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2700900000045

第45章 甘肃工业发展后继保障力研究(2)

同时,甘肃与欠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的产业集中度、产业盈利集中度都较高;而全国、沿海发达地区支柱产业的产业集中度、产业盈利集中度相对较低的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甘肃与欠发达地区:(1)产业部门结构不完备;(2)其他非支柱产业发展的不成熟与相对落后;(3)工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对现有支柱产业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往往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国民经济增长格局,真可谓是“成也支柱产业,败也支柱产业”。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沿海发达地区:(1)产业部门结构相对完备;(2)其他非支柱产业的成熟与发达,我们分析了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的所有工业行业,它们的支柱产业,与所从事的非支柱产业,绝大部分都在全国处于最前列,更说明了沿海地区的发达与领先,基本上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整体性的;(3)沿海发达地区工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呈现出“支柱产业主导,百花齐放、千舸争流”的局面,国民经济增长对现有支柱产业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但支柱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大。

五、甘肃支柱产业的后继保障力与发展潜力评估

(一)甘肃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后继保障力分析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甘肃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是甘肃利税第一大户,利税额占全省的12.8%。但这一产业的发展从全国看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型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资源垄断集中型特征(见图3)。

全国最大的8个省的石油生产能力占到全国的87.1%,利税占到全国的92.35%,甘肃生产能力居全国第10位,增加值、利税额分别占全国的2.1%、1.43%,说明随着甘肃石油资源的逐步萎缩,开采难度的加大,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已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增加值提供的利税只有全国的68.1%,单位销售提供的利税只有全国的51%,如果未来在本省境内或生产基地周围不能发现新的大油气田,甘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能力与盈利水平上升的空间非常有限。

(二)甘肃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后继保障力分析

2002年,甘肃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是甘肃第一大支柱产业,提供的利税居全省第5位。甘肃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4.97%,居全国第8位;销售收入、利税额分别占全的3.54%、2.18%,单位增加值的利税额、单位销售收入的利税额分别为全国的43.9%、61.6%,说明甘肃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虽然生产能力在全国位次比较靠前,但盈利水平明显欠佳。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甘肃石油资源供给能力日益萎缩和石油加工的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经济效益水平下滑的现状。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石油进口的持续上涨,石油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2001年已超过30%,超过9000万吨),预计2010年石油的依存度将达到70%以上;同时,考虑到现有石油进口的90%以上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中国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生产能力无疑将会向沿海城市聚集,以最大程度降低运输、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因此,除非甘肃能够找到足够的石油资源或供给渠道,甘肃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未来发展的潜力不容乐观!

(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后继保障力分析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作为甘肃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第3大利税行业,为甘肃国民经济甚至全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仍然是雄风不减当年。甘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利税额分别居全国第3、7、4位,是甘肃所有行业中在全国排序最前、最有竞争力的行业。三者占全国份额分别为7.5%、5.01%、6.35%。

单位增加值提供的利税、单位销售收入提供的利税分别为全国的84.7%、126.7%,在面临资源衰竭的条件下,能取得如此效益,实属不易。应在保持现有领先技术与生产工艺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产品深加工度与技术、知识含量,提高行业的单位增加值的盈利水平,为甘肃工业发展再立新功。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甘肃未来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甘肃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制造业的基础产业地位

2002年,甘肃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制造业(以后简称为电力工业)增加值与利税额分别为39.32亿元、12.13亿元,分别占全省增加值、利税总额的11.72%、12.13%,增加值居全省第四位,利税额居全省工业行业第3位。

电力制造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不仅是全国工业增加值最大、利税最多的行业,2002年,其增加值为3165.74亿元,占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的9.61%(后同),利税额为1285.2亿元,占全国10.71%;而且是全国31个省唯一都有的支柱产业。

从甘肃电力工业占全国的相对份额来看,甘肃电力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24%r、1.43%、0.94%;分别居全国第24、22、24位,说明甘肃的电力工业在全国也没有赢得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甘肃是一个水电资源大省,电力工业是甘肃的一个优势产业。但甘肃电力工业的地位与作用,同电力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相比,明显逊色。电力工业作为甘肃的优势产业并没有在甘肃工业经济中赢得应有的优势地位。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甘肃电力工业单位增加值利税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5.8%,单位销售收入的利税额只有全国的65.7%。说明横向比较,甘肃电力工业的效益非常差,应引起省政府与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甘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后继保障力分析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甘肃的第五大支柱产业,也是甘肃第6大利税行业。其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1%、0.85%、1.1%(见图4),分别居全国第22、22、21位,说明甘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全国处于规模劣势。单位销售收入的利税水平为全国的129.4%,具有一定的利税与经济效益优势。 从全国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虽然产业的集中度不是太高,但更多还是集中在沿海与资源大省。随着中国铁矿石等资源的大量进口,我们预计这一集中度将会大大提高。甘肃本行业发展前景、潜力不强。

(六)非金属矿物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是甘肃的第六大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利额额、销售额分别为16.67、412、41.25亿元,分别居全省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总额的第6、7、6位。其增加值、利税额、销售收入占全国相应的比重分别为1.24%、1.07%、0.98%,分别居全国第20、18、24位。说明从全国比较分析,甘肃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具有比较明显的规模劣势。

