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
2698700000028

第28章 海藏寺

海藏(cang)寺,在武威城西北五华里处,也有人叫海藏(zang)寺。相传,很久以前,因寺院周围林泉茂密,犹如海中藏寺,故取此名。此寺的创建年代,不但我们现在无从考证,就连清人郭朝祚也因“本书不及,岁久淹没,不可考其从来”,只称它是一座古刹。明代成化年间,一个叫张睿的太监,召集工匠百姓,在其旧址上重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宪宗皇帝曾赐名为“清化禅寺”。在清代。此寺多次倾颓,康熙、雍正、乾隆、光绪时屡加修葺,恢复旧观。1963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年内乱中,海藏寺曾遭破坏,近年来,经政府陆续拨款维修,使这座招提古刹越发“老当益壮”了。

寺前,是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木构牌楼,古朴玲珑,巧夺天工。颇具民族建筑艺术特色。走马板上书有“海藏禅林”四个大字。牌楼下一缕青烟袅袅直上,盘旋缭绕于白杨、垂柳之间,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给海藏古寺增添了一种神奇绝妙的景象。俗称“海藏烟柳”,“日出寒烟”,使人大有飘飘欲仙之感。

进入山门,迎面是前后两座庄严的大殿,虽然历经风尘,清同治年间遭到毁坏,光绪时又重修,部分结构已经有所改变,但经过近年维修,仍不失原来风格。走出前后大殿,再向北行,是海藏寺的内院。正面高台基上,原为转角楼,现在已看不到它的原貌,前不久,这里迁来另一座殿字,在两侧宽阔的廊房陪衬下,也还显得警凑严密、幽静而庄重。内院后面,便是高达八米左右的灵钧台。台上曾发现一块清光绪三十四年刻的《晋筑灵钧台》碑记,上书“东晋明帝太宁中凉王张茂立古台”。《晋书·张茂传》上曾有一段关于修筑此台的故事。

公元320年(晋大兴三年),凉州刺史、前凉王张实被部下所杀,州人推其弟张茂摄政。他刚登上宝座不久,就筑起台来,“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弄得百姓叫苦连天。有个叫阎曾的武陵人,借张茂已故父亲张轨的名义,半夜到张茂住处叩门规劝说:“你父亲武公派我来问你,‘为何劳苦百姓为你筑台?’。”这时,姑臧县令辛严,为了讨好张茂,把阎曾当作妖魔,准备杀害,张茂制止说:“我承认劳苦了百姓。阎曾称先君之令质问我,何谓妖乎!”在旁的太府主簿马鲂趁势劝告张茂说:“现在国难当头,只能克勤克俭治理内政,不可兴师动众修筑台榭。近几年来劳役日益增多,每经营一处,开支巨大,这样下去,就辜负了大家对你的信任。”张茂听了非常惭愧,连声感叹说:“是我的过错,是我的过错!”于是下令停止筑台。后来,他的参军陈珍,率卒骑一千八百人打了胜仗,张茂又忘乎所以,继续修姑臧城,建起灵钧台来。尽管别驾吴绍再三劝谏,他丝毫听不进去。据有关资料和实地考证,张茂筑台,并非仅此一处,现在武威城北的雷台,以及已毁的东岳台,都是张氏的遗迹。

台上有天王殿和无量殿,与台下的建筑俨然不同。也可能因它们高居后台,容易保存之故吧,历经490多年,明代重建时的原貌基本不变,斗拱、梁架用料粗大浑厚,屋顶脊兽装饰雄健而大方。尤其无量殿正脊两侧的吻兽,对张大口,怒目相视,栩栩如生,形象十分生动,是优美的雕塑艺术杰作。它使整个建筑更显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进入无量殿,有两块字迹清晰、保存完整的石碑。西面放的一块为清乾隆五十四年二月立,是赐进士出身,曾经当过广东肇庆府阳江县知县的武威人孙俌撰文,武威诸生王录书丹,内容是叙述海藏寺重修经过的。东面一块《海藏寺藏经阁记》,内容感人,文笔生动,书法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碑是清乾隆元年汾州人郭朝祚写的,当时他是奉政大夫,分守陕西,甘肃凉庄道,在凉州做官。他很有文才,作文、写字、绘画,都造诣很深。在这块碑上,不仅充分显露了他的艺术才华,还记载了一件十分感人的历史故事。

清康熙年间,海藏寺经过重修,寺僧明彻、实印赴京请回全部藏经,中途遭凶变,未能成其事。到雍正时,海藏寺再度重修。主持僧际善法师,字文机,河湟人氏,很有学问。他看着这修饰一新的寺院,百感交集,想承前人遗愿,去首都北京继续请经。那时,地处边陲的凉州,与北京相隔千山万水,交通不变,盘费无着,谁能担此重任?众僧都感愕然,而际善法师以唐代高僧玄奘、鉴真为榜样,发了弘誓大愿,拿着钵盂,拄着法杖,乞斋度日,开始东行,不管是酷暑夏日,还是严寒冬季,跋山涉水,艰难前行。经过八年长途跋涉,他以坚强的决心和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到达北京。际善法师的这一行动,使当时管理凉、永、镇、羌等处事务的驻凉州按察使副使蒋洞很受感动,他通过在京的叔父——太子太傅、礼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蒋廷锡的“玉成周旋”,朝廷赐给海藏寺明版藏经全部,计6820卷,并发给了执照,雍正皇帝还命令蒋廷锡叔侄以及宁远大将军、太子少保、总理川陕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的岳钟琪三人,共施银九百二十两,作为资助,以便际善携经归寺供奉。

有志者,事竟成。际善法师的愿望实现了。当初汉明帝派人去西方拜佛求经,是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归河南洛阳后,在那里建造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而际善法师用白马驮了这批藏经回到海藏寺,供奉在灵钧台上的无量殿里,并将此殿取名“藏经阁”。不久,郭朝祚来凉州作官,得知这一壮举后,除挥笔写了苍劲峻拔的“藏经阁”三字匾额外,还撰文书写了《海藏寺藏经阁碑记》。他满怀激情,以浓郁的笔墨,高度赞扬了际善取经的重大意义。

际善取回的这部藏经,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损毁数目达1944卷。1952年收交大云寺佛教会代管,1956年又由文化馆收藏,至今仍在市博物馆保存。

藏经阁内十根描金大柱上均有对联,由于缺乏妥善保管,个别字迹以及周围边框上绘制的人物、花卉装饰图案,已经斑斑驳驳,但还不碍大局,稍加整修,即可恢复原状。每副对联各有特色;有的文词清丽,用笔秀雅;有的则意象雄强,行笔英锐。如北面两角对联是:

阙影射池塘,足下龟蛇低戏水;

台灵高坎位,座傍旗剑上凌去。

西边的对联是:

大宝巍巍,镇朔方,乘乾出治;

厥声赫赫,临南面,居坎司劳。

两副对联,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格调,但都是优美的艺术作品。这些对联,通过不同角度,深刻地描绘了灵钧台上藏经阁的壮丽景色和威严气象。

海藏寺现在已开辟为公园。站在高高的灵钧台上,放眼望去,寺前笔直的马路上游人不断,马路两侧,新开的人造湖碧波荡漾。寺东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由南边祁连山麓蜿蜒而下,绕海藏寺向北流去。沿河两岸,野花盛开,与钻天的白杨,婆娑的垂柳,摇曳的芦苇,编织成一条美丽的彩带。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海藏寺的风光将会更加迷人。

(文自《凉州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