电量增大,网损电量亦随之大增。

3.用电欠费现象严重。省内高耗能大工业用电占全省总用电量的67%,同时由于部分高耗能工业企业亏损严重,使得电费回收困难重重。截至2003年底,应收电费余额达10.8亿元,严重制约了正常资金流转。

(四)冶金工业

1.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冶金产品多属粗放型初级产品,在加工企业又以初级加工为主,且企业加工工艺、设备还比较落后,使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部分企业经营十分困难。2003年以后随着酒钢集团公司的中板、薄板、特钢等项目的陆续建成,我省钢铁产业的产品结构将会得到改善。

2.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据2001年的资料反映,我省冶金工业设备中,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占6.7%,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占10.7%,一般水平的占66%,落后水平的占16%。

3.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铁合金产品结构仍较单一,且总量过剩;石墨电机中,高功率、超功率电极比例份额较低。

(五)机械工业:

1.产品品种少,水平低。我省虽然有一些可以代表目前国家水平或行业先进水平的机械产品,但经营规模都比较小,而且产品质量也不稳定。大部分属于传统产品,均到了衰退期,还没有新的产品替代。有的虽已找到替代产品,但由于企业缺乏资金无法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达不到一定的生产规模。 2.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大企业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成套系统集成能力不强,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优势不明显,没有建立起“以大带小、以小保大”的合理产业结构。还未在国内市场上形成占有较大份额和具有较强竞争力,并对全省机械工业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全行业还未走出生产经营困难的境地。

3.技术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一是通用、中低档机械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市场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高技术产品、专用设备的开发和生产水平不高;二是一批名牌和陇货精品由于更新换代乏力,市场份额逐步减弱;三是缺少有自主产权的产品技术,同时因资金缺乏,不能及时采用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致使我省与中东部机械工业整体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差距不断拉大。

4.企业改制改造任务艰巨。全省机械行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经济比重分别达到55.83%和57.17%。由于这一特征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对市场经济的运用能力相对减弱,资本多元化、经营市场化步伐不快,严重制约了机械行业总体竞争能力的提高。随着世界跨国公司以产品、资本、技术服务等多种手段的全面市场进入,一些国内技术水平较高的重要机械产品,将面临严峻挑战。

(六)食品工业

1.整体发展水平低。企业规模和产品产量未能形成规模,绝大多数行业产值和产品产量还不足全国的1%。品牌效应微弱,尽管莫高干红在1999年荣获全国质检总分第一名,5个白酒品牌质量居全国中上水平,但是产品“有优无势”,未能形成像“伊利”、“蒙牛”哪样占居全国市场的著名品牌。

2.农业资源的加工转化增值利用度低。食品工业仅占农业产值的25.33%,食品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3.企业现代化进程缓慢。一是管理水平不高,经营观念落后,营销能力不强,部分食品企业经济效益差。二是技术装备水平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弱,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短缺,竞争力不强。三是企业小而分散,未能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区域经济优势,省内同类企业中还存在不正当竞争问题。

(七)建材工业

1.小型企业偏多,生产集中度低,我省大中型建材企业少,新型建材少,产值、增加值及主要产品产量仍属后进省份。

2.结构性矛盾突出,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上,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的传统建材产品比重过大,而市场容量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型建材、化学建材产品偏少。组织结构上,集约经营还未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弱小企业多、优势企业少,小而分散、效益不高。

3.环保和资源利用方面问题较多,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缓慢。多数企业管理粗放,成本高、效益低。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和科技创新机制还未建立起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属于国家明文淘汰的落后工艺和设备仍然存在,由此造成产品档次低、消耗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我省建材工业以资源开发为主,以窑炉生产为主,每年要耗用大量的能源和不可再生的非金属矿资源。小型企业排放大量烟尘、粉尘,环境治理成本高,资金严重不足。

四、发展支柱产业的建议

指导思想:立足甘肃工业“禀赋”优势,采取“依靠、发展、扶持”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立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型产业规模化为方向,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新型产业,在大力支持主体企业延长产业链的基础上,从而实现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新型能源原材料和工业基地。

(一)立足比较优势,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甘肃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建国以来受国家产业政策和资源开发双重因素而形成的基本工业格局。在大力推进新兴工业化的进程中,石化、有色、冶金、电力、机械仍然是支撑甘肃工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石油化工

1.重点培育大型化工集团。在支持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玉门石油管理局、长庆油田庆阳分公司等石化集团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刘化、金化、银光、亚盛、404等大型化工企业的结构调整,使之尽快形成具有行业优势、有拳头产品和较高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

2.突出产品结构特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产业布局上实施特色战略,重点发展三大合成材料、精细化工、高浓度复合肥、无公害农药、新型涂料等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产品。

3.突出项目对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带动作用。通过技改项目的不断实施,优化存量资产,扩充有效增量,推动技术素质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按照集约经济“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创新企业经营机制,理顺产权关系,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