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2700900000036

第36章 2004年定西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及2005年展望

2004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具体要求,把发展经济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以项目建设和支柱产业为主攻课题,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整体经济保持了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2004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04年,我市经济运行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整体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

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3.06亿元,比上年增长9.0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11亿元,增长6.1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6.90亿元,增长14.3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0.05亿元,增长8.72%。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11.32亿元,增长10.66%,建筑业增加值5.58亿元,增长18.84%。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41.41%、26.80%和31.79%。二产增长较快,但其贡献率小,一、三产贡献率较大,但其增长相对缓慢,从而整个经济呈现了慢于全省平均速度而稳定增长的形势。2004年,我市经济增长速度比全国慢0.46个百分点,比全省慢1.96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良好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全市上下在农业基础建设、支柱产业开发、劳务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国家有关“三农”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加之当年较好的天气状况,从而使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条件,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农村经济生机盎然。

一是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全市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达782.04万亩(含复种28.33万亩),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粮食作物574..09万亩,增长5.52%;经济作物156.11万亩,下降9.9%。在粮食作物中,夏秋比由上年的35:65调整为28:72。秋粮中马铃薯面积为300.24万亩,比上年增加9.61万亩,占秋粮面积的73.14%。其中订单马铃薯面积为172.38万亩,增长13%。经济作物中,中药材面积为102.92万亩。其中GAP中药材面积为10.8万亩,增长50%。马铃薯和中药材两大优势作物播种面积已占到全部农作物面积的51.5%,

二是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0.12万吨,增长8.02%。马铃薯产量达到301.75万吨(折粮60.35万吨),增长16.01%。中药材产量达到14.67万吨,下降0.20%。粮食总产量成为我市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三是马铃薯产业成绩卓著。马铃薯产业作为我市的主导产业,2004年得到了空前发展。2004年,我市马铃薯产业从品种的引进扩繁、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到产品的加工销售,均实现了有效的对接。农民不再为优良品种找不到和产品销不出去而发愁,而且收入也显著增加了。购销户和加工企业也因货源充足和产品畅销而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整个产业链条已趋于完善。据初步统计,2004年全市马铃薯产业实现产值10.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73%,农民人均从其中获得纯收入408元,占全部纯收入的25.31%(见表1)。

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吨

┏━━━━━━━━━┳━━━━━━━━┳━━━━━━━━┓

┃ 产品名称 ┃ 2004年 ┃ 比上年增长% ┃

┣━━━━━━━━━╋━━━━━━━━╋━━━━━━━━┫

┃粮食 ┃ 901218 ┃ 8.O2 ┃

┣━━━━━━━━━╋━━━━━━━━╋━━━━━━━━┫

┃ 其中:马铃薯 ┃ 603485 ┃ 16.01 ┃

┣━━━━━━━━━╋━━━━━━━━╋━━━━━━━━┫

┃油料 ┃ 42750 ┃ — 1.48 ┃

┣━━━━━━━━━╋━━━━━━━━╋━━━━━━━━┫

┃ 其中:胡麻 ┃ 32051 ┃ —5.74 ┃

┣━━━━━━━━━╋━━━━━━━━╋━━━━━━━━┫

┃甜菜 ┃ 6808 ┃ 2.39倍 ┃

┣━━━━━━━━━╋━━━━━━━━╋━━━━━━━━┫

┃药 材 ┃ 146734 ┃ —0.19 ┃

┣━━━━━━━━━╋━━━━━━━━╋━━━━━━━━┫

┃ 其中:党参 ┃ 33794 ┃ 1.38 ┃

┣━━━━━━━━━╋━━━━━━━━╋━━━━━━━━┫

┃ 当归 ┃ 30876 ┃ 14.67 ┃

┣━━━━━━━━━╋━━━━━━━━╋━━━━━━━━┫

┃ 黄芪 ┃ 36145 ┃ 4.17 ┃

┣━━━━━━━━━╋━━━━━━━━╋━━━━━━━━┫

┃ 柴胡 ┃ 13941 ┃ 12.38 ┃

┣━━━━━━━━━╋━━━━━━━━╋━━━━━━━━┫

┃ 其他药材 ┃ 26244 ┃ —2.4 ┃

┣━━━━━━━━━╋━━━━━━━━╋━━━━━━━━┫

┃蔬菜 ┃ 29536O ┃ 1O.66 ┃

┣━━━━━━━━━╋━━━━━━━━╋━━━━━━━━┫

┃水果 ┃ 35184 ┃ —8.45 ┃

┗━━━━━━━━━┻━━━━━━━━┻━━━━━━━━┛

四是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由于种植业形势较好,畜产品价格上扬幅度较大,全市畜牧业生产也得到了较快增长。年末,全市大牲畜存栏57.47万头,比上年增加0.47万头,猪存栏96.90万头,增加1.48万头,猪出栏90.9万头,增加1.73万头,羊存栏74.68万只,增加2.0万只,禽蛋产量达到13206.3吨,下降0.94%,牛奶产量达到1012.5吨,增长15.38%。

五是劳务经济成效显著。2004年,全市累计劳务输出48.2万人(次),比上年减少0.1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8亿元,增长39.29%。

