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
2698700000061

第61章 沙城与沙晋王

在今永昌县城东50公里的乱墩子滩汉墓群附近,有一座古城遗址,据文物普查确认为西汉武威郡显美县城遗址。(西晋末年,张轨从武威郡分出一片地,在今武威城西北70里置武兴郡,武兴郡治也可能在此)显美遗址东北12公里处,古长城南3公里处,即今水源乡北地村北缘长湖子河北岸也有一座古城遗址,叫沙城,群众又叫古城关(附近有个村子,旧名叫沙城子)。为什么叫古城关?顾名思义,大概是南有显美城,就把北靠长城的这座关城叫作古城关了。

沙城为长方形,南北388米,东西300米,残高4米,正南偏东45度,墙基宽12米,残顶宽4米,夯土板筑,夯层厚12厘米,南北各一阙口,当为城门。有瓮城,城墙四周各筑有马面两个,相距30米。1949年前后,护城河遗迹还很清楚。城西多泉眼,为一片沼泽地,芦苇茂盛。五十年代以后,开荒、发洪水、护城河遗迹看不清了,泉眼渐于,芦苇枯没,流沙堆积,白刺丛生。城内也被开挖种上了庄稼。开垦前,城内、城外地表散布有不少汉唐时期的遗物,有外表绳纹、内表菱形纹彩陶片,素面或绳纹灰陶片、红陶片等。故文物工作者认为此遗址属晋代遗址,史学工作者认为系汉唐遗址。后来,农民挖土时,还挖出过一些被打碎的瓷缸,瓷罐等。1999年农民挖墙取土时,控出两个似金条的黄色金属物和一个黄色金属碗,均被县上收回。

今沙城西约3公里处,一个叫黑岗子的地方,有个天涝坝,面积约有二三十亩,传说是明代守边关的军队用来饮马的涝池。清代涝池废,里面还葬有不知来历的十多座坟墓。

沙城,这个遥远的遗迹,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守卫边疆的重要作用,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防御设施。不论它是汉代关城还是晋代关城,但它的领属关系从西汉开始,就属于武威郡显美县管辖。后来经历了三国魏、西晋、东晋、西魏、北周等政权,在七百八十多年中,这里仍系武威郡显美县所辖。至北周末(581年),显美县和姑臧县(今武威县)合并,以其地入姑臧。隋朝统一全国,建置未变。唐初沿隋制,姑臧为武威郡治,后置河西道、治凉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凉州为武威郡,辖姑臧、神鸟、昌松、天宝(今永昌)、嘉麟5县。广德二年(764年)整个河西被吐蕃占领至唐末共达140年。宋初,凉州和河西广大地区仍掌握在六谷吐蕃折逋氏手里。后来党项羌崛起,河西又被西夏国占领达190余年。公元1226年蒙古族灭西夏,初沿西夏制,1271年蒙古国改国号元。到1278年始设永昌路(一说永昌路设在今武威城西北30里的永昌府,一说在今永昌县),无县建置。明设永昌卫,清设永昌县。

今永昌县水源乡和朱王堡镇(原十堡)这块地方,根据西汉以来建置的领属关系和地域归属关系,先属武威郡显美县管辖,后属武威即姑臧县管辖。唐广德二年(764年)以后,在三百多年里,由吐蕃和党项羌长期统治。这就说明,原“十堡”这块地方,大约最早于元朝设永昌路时期,最迟于明朝设永昌卫时期,才由原领属关系变更为永昌县的领属关系。

上面说的是显美县和沙城的历史演变概况。这里还有个沙晋王的传说:

相传晋武帝时,武威郡设在姑臧,马隆任武威太守。武威郡领姑臧(今武威)、宣威(今民勤县西南,省去西汉时今民勤东北武威县,以其地入宣威)、揖次(汉揟次,今武威东南)、仓松(汉苍松,今古浪县附近)、显美(今永昌县东50公里)、骊靬(今永昌县南)、番禾(今永昌县西)七县。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公元311年西晋亡,历史进入东晋。这一时期,北方地方势力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贵族纷纷起兵建立割据政权,河西地区则进入了“五凉”割据。“五凉”中除西凉建都敦煌外,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姑臧(今武威)。而五个割据政权中,后凉、南凉、北凉分别都是氐、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豪酋建立的。

传说就在西晋末年,晋惠帝(307)为了稳定武威郡这块丰腴之地,精心选派了一位胸怀文武韬略,又善安抚诸民族关系的一位李将军,带着三千人马,驻守在郡治北35公里,显美县北12公里的沙城,以防割据势力的蚕食。这位李将军在驻防沙城后的十多年时间中,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采取了一系列强军富民的措施,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主持修葺了城池,挖造了护城河,加强了军事防卫能力;二是减免徭赋。当时,显美县的老百姓,不仅给朝廷上缴田赋和户赋,还要负担边防军队的粮草,老百姓负坦过重。为了减轻负担,安定民心,他动员全体将士,利用当地土肥水足的有利条件,修渠筑坝,开荒造田,作到了粮草自给自足,免除了百姓多余的负担,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护。三是加强军事训练。他抽出专门的军技教官,利用农闲时间,加强对军士的严格训练。经过两三年的训练,他的三千将士,每人都做到了既能骑战,又能步战;既能明战,又能夜战。三千人中,有两千人就成为良好的弓箭手。一个士兵足足能战胜素质一般的十个敌人,大大增强了军事实力。四是严明军纪。他提倡将军爱士兵,士兵爱百姓。将军要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论将军或士兵,如违犯军纪者或侵犯老百姓利益者,严惩不赦。因此,他的这支军队成为凉州刺史张轨部属下的一支劲旅,有着战无不胜的美誉。

约在永宁前后(301年),鲜卑族若罗拔能侵犯凉州,张轨派宋配和李将军联合反击,消灭了拔能,俘虏十余万口,威名大震。晋惠帝因此加封张轨为安西将军,安乐乡侯,李将军封为沙城伯。张轨和李将军都是尊奉晋室的良才,汉族人民十分拥护。到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匈奴刘渊以重兵攻打西晋首都洛阳,张轨派北宫纯和李将军等率骑东征,打败了刘渊的将领王弥。于是,洛阳有歌谣赞颂他们说“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由于张轨经营有道,凉州成了中国北部暂时安全的地区,中原人到这里避难者“日月相继”。所以,张轨从武威郡分出了一片地方,另置了武兴郡(约在今武威西北70里处),安置了这些流民。由于李将军在保卫晋室的作战中,立下了大功,张轨十分崇信。这时的张轨,看到晋室已大势所去,产生了另立天下的想法,他一方面加强讨伐反叛,发展农业,安定社会,兴办教育,另一方面招收九郡贵族贤能,为图谋大业准备条件。因此,像李将军这样的文武贤才,他更是关心备至。他宣封李将军为沙晋王,武兴郡大将军,食邑五百户,领兵四千,驻守在武兴郡沙城,保卫着武兴郡和显美县边疆的安全。大约又过了七八年,公元314年,张轨卒,轨子张实任中督护凉州刺史。同年,张实改元永安,是为前凉。

(永昌县地方志办公室祝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