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2700900000037

第37章 2004年陇南市经济运行综述及2005年展望

2004年,全市上下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适应宏观调控,深化经济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紧抓项目、稳抓农业、强抓工业、带动提升第三产业,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全市宏观经济继续保持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国民经济发展综述

(一)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在去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三次产业继续快速协调发展,总体经济运行呈现出“平开高走”趋势。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3.38亿元,同比增长12.10%,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21.46亿元,增长5.73%;二产业19.96亿元,增长18.92%;第三产业21.96亿元,增长12.5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5:29.8:36.7调整为33.9:31.5:34.6,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

1.第一产业稳步增长。今年以来,全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壮大优势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培育规模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1.46亿元,比上年增长5.73%。粮食生产获得丰收,总产达到16.12亿斤,增长5.2%;特色农业快速发展。蔬菜总产量达到26.29万吨,药材达到4.42万吨,花椒达到0.75万吨,茶叶达到456吨,比上年均有较大增长。牛、羊、猪、家禽分别出拦8.71万头、9.8万只、78.87万头、286.99万只。

2.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9.96亿元,增长18.92%,增速比上年提升2.8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13.24亿元,增长19.30%。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45亿元,增长21.30%,增速比上年提升6.9个百分点。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势头明显增强,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4.84%,拉动经济增长4.22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 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9%,增速比上年提升2.0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邮电业和贸易餐饮业恢复增长,分别增长10.20%和18.50%。

(二)三大需求同步加快

随着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宏观调控手段的深化,全市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同步加快,共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1.投资平稳增长。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5.67亿元,增长22.2%。第一产业投资3.86亿元,增长37.9%;第二产业投资10.39亿元,增长0.9%。其中,工业投资8.95亿元,增长2%;第三产业投资11.07亿元,增长22.6%。

2.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增速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城市消费趋旺,零售总额9.84亿元,增长19.5%,高于全社会消费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农村消费零售总额4.99亿元,增长12.4%。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2.82亿元,增长18.70%;餐饮业1.86亿元,同比增长15.63%。

3.进出口增势强劲。自2003年全市进出口贸易突破1000万美元之后,2004.年又保持强劲增势,全市进出口企业完成进出口额13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出口1157万美元,增长8.8%;进口从无到有,达到157万美元。

(三)三大收入稳步增长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政府、企业、居民三大收入同步增长。

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5.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01%。其中市县级收入2.54亿元,增长18.13%。财政支出19.29亿元,增长16.88%,保证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

2.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实现利润1.06亿元,增长2.5倍;产销率达到91.3%,下降4.1个百分点;亏损面达到17.5%,上升5.6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630.05元,比上年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1252.08元,增长11.46%,净增12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4.77亿元,增长21.3%。

(四)三大价格温和上涨

价格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是判断市场供求的先行指标。2004年,全市三大价格水平总体上保持高位运行,但仍保持在合理区间。

1.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从年初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逐月攀升的态势,9月份达到最高值105.5,第四季度开始回落,全年累计平均达到103.9,整体呈温和上涨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的主要因素是粮食、原油、电力、钢铁等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带动的结果。居民消费八大类价格中,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跃居榜首,上涨8.1%。粮食、肉禽、蛋、菜分别上涨7.5%、13.6%、10.5%、2.1%,水电燃料上涨106%。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一方面说明市场趋活,促进了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说明居民收入有效增长空间相对“受压”,特别是粮食、肉禽、蛋、菜及水电燃料的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2.工业品出厂价格高开平走。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今年以来持续高位运行,全年累计价格上涨14.4%,是近年来同期涨幅较高的一年。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达到15.2%的最高点,之后涨势趋缓。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走高,促进了企业生产、加快生产周期,是今年工业保持快速增长主导因素之一。

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受“煤电油运”宏观调控多种因素的影响,农资价格始终高位运行,全年累计上涨4.9%。其中,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化肥、地膜、种子分别上涨6.0%、6.8%、1.7%。农资价格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比较效益降低,农民增收空间受到挤压。

二、2005年展望

综合分析2004年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格局,主要是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从而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呈恢复性增长,三大产业共同带动GDP增长12.1%,农民收入增长11.4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3%。同时,也看到,全市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全市有部分项目投资未落实,投资增速有所回落,拉动经济增长的势头有所减弱。二是工业主导产品仍然是原材料性的初级产品,基本没有深加工和后续制造业,工业的快速增长和效益的提高主要是靠市场价格的上涨来拉动的,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得到根本的转变。三是农产品流通和加工体系建设滞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规模较小,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不高,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受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低迷,导致拉动经济增长原动力减弱。四是深化改革的矛盾较多,经济增长的环境仍不宽松。特别是国企改制步履艰难,改制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大部分国企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走上新生道路,对今后全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影响。

2005年,是全面落实“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计划的关键年份,又是全国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紧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认真分析,综合考虑,2005年全市经济发展既有有利因素,又有不利影响。有利因素是:一是从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看,目前全国、全省经济整体上仍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虽然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行业过快增长的势头,但并没有改变经济继续处于较快增长平台的大趋势,这对全市经济增长将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二是从投资、消费等内需的拉动力度看,一方面,国家针对目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偏大,各方面投资冲动还很强烈等情况,仍从严格土地管理和和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两个环节适度控制投资总规模,特别是严防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投资的反弹,而我市投资仍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未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之内,因而这些政策对我市来讲,造成的不利影响不会太大。另一方面,通过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等多种措施,带动消费的增长。两方面的因素考虑,我市投资和消费等内需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空间,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拉动力度。三是从资源、环境等承受能力看,我市工业主要以铅锌采选业为主,只要合理开采,有效利用,矿藏资源还能维持一定的时间。另外,煤电油运供需紧张的问题我市还不是十分突出。因此,资源、环境等承受能力总体上仍可支持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四是从我市自身情况来看,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影响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逐步缓解。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货币支付能力的增强和市场供给条件的改善,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形成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两方面的因素说明我市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已经形成。四是撤地建市工作的完成,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不利因素主要是国家实施“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国债资金减少、西部开发投入资金调项等,使得我市投资资金相对减少,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总体来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较多,只要紧抓机遇,因时因地制宜,积极适应宏观调控,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就能够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

(陇南市统计局 杨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