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2700900000046

第46章 甘肃工业发展后继保障力研究(3)

根据甘肃工业产品市场规模小、竞争能力弱、经济效益差,工业与支柱产业后继保障力弱的现实,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实施工业强省,贯彻科学发展观,对甘肃支柱产业实施战略性改造,积极培育后继产业,提高甘肃支柱产业与工业的后继保障力

面对甘肃这种建立在以原材料为基础脆弱的支柱产业后继保障力现实,迫使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支柱产业进行彻底的战略性的改造,而不是适应性地调整,才有可能提升甘肃支柱产业后继保障力和工业的后继保障力,从而加速全省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突出强调甘肃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转换的极端重要性,我们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甘肃的后继产业。如果说后续产业强调的是产业的继承与延伸,而后继产业更强调的是产业的转换,这种转换不是适应性、技术性的调整,而是旧支柱产业的尽快升级换代;一部分旧支柱产业逐步退出支柱产业行列,而新的后继产业尽快发展壮大,逐渐成为能够带动甘肃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战略性的改造过程。

(二)切实重视资源安全问题,建立稳定的战略资源供给基地

面对甘肃支柱产业的资源储量递减,甚至面临衰竭甚至急衰的现实,我们必须在加大资源的勘探力度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保障甘肃支柱产业的资源安全,确保甘肃支柱产业与工业的后继发展保障能力。

——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发改委规划,中石油公司等渠道,敦促国家尽早建设新疆一兰州输油管道,建议国家建设哈萨克斯坦—新疆—兰州输油管道,为建设兰州石油化工基地奠定资源基础。这将不仅有利于降低甘肃石化工业的运输成本,提高甘肃石化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全国石油的多元化进口,提高我国石油安全能力。

——积极鼓励有色、黑色企业与集团,合作、合资建设自己的资源基地与战略投资者,以保障资源的有效供给与产品需求规模的扩大。

(三)创建金昌一白银有色工业金属高科技园区

借助甘肃有色工业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具有一定的有色工业人才储备与技术积累与沉淀,可以积极建议国家建设金昌一白银有色金属高科技园区,实现甘肃有色工业从生产基地向技术创新基地转变,原材料基地向高新技术与新材料基础的转变,切实提高甘肃有色工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培育、壮大甘肃有色工业的支柱地位,保持与扩大甘肃有色工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四)大力发展甘肃烟草加工业

云南工业后继保障力、支柱产业后继保障力强,成为西部各省学习的楷模。深入分析云南支柱产业结构可以发现,云南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大力发展烟草加工业的结果,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培育了红塔山、阿诗玛、云烟、红河等一大批烟草知名精品,其烟草加工业的增加值就占云南全省的55%以上,而利税额达到了297.35亿元,占云南全省的80%以上。云南如果扣除烟草加工业带来的利税,其工业的发展就远远不及甘肃!

云南、黑龙江、新疆工业的发展,都实现了一业突出带动型的工业发展道路,但黑龙江、新疆更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丰富(其生产能力分别占全国的57.36%、9.04%,利税分别占本省的78%、59.45%)。黑龙江、新疆的经验是其他省根本无法借鉴的。而湖南借鉴云南的经验,成功地发展了烟草加工业,已居全国第3位。

而上海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念念不忘发展烟草工业,烟草加工业至今作为其第5大行业,第2大利税行业,成为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上海烟草工业的增加值、利税额,都紧随云南之后,居全国第2位,这从骨子里渗透出上海人的精明能干。甘肃一定要借鉴云南、湖南、上海等省、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学习上海人的精明,千方百计地力创甘肃的全国烟草名品、精品,把烟草加工业培育成为甘肃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大大提高甘肃烟草工业在全国的份额,力争8—10年内达到4%以上的全国份额,使烟草加工业的利税额占到全省的40%左右,使烟草工业早日成为甘肃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大利税产业。

(五)切实提高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的行业管理水平

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使甘肃的这两个行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在二至三年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据测算,如果2002年甘肃电力工业达到全国单位销售收入利税平均水平,甘肃电力工业的利税额就能增长51%,达到18亿元以上。因此,未来甘肃的电力工业必须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大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益的前提下,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06年电力工业的经济效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是甘肃电力、化学工业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

(六)突出发展装备制造业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据机械科学研究院的预测显示,未来几年内我国铁路机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船舶、数控机床、石化设备、输变电设备、环保设备等主要的装备制造行业的需求量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就为甘肃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要把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甘肃加速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后继保障力的重大举措。在未来的10至20年内,要抓住当前装备制造业快速成长的机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甘肃省打造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依托已有的制造工业基础,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立重点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化分工,意味着生产更趋专业化,多数国家和地区只能在部分产品或产业领域形成竞争优势。甘肃省要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一步梳理出各类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和前景,在拥有关键资源、基础优势和核心能力的装备制造业领域确立重点发展产业集群。

二是结合承接转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和转移的内在规律,着力创造宽松的外部条件,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

三是注重嫁接外资,嵌入跨国公司产业链。大力吸引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跨国公司本土化采购生产,努力吸引跨国公司进驻甘肃建立装备制造和技术研发基地,大力推进外资和民资参与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改组改造,通过兼并、重组、相互参股、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把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嵌入跨国公司全球化采购、生产和服务体系中。

四是延伸产业功能,培育生产性综合服务业。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必须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作支撑,特别需要金融保险、证券、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要素市场等服务作支撑。要按照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拓展的趋势,加快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借助加入WTO后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机遇,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生产性综合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从事现代物流、制造设计、工程总承包等知识型生产1生服务业的本土企业。

五是优化产业组织,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加快实施并购、重组、整合,以“聚合”与“裂变”方式,重组改造现有装备制造业企业,使甘肃省优质资产向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

