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永昌县东清河绿洲,有两个乡镇——水源乡和朱王堡镇。在这两个乡镇的区域内,有两条地下水溢出形成的河流,叫乌牛坝和清河坝。又由于这两条河流都发源于今水源乡的杜家寨、华家沟、方沟、永宁堡村和胜利、宋家沟村,所以,今日乡的名字冠以“水源”二字,是十分合乎地理状况的。
原乌牛坝水流量很大,浇灌着今水源乡赵沟一部分和朱王堡镇头沟、三沟、梅北、梅南、朱王堡、汤宁、陈仓、新堡子、下汤、刘泉、郑家堡、董家堡、刘政诸村和今民勤县三岔、高庙、蔡旗、麻家湾、野猪湾、小西沟等村约十多万亩农田。原清河坝浇灌着今水源乡永宁堡、北地、东沟、西沟、新沟和赵沟村一部分约3万亩农田。
乌牛坝是清河绿洲的本源,是清河人民世世代代借以生存的生命线。相传在远古时代这里是一个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水草丰美、林木茂盛的天然牧地。它北面的龙口山、鸡冠山、红崖山和赤金山上都长满了松柏诸树,就连今民勤县昌宁一带都是林木茂密、湖泊荡漾。后来由于周秦伐西戎的战争,匈奴争夺月氏地盘的战争,汉王朝驱逐匈奴等大规模的战争,这里的林木被砍光了,草原被破坏了,因而蒙古高原的沙漠线逐渐南移,气候逐渐干燥,雨量减少。西汉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边防,决定在河西建郡置县,并从中原大量移民,开荒屯田,从事农耕,这给祖国边陲的河西之地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希望,这里的广大农牧民和屯田军士也都渴望着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能有更多的雨水、河水浇灌荒地,盼望着好日子早一点到来。
相传,当时在今乌牛坝这块地方,放牧着成群的牛马驼畜,有一年夏天,在牛群里出现了一头形体健壮、神态迥异的大青牛。起初,牧人们也没在意,认为是谁家新添新买的。后来,在相互询问中得知,谁家也没这样一头青牛。于是引起了牧人们的注意,他们想了好多办法,想把这头青牛赶回庄上捉起来。可是,每到收牧的时候,这头牛却小知去向。怪事!遂引起了众乡亲的重视,他们经过商议,选派了一些精明青壮年,藏在灌木丛中窥视,终于掌握了秘密。原来,这头大青牛,每当草饱食足之后,就进入一片芦苇沼泽地,钻没于水中去了。这件神奇的事很快传遍四方,引起了众人许许多多的猜测,也引起了在这里屯兵开荒官员的重视。他们联络起来,选了一个天晴气爽的好日子,就在青牛出没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挖掘。挖着挖着,首先露出青色的石牛的头角,再往深挖,露出了一个完整的青色石牛。样子完全与那头经常出没的青牛相似,当时人们都愣住了。大家还在迟疑的时候,忽然,石牛口中冒出了一股清澈的丽水,水越流越大。“乌牛吐水了!”人们热烈欢呼,奔走相告,消息传遍了四面八方。尔后,方园数十里的草地上,数千眼清泉浩沓而现,汇流成河。从此,屯田官方御拨款项,民众筑坝修渠,引水开荒灌田,发展农耕。乌牛坝(河)也就因此而得名。后来,由于这里的水势太大,反而冲毁田渠,于是又向北开挖了一条坝渠,把清澈碧绿的泉水引至长城内外灌溉荒地,这条河就叫作清河坝了。
两千多年来,这里显然经过了无数次分合兴衰和腥风血雨的搏斗,但是有了这股丽水的养育,世世代代不断繁衍生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这里的泉眼逐渐减少,一直到干涸。于是人们又兴起了挖井灌田的活动。到八十年代中期,清河绿洲的两乡镇区域内,全部实现了机井灌溉,彻底解决了二三十年前缺水的贫困状况。如今这里电网交错、机井遍地、公路纵横、良田万顷,成为远近闻名的富乡富镇,四万九千多广大人民过上了安定美好的生活。
为了不忘乌牛坝的养育之恩,激励全体人民更加努力奋斗,朱王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于1999年代表清河人民雕制了一尊青色大石牛,并刻制了一块乌牛吐水的“绿洲源”镇标石碑,大张旗鼓地建立于镇街中心,以示纪念。
(永昌县地方税务局祝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