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2700900000048

第48章 甘肃工业发展后继保障力研究(5)

4.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利用甘肃化工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与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相结合,通过双向投资、参股,联合开发化工矿产资源及其新产品。支持企业采取发行债券、股票、技术股等形式吸引资金技术。支持大企业股票上市募集资金解决项目资金。

5.把兰州建设成为西部重要石化基地。石化行业作为我省支柱产业的排头兵,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资金、技术、人才力量雄厚,可通过参与竞争、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把兰州石化建成“中油排头、国内领先、世界有名”的大型、先进、高效的石化企业。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气东输及中哈石油管道的铺设,为我省发展石化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雄厚的物质基础。我省必须乘势而上,发扬区域优势,把兰州建设成为西部重要石化基地,进而带动河西、陇东石化基地建设。

有色冶金

1.严格贯彻执行有色冶金工业政策,加强全行业的宏观调控,坚决扼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使我省有色冶金工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把金川有色集团建设成为国内外有名的一流企业。我省已逐步形成了以金川集团、陇南等五个各具特色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其中镍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稀土产品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有色金属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5%左右。金川集团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技术,今后我省应当多渠道、有重点地加大对金川集团重点核心技术和工艺设备的资金投入,从而进一步凸现我省有色金属工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3.加强资源勘探与合理开发并重的原则。特别应加强对现有矿山深部及其周围的勘探力度,并采用先进技术加大对贫矿的开采利用。积极鼓励企业与周边地区或国外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或投资办矿。

4.针对国内外能源原材料紧缺而引发的涨价因素,应适度推进铁电、铝电联营,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利用,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我省有色冶金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5.甘肃有色冶金工业以金川集团、白银有色、兰铝、连铝、酒钢集团为骨干,围绕节能降耗、产品结构调整等内容,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采用新技术、实施以铝、铅锌、镍、钢和稀土为主的冶炼技术改造,对于提高企业生产规模和产品的加工增值,增强我省有色冶金工业的综合实力将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6.确立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在支持企业进行节能降耗,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应当确立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即一是大企业首先推广通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对污染物的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二是在我省资源开发性城市尝试建立生态工业园为代表的企业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使一个企业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能源和原料;三是在重点工业城市建立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通过重点支柱产业来推动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

电力工业

1.进一步加快和完善电网主网架建设。根据全省经济发展要求,抓紧完善电力发展中长期规划,使之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配合。重点建设河西、东部经济高增长区和基础薄弱区的电网,对兰州、白银电网保持相应规模的建设力度。利用区位优势和调峰能力,以建设750千伏兰州一官亭输变电工程为契机,加强和巩固甘肃电网在西北区域电网的中心地位,确定一批重点项目,集中有限资金解决供电“卡脖子”问题。

2.积极协调电源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十年,我省电源增长主要依靠省内新增火电机组来保证。目前国家层面涉足我省电源建设的发电集团已有4家,一批重大项目已经开工或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我省有关部门应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为已列入规划的一批公用电厂发电并网创造良好条件。

3.全力以赴保证电力供应。积极支持和处理好“厂网分开”后电网与发电企业之间的关系,督促加强各电厂的生产关系,确保机组稳定运行。同时要积极协调确保各火电厂电煤的正常供应,引导企业根据供需形势进行生产检修。做好跨省区供电工作,利用网上资源调剂省内余缺。

4.坚持能源优先、电力先行战略。保持充足的电力供应,对于支持我省经济快速稳健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甘肃支柱产业大多都是高耗能企业,随着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能源消耗将呈几何级数上升势头。因此我省必须继续坚持能源优先、电力先行战略,即加强煤炭运力、水电、火电建设,做到煤炭、电力都能有较大的备用能力。同时,应全力以赴加大对兰州燃气电厂、兰州市西热东输工程、乌全峡水电站等能源工程项目的可引性论证,力争尽快开工建设。

机械行业

1.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一是对有规模有技术有产品的主体骨干企业尽快实施股份制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促进产品结构优化,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二是对产品无市场、经营困难、扭亏无望,但具有区位优势的企业,可实行“退二进三”;三是对列入破产程序的企业,通过政策性破产和依法破产使其退出市场。

2.依照国家产业政策优化机械行业产品结构。重点扶持一批企业集团公司。按照择优扶持、优化配置的原则,扶持新材料的产品企业、高科技机电一体化企业、电工企业、石油炼化设备集团及通用、真空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等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尽快壮大实力。

