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荫,字月溪,号念干,是永昌县西乡南泉陈家南庄人。好读书,能文章,有胆识,尝羡慕他的曾祖拱璧告免了永昌全县“骡头银”一万两的壮举,时想再告掉“牛本银子”,为民除弊。
据说“牛本银子”是清朝初年政府发放的一笔贷款。清王朝建立政权后,为了安定民心,恢复生产,顺治皇帝福临命户部及各省布政使司,筹拨一批银两,低息贷给农民,用于购买耕牛,所以叫“牛本银子”,清政府原意以利民为主,每两银只起息二厘,限期三至五年。民力稍苏地区,可本息收清,若百姓无力偿还者,可酌情蠲免,本来不算正经赋税。经过康、雍、乾三代,当代皇帝早已不知道这件事了,可是历朝掌管户部和内务府的官员,串通地方官,像赋税那样年年逼收,而且本上加本,利上起利,按人头逐年增加,到乾隆四十年间,陕、甘、晋、冀、鲁、豫、皖诸省的每个农民头上已经增加“牛本银子”二两左右,一年到底,衙役四出催逼勒索,交纳不起的,鞭打绳拴,关监坐牢,致使许多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其实这笔“牛本银子”,从农民身上榨取回去,多被各级贪官侵吞,皇帝蒙蔽不知。
封建时代,告官论府,就是犯上行为,抗拒朝廷税收,更是大逆不道,轻则治罪,重则跌头,甚至株连亲族,因此,有些人明知“牛本银子”的弊端,就是没有一人敢站出来说话,只有陈天荫义愤填膺,决心状告罪恶的“牛本银子”,悄悄地做告状准备。当人们知道他要告“牛本银子”的事,首先,慌了陈家族人,封建族长陈汝海召集当家户族申明:“匪子陈天荫敢于抗论官府,实属悖逆不道,应即逐出本宗,凡我族人,不得相认。”于是陈天荫被赶出本村,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领着妻儿流落到北泉高家庄子,借住一间茅屋,暂避风雨,亲戚朋友,也怕一旦事发了受牵连,人人疏远,不敢探望,更无人周济一点柴米油盐,一家四人,只好糠菜度日。外界的压力,生活的穷迫,没有屈服他为民申冤,告“牛本银子”的决心,一封六千多字的禀贴,终于写好了,只愁没处去告。
正值陕甘总督李侍尧来河西巡视,天荫就决定在李前告状。日夜打探,听说李已到武威,天荫怀揣状子,带着干粮,到崇岗台大路旁,挖一小坑,蹲在坑里,头顶蓬蒿,等候着一生难得的机会到来。乾隆四十八年秋七月的一天,李侍尧路过永昌,一路上兵拥扈从,刀枪耀眼,鸣锣开道,走上岗来,天荫注视着八抬大轿走近坑时,就爬出坑来跪到路旁,头顶状纸,高呼“小民有冤”,“小民告状”,随从兵丁,一声大叫:“有刺客”!顿时十几把刀枪架着了陈天荫的脖子。
“禀大帅,捉住了刺客!”
李侍尧伸出头来,扫视了一眼,厉声叱问:“那来的匪徒,胆敢拦路行刺本堂?”
陈天荫从容回答:“大帅恩鉴,小民有冤告状,并非行刺。”“所告何事?”“小民告牛本银子。”“大胆,区区小民,敢告朝廷的牛本银子,你不怕死?”“小民怕死不来。愿舍一人之命,申万民之冤!”
李侍尧被陈天荫不计个人安危,甘愿为万民请命的举动所感动,把手一摆,兵丁们收回刀枪,随从将状子呈于轿上,李看罢装入袖筒,即传永昌知县前来,李登瀛得知县民告“牛本银子”事,立即赶到轿前,叩陈“属下管教无方,刁民生事,卑职有罪!卑职该死!”“是乃百姓陈天荫告牛本银子,状子本部堂收下,告状人你可带去。”李侍尧说完,轿子刚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向李知县大声说了句:“好生看管,不得瘦了他一分!”
陈天荫被带回县上,因事关重大,李知县确也不敢难为,没投牢,没上枷,特为他准备了一间房子,按时供茶给饭,像是半拘留的人犯,而且旬秤月量,生怕他瘦上一分。陈家族人以及亲友邻居,听到陈天荫真地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更是四处回避,怕有了丝毫挂牵。天荫的妻子三口,日夜愁泣,万一绑赴刑场,早做收尸的思想准备。
第二年,李侍尧因公进京,将这状子呈到皇上手中,乾隆敕令查明原委,才知道这是一桩贪污虐民的大案件。皇上震怒,严惩了一批贪官,下令蠲免天下的“牛本银子”。甘肃总督勒尔谨因此而负罪,李侍尧遂领总督事,会同阿桂按治勒尔谨及前布政使王望,布政使王廷赞、兰州知府蒋全迪坐斩,皋兰知县程栋等二十四人坐斩,并奏请豁免民欠三十万两。令永昌县开释陈天荫,并尝银三十两,作安家费用。
山东、河南、陕西等省百姓听到甘肃永昌人陈天荫告免了祖祖辈辈压在头上的“牛本银子”,高兴得挑灯游行,奔走相告,有些地方还自愿集资修了“念干祠”。陈氏族人,听到陈天荫无罪释放了,还得到了政府的赏赐,就不约而同地到十多里外迎接天荫回到老家,相安如初,各乡民众也络绎不绝地来看望。这件事二百多年来一直在民间传诵着。
(永昌县地方志办公室谢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