单位增加值提供的利税是全国的86.63%,单位销售收入相对利税额是全国的109.69%,说明甘肃的经济效益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其发展潜力不容乐观。

(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后继保障力分析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虽然按增加值进入了甘肃的支柱产业行列,但没有起到支柱产业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其利税额居全省各行业第21位,居全国第31位。单位销售收入利税额只有全国的12.2%,急需主管部门找出问题根源加以纠正;否则,甘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发展,将是一条不归路。

(八)烟草加工业后继保障力分析

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甘肃烟草加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迈入甘肃支柱产业行列。2002年,烟草增加值居全省第八位,但利税居全省第2位,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特别是财政收入增长的一大来源和税收增长的最大亮点,可以说目前甘肃烟草加工业的发展态势非常好。2002年,甘肃烟草加工业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额已居全国第22、21、21位;三者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0.82%、1.18%、1.22%(见图5)。虽然从甘肃占全国份额来分析,甘肃烟草加工业还处于幼稚阶段,但其盈利水平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甘肃烟草加工业单位增加值、单位销售收入所提供的利税分别是全国的148.8%、103.4%。其他沿海地区也大多如此。

(九)沿海地区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主导产业地位分析

1.沿海地区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

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作为全国第二大支柱产业,已成为沿海省份最主要、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在沿海地区都占有最重要的席位。

沿海发达地区善于把握世界产业从“农业一棉纺织业(18—19世纪)一电力、钢铁、造船、化工工业(20世纪初一20世纪70年代)一汽车、航空、家用电器工业(70—80年代初)一计算机、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机器人、新材料、原子能工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后,千方百计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不遗余力发展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广东、北京、江苏、上海、福建、天津、浙江等省,都凭借其人力资本、知识储备和资金优势,将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培养成为各自的最重要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利税占本省工业的比重,利税占全国本行业的比重,广东分别排在第1、1、1位;北京1、1、2;江苏2、6、3;上海2、3、4;福建1、2、5;天津1、1、6;浙江8、8、7。虽然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没有成为山东的支柱产业,但其利税额却居全国本行业第8。

这8省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利税额合计分别占全国的86%、85.99%(见图6),说明全国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与盈利能力的集中度都非常高,有进一步向沿海发达省份集中的趋势。

2.甘肃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虽然甘肃具有一定的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基础,也将电子工业作为甘肃发展的方向,但时至今日,甘肃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还处在幼稚阶段。

2002年,甘肃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额分别为5.25、14.11、1.7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1.56%、1.57%、1.71%;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单位增加值、单位销售收入利税分别是全省工业平均水平的115.4%、108.9%,说明甘肃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经济运行效益水平,仍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甘肃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占全国的份额来看,甘肃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0.21%、0.13%、0.25%,分别居全国第21、22、18位。甘肃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单位增加值的利税、单位销售收入利税额分别是全国的119%、192.3%。说明甘肃单位电子工业产品所带来的利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于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好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与全国行业的平均水平,同时考虑到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在没有找到其他具有替代产业前提下,甘肃要想获得快速发展与工业总体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发挥其主导产业的作用,这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弯,跨不过去的坎!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甘肃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的难度逐渐增大。

一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经济增长的自主能力弱。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最终需求来分析,甘肃经济目前尚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增长型,对国家投资的依赖性较强。1998年以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左右,国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6%—21%之间,投资成为甘肃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由于甘肃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造成地方财力匮乏,增长后劲不足,对中央财政的依赖程度大。2001年和2002年,全省财政支出的70%和62.3%分别来自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支持。加之甘肃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未能顺利升级换代,造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国民经济整体呈现出二驾马车(消费、投资)向前拉,一驾马车(净出口)向后拖的运行态势。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4%,比全国低8.2个百分点。同时国有工业比重高、民营企业发育不足、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低,贫困人口数量多等原因,使甘肃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内生机制还没有形成。一旦国家积极财政政策淡出或国家支持力度减弱,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二是支撑经济增长的资源优势有所弱化,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强。甘肃能源、矿产资源经过长期高强度开发,使一些重要的优势资源如有色金属、石油等进入开发后期;加上资源勘探力度不足,新的矿产资源接续不上。而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使甘肃一批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对全省经济发展的保障、支持作用已出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三是重大项目特别是竞争性项目储备不足。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许多地区和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国家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使得甘肃基础设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为甘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对拉动本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项目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对竞争性项目特别是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延伸项目、深加工增值项目、装备制造项目、产业龙头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等的研究储备重视不够,投入力度不大,项目前期工作跟不上,使项目储备不足。

四是甘肃深处内陆、区位劣势比较明显,产品运输距离长、成本高,竞争力弱;加之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酷,造成整个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高。

五是甘肃支柱产业与全国的差异性大,且不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加工度低,经济效益普遍较差。现有8个支柱产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5个产业面临资源衰竭、生产及运输成本上升、产品竞争力减弱的威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根本不足以担当支柱产业作用,而电力工业相对效益差,烟草工业占全国比重低,还处于幼稚阶段。

六、增强甘肃工业发展后继保障力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