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
2698700000027

第27章 鸠摩罗什与罗什寺塔

自汉代开拓了“丝绸之路”之后,佛教逐步传人中国,中外僧人来往日益频繁。他们为了“法流东土,泽及众生”,不惜逾越沙险,涉渡流波,为中国带来了佛教文化。高高矗立在凉州城北大街西侧的罗什寺塔,便是佛教文化的遗迹。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在公元一世纪。据说,有一次,汉明帝作了一个梦,在梦中看见一个头上围绕着光圈的金色人像浮现在他的室内。次日清晨,召集大臣占梦,有个叫傅毅的官员回答说:“听说西域有神,其名叫佛,陛下所梦一定是佛。”汉明帝以为很对,于是派遣郎中蔡惜、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印度)寻求佛法(据《佛祖统记》记载,遣使求佛为永平七年,即公元64年),蔡惜等人在今阿富汗一带得到了佛经、佛像,并与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巧遇,遂结伴而行,于永平十年(67年)到达东汉首都洛阳。为纪念白马负经输像之功,永平十一年,明帝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修建佛寺,名日:“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官府最早营建的佛寺,迦叶摩腾、竺法兰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次派出专使迎回的高僧。二僧来中国也是中国有和尚之始,白马寺曾经是早期佛教在中国的活动中心,被尊为中国佛教之“祖庭”。

古代丝绸贸易的商路,也是佛教宣播的道路,地处丝绸之路要津的河西,在佛教东传的里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华之后,陆续来中国的高僧达八十多人,其中很多人与凉州有关,但是关系最密切、又最负盛名的要算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的祖先是印度人,出身在世代相国之家,公元344年生于新疆库车,七岁时当了小和尚,少年时代就以精佛学闻名。后来到今克什米尔等地从许多名师学习和讲学,研究佛经,造诣很深,一时道流西域,名播东国,被龟兹王亲自从阿克苏迎往龟兹新寺,奉为国师。西域诸王每次听罗什讲经,都是长跪座侧,让罗什踩背而登,罗什大名,传播西域诸国,连称雄关中的前秦王苻坚也知道了,公元381年(苻坚建元十七年),由佛教高僧释道安和鄯善王、前部王劝他迎鸠摩罗什入辅中国。恰好苻坚也有用兵西域的意图,遂于公元382年(建元十八年)九月,令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等率兵七万,进军西域。临走时苻坚对吕光说:我伐龟兹,不是为了贪他的地方,而是为了得到鸠摩罗什,贤哲的人是国家的大宝,你们如果得到他,就通过驿站给我送回来。吕光在公元383年破龟兹,征服了西域三十余国,得鸠摩罗什和二万多峰骆驼,载着西域的珍宝、文物而归。公元386年,吕光回到凉州,听说苻坚经“淝水之战”遭到溃败,被部将姚苌所杀,便不再东进,建立了后凉国,定都姑臧(今武威),建元太安。从此,鸠摩罗什就住在武威,讲经说法,传播佛教达十七八年之久。他钻研汉语,达到十分精通的程度,为他后来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401年,姚苌的儿子后秦国王姚兴灭了后凉国,迎鸠摩罗什到长安,尊为国师,奉之为神,让他住在陕西草堂寺译经讲法。他在中国有弟子三千,在长安曾有八百人随他学习译经。他精通梵文,兼通汉文,因而他的译文表达准确,文字流畅,译经约七十多部,三百余卷,所译的经卷被后人称作“甜喻婉约,文字典礼,意义与原文不悖”,是十六国时期三大僧人(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和中国四大翻译家(玄奘、鸠摩罗什、真帝、不空)之一。他翻译经典,严肃认真。他说:“要是没有违背原意的地方,火化时舌头不烂”。公元409年8月12日,死于长安,年七十岁,死时留下遗嘱:将他的舌头葬于姑臧(今武威)。

现存武威市城北大街西侧罗什寺的旧址,相传就是鸠摩罗什曾经讲经说法之处,罗什寺塔,就是埋葬他“不烂的舌头”的地方。此塔及寺院在唐时大力扩建,明、清皆有修葺。明代时成为陕西凉州大寺院,明英宗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为罗什寺院颁发了大藏经,并下了谕,谕中道:“刊印大藏经,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凉州大寺院,永充供养。”此谕保存完好,现存武威市博物馆。在清康熙二十六年《重修罗什寺碑记》记载,经过重修的罗什寺“前后三院,焕然一新,乃五凉之福地,壮丽改观,诚河西之胜地也”。1927年凉州地区发生了大地震,罗什寺塔被震毁,仅剩了一半,1934年又进行了重修,现存塔八角十二层,高32米,全以条砖叠砌。从下起第三、五、八层均设门,最上层东西有小龛,龛内有佛一尊,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迹。经过重修的罗什寺塔今天仍巍然屹立,它象征着武威这座古城悠久而又文明的历史。

(文自《凉州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