(七)积极培育壮大后继产业

根据甘肃现有产业结构现状,中国与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影响,综合考虑到甘肃产业基础,发挥甘肃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与产业比较优势,必须在发挥现有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基础上,按照“品质优良、品味醇正、品牌一流”的理念,大力营销莫高、祁连(冰红、冰白)红酒与滨河、皇台等陇酒系列品牌,积极培育发展壮大甘肃的白酒、红酒、奶制品、百合饮品等饮料制造业;按照“品质、疗效独特、品牌”的标准化要求,努力经营佛慈、兰州生物制品、奇正藏药等陇药品牌,积极培育发展甘肃中成药、藏药加工业、生物医药等医药制造业;按照“品质、品味、品牌”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思路,积极发展甘肃牛肉面、洋芋、黑白瓜子等食品加工业,加速建设以黄羊镇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基地。

(八)实现全省经济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从重点帮扶国有企业脱困转移到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的自主能力

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与步伐,积极推行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体制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重构企业发展的产权基础与管理基础。可以考虑通过公开拍卖企业资产,初步建立起“民有、民营、民享”的民营企业发展机制,从而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实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九)加快企业家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要将工业强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发展靠项目、改革靠企业、保障抓党建”的措施落实到微观社会经济之中,体现到企业家兴企上来。市场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能力、工作魄力、知识素养等综合素质,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成败兴衰,甘肃的长风电器与海尔、长虹就是历史的现实。要加快甘肃的发展,必须首先从根本上改变甘肃干部特别是企业家的综合素质与领导能力;必须尽快培养、充实、任用一大批懂宏观经济的知识型、专家型、技术型、善营销的企业家;必须为区域经济、行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一个人才(企业家)基础与组织领导保障;必须要求组织、人事、国资委等部门,切实建立起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企业家因做出工作性努力,取得经营实绩,随企业发展壮大而取得合法、合理的收入并得到提拔重用;必须最大程度地防止因权力性投资、投机而提拔使用,真正建立起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我们必须着眼现在,面向未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超前打算,及早谋划,展开甘肃省经济后继产业与发展能力研究与规划,探索保持全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战略思路、办法、措施和有效途径,构筑加快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能力,做到未雨绸缪,确保甘肃在今后20年能够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省情研究小组

负责人:柴竹菁

成员:杨言勇郭立平陈雪霞邱建安祁志勇范雪涛

执笔:杨言勇陈雪霞

甘肃支柱产业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工业取得了迅速发展,现已形成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电力工业、机械工业、食品工业、建筑材料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成为祖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区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甘肃工业的支柱产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劲旅”的石化、有色、冶金、电力、机械;另一类是“后起之秀”的食品与建材。前一类在支柱产业中仍占主导地位,后一类近年来发展迅速,已逐步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甘肃支柱产业的基本特点

(一)支柱效应愈益明显

2003年,石油化工、有色工业、冶金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等七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0.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95%(下同);实现利税105.82亿元,占90.23%;从业人员61.52万人,占78.68%。

(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甘肃工业支柱产业的形成是全国工业分布及地区资源要素配置的直接结果,这是“禀赋”优势,它不仅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比较利益。从甘肃的支柱产业看,其规模水平效率及地区分工区位商在全国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区位商大于1,在全国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

1.石化工业:石化工业是甘肃支柱产业的排头兵,2003年其产值为378.16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的32.80%。利税占全省利税总额的23.13%,区位商为1.88,在全国分工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2.有色工业:2003年工业产值为184.79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的16.03%;利税占全省工业的18.37%;企业规模化集中程度高,地区优势显著,区位商高达5.51。

3.电力工业:目前火电与水电的比例大致是6:4。2003年工业总产值为118.27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的10.26%,利税占全省工业利税的14.63%;区位商为2.13,地区优势比较明显。 4.冶金工业:2003年工业产值为87.9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63%;利税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12.33%。区位商为1.05,在西北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5.机械工业:机械工业正处于缓慢恢复增长的时期。2003年工业总产值为108.42亿元,占全省工业的9.40%;利税占全省利税总额的0.53%,区位商为0.38。

6.食品工业:“九五”以来,食品工业已成为发展较快的新兴支柱产业。2003年其产值已达到98.9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58%;利税占全省利税总额的17.41%,区位商为0.95。

7.建材工业:2003年工业产值为59.52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16%;利税总额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3.82%,区位商为1.20。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甘肃有色工业、电力工业在全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区位商在2以上,企业集中度及规模水平高,户均规模大体接近中型企业水平;石化、冶金、建材工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区位商在1以上,石化、冶金的户均规模在大型与中型企业之间,企业集中度较高。机械、建材、食品工业集中度低,户均规模大致介于中小型企业之间。

(三)资金密集型特征比较明显

甘肃支柱产业中资金密集型企业占支柱产业的77.98%,技术密集型企业占6.72%,劳动密集型企业占15.2%。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在全省工业支柱产业中集中了大中型企业155户(其中大型企业68户),占据全省大中型企业数的84.70%。支柱产业中大中型企业的资产、产值、利税分别占支柱产业的74.78%、70.58%和77.64%。

(五)经济运行质量高

2003年,全省支柱产业总资产贡献率为7.1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2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05.82亿元,占全省利税总额的90.23%。

二、甘肃省支柱产业在全国所处的地位

(一)甘肃支柱产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偏小

2003年我省工业在全国同类行业中所占份额仍在1%左右徘徊。其中,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同类企业的1.03%,增加值占1.13%,利税总额占0.83%,资产占1.51%,职工人数占1.71%。

(二)支柱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有弱化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