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2700900000022

第22章 2004年嘉峪关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5年展望(2)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增幅创近10年新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07元,比上年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总量和增长速度均跃居到全省第一位,打破了多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是全省第二位(居酒泉市之后)的格局,比第二位的酒泉市和第三位的金昌市分别高247元、787元,是陇南市的2.45倍;增长速度比第二位的陇南市和第三位的武威市分别高2.1和5.35个百分点,比兰州市和酒泉市高10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是风调雨顺加之农产品价格调涨,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洋葱产销两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三是投资加大,直接拉动了农民增收。四是中央1号文件、省委8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免征农业税使农民人均减负83元;退耕还林还草及粮食直补政策的兑现,使农民人均增收79.6元。以上因素共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四)金融运行平稳,物价温和上涨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合计后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6.81亿元、73.85亿元,比年初增加存、贷款分别为6.87亿元和6.41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13.78%和9.8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幅较上月分别上升0.75和5.56个百分点。截至12月份,我市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为30.72亿元,较年初增长7.35%,较上月上升1.51个百分点。现金收支两旺,投放总量增加。2004年,我市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129.79亿元,比2003年增长30.59%;现金支出133.92亿元,比2003年增长30.82%,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现金4.14亿元,增长38.65%。

2004年,物价呈现出总体平稳上升,局部波动较大的特点。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在食品价格推动下,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7%,低于全国总水平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在全省14个市州中我市位居第6位,食品类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12个百分点。2004年上涨最显著的是粮食,上涨24.2%,其次是肉禽及其制成品价格上涨16%;在居住项目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5.9%。如果扣除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

受国际、国内资源需求扩张及短缺影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进一步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上涨25.83%。在各种生产资料价格中,石油、煤炭、钢材涨幅最大,成为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主导因素。

(五)第三产业亮点呈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4年,公路旅客周转量1317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2.47%;货物周转量22801万吨公里,增长16.06%;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6857人次,增长1.04倍;完成货物吞吐量249.1吨,增长1.06倍。涉外旅游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23.4万元,增长24.69%,比2002年增长88.01%;实现利润145.44万元,增长17.16%,比2002年增长60.71%;接待总人数328732人,增长40.51%,比2002年增长34.05%。其中接待海外游客22860人,增长1.35倍,比2002年增长2.53%。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六)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2004年,全市上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的统筹发展。一是在加快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同时,大力整治城市环境,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二是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自来水二期工程、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科技馆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全面完成。昌盛、朝阳小区硬化、绿化、美化和配套建设开始实施。城市绿化成效显著,通过了全省园林城市的初步验收,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我最喜爱的西部名城”。三是想方设法扩大就业与再就业,保障人民的生产和生活。2004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5%,在省上确定4%的控制范围之内;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发放率100%;全市共新增就业人数4060人,完成年计划4000人的10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9人,超额完成年计划1000人的12%,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325人,完成年计划320人的102%。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4009个。向730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自谋职业补助金73万元,审批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个体工商企业105户,金额158.3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结构偏重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缩小

长期以来,我市工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始终在60%以上。近几年酒钢新产品逐步投入生产运营,项目落实,成效显著,不仅有力拉动了我市整体经济的发展,也使]二业所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2004年已达80%。第三产业虽然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但由于总量偏小,增长幅度也低于第二产业,所占国民经济比重进一步下降,由2003年的16%降至2004.年的13%。

(二)我市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问题不容忽视

2004年虽然出现了农业高速发展、农民大幅增收的良好局面,但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2004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产品丰收、价格上涨的因素,也有政策性的因素,但农民收入仍主要来自土地,来自二、三产业的相对较少,未来农民增收的难度还很大。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高涨也会对农民增收带来不利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从2003年的4600元扩大到2004年的4973元,城乡居民内部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也呈扩大之势。

(三)部分企业流动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部分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紧张的声音逐渐增强。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3.85亿元,比年初仅增加6.41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减少8.85亿元,贷款增长率下降19.61个百分点,信贷支持力度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同时,各金融机构在储蓄存款稳定增长的同时,企业存款增幅下降。12月末,金融机构企业存款少增3.14亿元,存贷比只有0.77。同时,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资金挤占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1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8.52亿元,产成品资金7.62亿元,“两金”占流动资金的比重达到16.2%,其中市属企业的应收账款比上年增长2.23倍。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供给难以满足需求。当前我市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技术支持、投资服务和管理咨询等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中小企业信誉不高,还款能力不强,在紧缩性宏观调控下,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贷款尤为困难。

(四)地方缺少大的投资项目,投资需求相对不足

2004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42.58亿元,居全省第八位,比2003年前进了1位,增长46.5%,居全省第二位,仅次于甘南(61.9%)。但我市是一个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城市,投资已成为现阶段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促进投资增长已成为保持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选择。从整体情况看,我市地方投资总量不足,引进项目中,大项目偏少,小项目偏多,尤其是缺乏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并且有的项目属高污染、高耗能项目,部分项目的生产工艺、设备属国家限制的项目,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三、2005年展望

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慢于2004年,但世界经济发展依然处于上升阶段,经济增长的势头将进一步持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必将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从国内环境看,多种因素支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处于上升阶段的内在增长动力还较强,国内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这一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消费者信心指数平稳回升,显示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良好,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还将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我市经济已进入新一轮扩张期。预计2005年全市经济仍以平稳较快增长为主旋律,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

(嘉峪关市统计局 武文昌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