3.加强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专家指出,国内制造业目前已存在“高端失守”(即忽视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低端混战”(即传统产品打价格战)的危险。针对我省机械工业发展滞后,传统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水平低的矛盾,我省应尽快建立完善以国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开发体系,加大对技术力量强、开发条件好的骨干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支持,通过对技术成果的尽快产业化,促使我省机械行业加快创新步伐。

4.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鼓励省内生产形状记忆合金产品、输变电设备、农机等产品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扩大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合资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步伐。

(二)以扩大经营规模为契机,把新兴支柱产业做强做大

食品、建材工业是我省借改革之风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支柱产业。但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环境下,发展绿色食品、合理使用资源,以及保护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对两大支柱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省食品、建材工业将继续坚持调整结构、分类指导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全行业“规模经营,靠新出强”的历史性跨越。

食品工业

1.力口大对现有食品工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由于食品工业行业多、涉及面广,与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关系密切,需要省上统一协调。一是行业结构要调整,要依托我省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现代食品、保健食品、特色食品、绿色食品;二是企业结构要调强变大。现有小规模、低水平的食品加工企业要通过联强靠大,联合兼并,资产重组、优势互补,发展一批跨省市、跨地区的大公司、大集团;三是产品结构要调优,走出频繁换牌、低水平重复、恶性竞争、惨淡经营的怪圈,大力发展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

2.加大市场力度与资金投入。总结甘肃荣华、甘肃皇台等食品企业的上市经验,提高上市集团的资本运作质量,扶持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省市两级争取设立食品工业专项基金,用于全省原材料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名牌产品培育、新产品开发。要完善政策配套,优化“软”“硬”环境,吸引内外客商与我省食品企业投资合作。

3.加强市场经营与市场开拓力度。企业要端正经营理念,强化诚信意识,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要转变经营观念,加强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主动引导销售,培育开发市场;建立激励机制,积极采用代理制和连销销售、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宽食品销售领域。

4.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将极大地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作为农业和工业的结合,我省加快工业化进程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将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食品工业还是一个关联度较大的行业,其可以带动机械、化工、轻工以及外贸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意识。食品行业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支柱产业,年产值超过万亿。当前国家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的建立完善,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质量的监管。我省应以食品工业的治理整顿为契机,通过重点扶持一批名优产品和名优企业,坚决关闭一批不具备产品质量安全条件的生产加工企业,通过扶优扶强和打假治劣两手抓,促进食品生产加工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省食品行业生产的品牌化、规模化的形成。

建材工业

1.加快产品的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具体为“五调五变”。五调,即行业“调新”,规模“调大”,产品“调优”,资金“调多”,机制“调活”。“五变”,即:淘汰落后工艺产业,改造升级变大变强;新型建材比重由低变高;企业整体效益由差变好;行业投资多渠道筹措;行业效益由量的扩张变为质的提高。

2.加速国企改革步伐。一是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加快建立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加快现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三是通过政策引导、企业改革,促进企业资本多元化,搞活中小企业。

3.切实抓好技术改造。一是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总量控制原则;二是支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原则,引导行业人财物集中用于发展新型建材和新产品,限制传统产品的重复建设;三是重视矿山建设与科学开采,确保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4.放开发展民营经济。建材行业适宜民营经济发展,只要符合国家建材行业发展改革或技改建设,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为民营企业的介入给予积极支持与配合。

5.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推动发展。我省非金属储量大、质量好,开采条件便利,这对具有非金属矿和化学工业资源优势,又具有利用工业废渣工艺特性的甘肃建材工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我省必须改变以往的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加快推动清洁生产,向提高质量、节能、节电、节水、利废和环保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积极扶持电子、医药两大高新技术产业,为甘肃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经过“九五”时期的较快发展,我省目前已形成了以兰新通讯设备集团、兰光电子集团、长风科技信息集团为主体的以生产移动通讯、微电子、电子专业设备、军工电子为主导的电子工业;以及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佛慈中药集团、神龙药业、奇正集团为主体,以生物制品、生化药品、特色中药藏药、解毒制品为主导的医药工业。2003年医药、电子两大产业产值、利税总额分别仅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77%、1.47%和1.95%、0.72%。但应当看到两大新型产业自“九五”以来,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9.1%和15.45%,远高于全省工业13.13%的增幅。目前,我省已成为中西部最大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有位居全国第二的中医药资源优势,这表明我省电子、医药两大产业极具发展潜力,我省应该依靠政府推动、政策扶持,通过设立研发基金、扶持优势项目发展,从而使这两个行业尽快成为推动甘肃工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省统计局工交处 施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