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2700900000026

第26章 2004年白银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综述及2005年展望(3)

一是基本建设投资迅速增长。随着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工,全市基本建设投资迅猛增长,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7.54亿元,较上年增长21.9%。

二是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外环路工程自开工建设累计完成79388万元,本年完成2606万元,已验收竣工;北贾公路改建工程已全面完成,共投资25998万元,当年完成投资19018万元;天水莲叶公路已累计完成19400万元,完成计划的98.9%,当年完成投资5151万元;秦州区污水处理工程累计完成9500万元,完成计划的53%;330KV天成送电线路完成13532万元,全年完成计划的88.1%;电缆供电工程完成投资11882万元,当年完成2300万元,完成计划的76.7%。

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销售状况良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3亿元,增长33.7%。商品房屋销售额为31281万元,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8.55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9.87%和30.25%。

四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市农村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9亿元,增长22.52%。

五是市场物价温和上涨。随着全市粮价、钢材、石油等价格的波动,物价总水平稳中有升。全年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2%。其中,粮食类价格上涨21.0%,鲜菜价格下降0.7个百分点,水果价格上涨2.8%,肉类价格上涨15.7%,燃料类上涨7.6%。

六是财政支出大幅度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支出24.7亿元,增长16.68%。财政对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全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6.29%0,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347.78万人,出生率为11.18‰,死亡率为4.89‰,全年出生人口3.83万人,死亡人口1.69万人,净增人口2.14万人。

(二)经济增长的成因

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促进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有效途径。对农村经济,一方面抓住粮食生产这个根本不放松,充分利用中央和省上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借助全年粮食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得到遏制,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是近年来减少幅度最小的一年,从上年的479.93万亩减少到474.75万亩,同时利用农业科技,使单产得以提高,从上年的155.32公斤/亩,提高到166.77公斤/亩,种粮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果蔬基地以及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原有水果蔬菜的生产能力,对老果园老品种进行大范围的改造,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质量也大幅度提高。扩大了长城果汁、昌盛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加强了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农业科技的示范效应十分明显。花卉、药材、双孢菇等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种植不断向周边县区扩散,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扩大。

对工业企业,一方面注重抓大放小,对大中型企业,紧抓不放,全力做好服务工作,着力解决资金、运输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对小型企业,实行全行业的企业改制,使其具有更灵活的市场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注重引导企业加强对现有生产能力的挖潜改造,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走内含式发展道路,象星火机床厂这样一批老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对第三产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城乡基础设施交通旅游环境的改善,启动消费市场,交通邮电、旅游、房地产、餐饮、批零贸易都出现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全市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7.4%,旅游收入比2002年增长46.2%,房地产销售增长39.87%。三产各行业的高速增长也标志着全市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力量之一。

2.项目建设促进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全市各行业基础投资不足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为突出。2004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全市虽然没有压缩的投资项目,但受大环境的影响,投资增速放缓。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增加投资总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投资,改善投资结构,注重引导工作,使投资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在投资结构上,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农业高新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改变城市形象,改善交通旅游环境入手,加强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入手,加大技术投入,更新改造投入,使原有的生产能力得以提高。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全市经济增长虽然实现预期目标,但由于全市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多,自然条件差,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人均水平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存在。

1.人均水平低。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如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储蓄存款等指标水平低,且在全省市州中所处的位次偏后。2003年,全市人均GDP为3136.3元,在全省居第十位,占第一位嘉峪关市的16.9%,占第二位兰州市的21.2%,占第三位金昌市的26.6%。全市人均储蓄存款2610元,在全省居第九位,占第一位嘉峪关市的16.0%,占第二位兰州市的16.7%,占第三位酒泉市的22.0%。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6426元,在全省处于第八位,占第一位金昌市的68.2%,占第二位嘉峪关市的68.5%,占第三位酒泉市的77.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40元,在全省居第十一位,占第一位嘉峪关市的31.3%,占第二位酒泉市的34.5%,占第三位金昌市的40.4%。

2.二元经济结构表现突出。2003年末,秦州、麦积两区总人口占全市的35.14%,两区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58.2%,两区及市直创造的财政收入占全市的83.5%1.2004年,秦州、麦积两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5.1%,两区及市直创造的大口径财政收入占全市的85.4%,两区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69.2%,两区及市直创造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93.6%,两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62.1%。由此可见,全市35%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全市60%左右的财富。同时,全市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由2003年的4.4:1上升到4.5:1,这说明全市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拉大。综上所述,全市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表现得更加突出。

3.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且企业负债高。全市工业行业门类虽有35个大类,居全省第二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两头在外”,规模小而分散、行业关联度弱、专业协作水平不高,规模效益较差,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低,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低。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负债高达60.17亿元,增长7.2%;应收帐款净额大幅度增长,使企业流动资金偏紧;全年应收帐款净额高达18.11亿元,增长18.6%;企业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销售成本高速增长挤占利润份额造成企业的潜在亏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管理费用达到5.35亿元,增长16.4%;产品销售成本高达34.76亿元,增长28.6%;产品销售费用2.66亿元,增长65.1%。

4.资金投入不足。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环境的制约,社会资本总量小,投融资渠道单一,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全省市州中仍偏后。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在全省市州处于第六位,为第一位兰州市的19.2%,占第二位庆阳市的72.3%,占第三位酒泉市的75.2%。由于资金投入量不足,严重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缺少特色产业开发,也缺少能增加财源和近期可开工建设的工业大项目,使全市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致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建设滞后,对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的“瓶颈”制约。

5.金融业存贷款差额较大。2004年末,全市各类存款增长15.17%,贷款增长1.4%,存款增幅高出贷款增幅13.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贷款下降3.27%,商业贷款下降4.18%,建筑业贷款下降60.04%,私营个体贷款下降51.7%。从目前企业资金来源情况来看,贷款仍然是全市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各类存款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各类贷款出现降势,对企业筹措资金造成一定的困难,势必影响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2005年展望

今年,全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继续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战略和依法治市方略,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小康抓“三农”,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增强活力,保持稳定,增加就业,扶贫济弱,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据预测,全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现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大口径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

(天水市统计局 伏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