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城西南一百里的长城线上,石羊河西岸,有一座古城堡名叫蔡旗堡,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现在的城池为嘉靖二十四年所建。城堡东西与长城相连,方园占地二三百亩,周围有坚实的城墙,城高三丈五尺,周长五百四十丈,城四角有高大的烽火墩。城里有庵观寺院,文武圣庙,很是整齐。这些古建筑,现在虽然拆毁了,但是遗迹还在,尤其是它们的形貌,还保留在许多老年人的记忆之中。民谣说:“先有蔡旗堡,后有镇番①城。”
关于这蔡旗堡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
据说千年以前,这地方山水秀丽,草木丰茂,气候适中,是一块种庄稼、牧牛羊的好地方。这就引来了好多中原的老百姓在这里开荒种地,安家立业,渐渐兴盛起来。可惜那时朝廷隔得太远,鞭长莫及,管顾不到这里。因此北地的匈奴人看到这块肥肉,常常发兵前来侵袭,抢老百姓的牛羊、财物和粮食,还想长期霸占这个地方。附近的匪兵贼寇,也常到这里来骚扰,弄得人们不得安生。后来,这里出了个姓蔡的后生,他生得魁梧英俊,文武双全。他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还懂得兵法韬略。蔡后生有心出来保卫自己的家乡,可惜孤掌难鸣,敌人来了,他单枪匹马迎战,结果败在匈奴人手里。
他气愤不过,就备了一点盘费,单身进京去搬兵。走呀,走呀!不知走了几月几天,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才走到京城。有一
①镇番:民勤县前县名,一九二八年改名民勤县。天,皇帝上朝的时候,他冒着生命危险,闯进了皇宫。御林军看他平民不像平民,官员不像官员,立即把他抓起来盘问。他说是来向皇帝搬兵的。御林军问他身任何职,他说是老百姓。御林军说他是个刺客,要杀他的头。这蔡后生胆大有谋,大喊冤枉。正巧一位清官大臣,听见有人在宫门大喊冤枉,立即过来,叫人给他松了绑。让他详细讲了匈奴人人侵的情况,就把他领到皇帝面前。皇帝让他据实上奏。蔡后生就把家乡遭受匈奴以及匪徒们的侵扰,百姓受苦受难,派他进京搬兵的事情,说了一遍。皇帝听了,把他夸奖了一番,封他作镇远将军,给了他一道圣旨,允许他就地筹饷,招兵买马,镇守家乡。
姓蔡的后生回来以后,立刻把圣旨传给当地老百姓。一昕有了皇上的旨意,谁不遵守呢。真是“插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不多几天,就有好几百名小伙子报名当兵,很快立起了旗帜,成立了蔡旗军。老百姓不但筹集了军饷,而且自愿捐献,出人出力,筑起了一座蔡旗城,城里修了营房,烽火墩,叫蔡旗军驻在里边,终日操练。
这个消息被北地的匈奴听到了,匈奴人怕蔡旗军真的成了气候,他们趁蔡旗军翅膀还不硬,就带领三千骑兵来攻打蔡旗城,想把蔡将军的队伍扼杀在摇篮里。蔡将军得知匈奴有三千人马,自己才只有八百兵将,必须后发制人才能取胜。他命领八百军队严守城池,不准出战。匈奴人都是骑兵,马不能登城,只好在城下射箭。八百蔡旗军人人手执强弓猛射匈奴人。敌人在城下往上射不准,蔡旗军居高临下,百发百中。三天三夜,敌兵攻城不破,反而死伤了大半人马。
到了第四天夜里,蔡将军早让八百兵士吃饱喝足,趁敌军正在睡觉,悄悄出城摸到敌营,只听一声炮响,蔡将军率领的八百蔡旗军,闯进敌营。敌人连日征战,疲惫不堪,黑暗中急忙应战,不少匈奴人来不及骑马就徒步战斗。蔡将军一马当先灵活地指挥,八百壮士个个奋勇杀敌。终于把匈奴骑兵,杀了个落花流水,丢盔撂甲,扔下营帐,向北逃窜。蔡将军率领将士,直追到白亭海以北,才凯旋而归。这一下,蔡将军威名远扬,附近的土匪盗贼,一个也不敢冒犯。蔡将军又在蔡旗城周围几十里的地方,修好几座烽火墩,随时报警,蔡旗城南门外,修了一座蔡旗墩,把蔡字旗高高插在墩上。从此,匈奴人再不敢犯境了。从此,这地方安静了好多年。
以后,蔡将军年老去世了,可蔡旗墩上的蔡字大旗,还是永远插在上面,随风飘扬。人们就把这座城堡,叫做“蔡旗堡”,一直到现在。
(刘文桂讲述汪正玉杨澄远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