六是农民收入增幅较大。由于农业全面丰收、劳务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全面推动,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较大,人均增加97元,达到1590元,增长6.50%,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三)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2004年,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由较快转人平缓。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36亿元,同比增长11.39%,累计增速由第一季度的24.72%到上半年的15.76%,再到年末的11.39%。限额增加值中市县属企业完成4.04亿元,增长11.63%;国有企业完成1.30亿元,增长21.69%。集体企业完成0.55亿元,增长4.42%,其他经济完成3.51亿元,增长2.97%;轻工业完成1.73亿元,增长0.41%,重工业完成3.63亿元,增长17.54%。2004.年,限额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6.91亿元,同比增长14.54%(见表2)。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4.39%,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趋旺。

(四)投资完成额较好,但后劲不足

2004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2.6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5.28亿元,增长16.57%,更新改造投资7.38亿元,增长38.36%,房地产开发投资1.66亿元,增长20.4%,其他投资6.17亿元,增长24.84%;农村投资3.61亿元,增长29.84%;50万元以下投资0.41亿元,增长27.42%;中央省属投资11.09亿元,增长8.30%,市县投资10.35亿元,增长48.55%。从投资性质看,用于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的投资分别占到了总投资额的50.03%和24.17%。投资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有效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的良性发展,但随着兰临高速公路、宝兰二线铁路工程、谗口330千伏变电所等一些重大项目的陆续接尾或完工而又缺少较大投资项目的续建,后劲明显不足,从而总体投资额呈现大幅度的回落。全年累计增速比上半年回落6.71个百分点。

与全国、全省相比,2004年,我市投资增长速度比全国慢3.13个百分点,比全省快7.26个百分点。

(五)商贸流通比较活跃,但消费需求仍然不足

2004年,我市商贸行业一直比较活跃,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保持在12%以上。至12月底,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8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市的零售额4.75亿元,增长10.63%;县的零售额8.48亿元,增长11.1%;县以下的零售额9.25亿元,增长8.91%。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84亿元,增长8.35%;餐饮业零售额2_39亿元,增长30.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对2004年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80%,拉动经济增长1.84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然不够明显。

与全国、全省相比,2004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低于全国、全省3.2和2.8个百分点。

(六)财政收入平缓增长

全市税务部门累计完成各项税收3.73亿元,比上年增长7.53%。其中国税完成1.75亿元,增长13.71%;地税完成1.98亿元,增长2.60%。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11亿元,增长8.2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6亿元,增长7.15%。完成财政支出19.65亿元,增长20.96%。与上年相比,2004年我市财政收入增速相对平缓,主要原因是地税收入增长缓慢,4—8月一直为负增长,全年累计仅比上年增长2.6%。

(七)金融形势持续平稳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2.7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54.9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7.72%和11.6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4.69亿元,比年初增长9.3%。存贷差为18.05亿元,比年初的10.02亿元扩大8.03亿元。

(八)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2004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17.09元,比上年增长9.5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425.86元,增长5.44%。

(九)物价涨幅较大

2004年,受全国油品和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市物价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其中石油类及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最为突出。消费价格中,猪肉上涨36.3%,面粉上涨29.0%,大米上涨48.8%,植物油上涨16.5%,液化气上涨24.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中,化肥上涨5.9%,饲料上涨7.9%,役畜上涨5.4%,其他农资上涨4.0%。几大综合指数中,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3.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7.6%。

(十)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004年,全市共签订合同项目135项,签约总金额26亿元,落实到位资金10.42亿元。到位资金比上年增加2.07亿元,增长24.79%。其中:在首届“中国定西马铃薯产销衔接洽谈会”上签约订购销项目51项,签约总资金7.83亿元。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04年,我市经济在稳定增长中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相对于较小的经济总量而言,增长速度仍然偏低,且经济运行质量仍然不高。主要问题有:

(一)资金短缺始终是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实力比较薄弱,自身筹措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同时由于自然条件和发展环境较差,引进资金难度也较大,从而许多项目因资金的严重不足而延长了建设期,有的甚至不能开工建设,一些建成的项目也不能满负荷或高效地运行。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比较缓慢

我市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仍占41%,第二产业占27%,第三产业占32%。增值率较高的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比重太小。目前,我市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17.15%,比全国低28.86%,比全省低19.8 1%。全市整体经济仍然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的模式。这是我市整体经济效益低下,财政困难,城乡居民增收缓慢的根本原因。

(三)农业基础条件差,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市自然条件严酷,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脆弱,农村经济增值增效难度大,全市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境。

(四)投资环境还不理想

近几年,我市的投资环境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道路、水电、通信和服务等保障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不能较好地满足投资者的要求。

(五)城镇化水平低,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2004年底,全国城镇化水平为41.80%,全省为28.61%,而我市仅为10.75%,比全国低31.05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7.8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我市在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中更多的资金投向了政府办公楼等服务性的项目上,而用于企业、市场等生产经营性项目的资金相对较少,我市小城镇建设在当地经济增长、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应。

(六)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社会保障压力大

据统计,2004年底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社会保障压力依然很大。

三、2005年展望

2005年,我市经济工作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部署,积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投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农村经济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强化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商品率,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和劳务经济。

工业经济坚持“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布局结构,深化企业改革。

投资方面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为基础,积极引导和利用外资,全力启动民间投资,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根据我市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上述主要经济发展政策,预计2005年全市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速度将保持在8%以上,GDP总量达到68亿元左右。

(定西市统计局 董进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