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
2698700000013

第13章 左宗棠在河西植树造林及其他

清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调闽浙总督左宗棠为陕甘总督,旋又加任钦差大臣至光绪六年十二月离开兰州,实际督办西北军务十二年八个月。

左宗棠是清王朝的封疆大吏,又是洋务派湘系官僚的代表之一。他在西北期间,镇压了回民起义,犯下了历史罪行,但他又率军平定了在俄、英帝国主义卵翼之下进行叛乱的阿古柏,收复了乌鲁木齐、和田、伊犁、精河等大片新疆领土,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我国的阴谋,为维护祖国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左宗棠在甘肃和河西走廊期间,为了进一步巩固清王朝对甘肃的统治和筹备军饷,他根据洋务派的策略和甘肃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兴政措施。如:整理田赋,整理盐务,整理茶务。整理厘金,举办捐输,举办外债等。

一是举借外债。为挽救财政危机,先后举借国外债五次,合银1370万两,期限半年至七年。

二是增加捐税。如增开“押脚货捐”,赋粮附加军面。还大量增收“厘金”。仅1870年至1881年,11年中,就收厘金近91万两。连盐厘在内,每年平均要收八九万两,比以前增加数倍之多。总之,左氏在西北12年多时间里,共开销银两在一万万两以上。

三是举办捐输。从1869年6月开办,到1875年6月止所获捐输合银873万两,占左宗棠军费收入很大的比例。这既解决了军费需要,缓和了财政危机,又满足了许多人士争名求利的贪欲。是一项笼络人心,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应急策略。

四是改变田赋税则。经过十多年战乱,甘肃全省丧失几百万人口,到处是一片白骨黄茅,田地荒芜,数十里不见人烟。1875年冬,左宗棠下令清丈地亩,改变税则,增加田赋。左宗棠责令各州县,按照新定章则,把土地分为川地、原地和山地三等,再根据土质,每等分作三则,仍按照各州县原有田赋总额,分配于境内这三等九则的田地。这样赋由地生,粮随户转;富者无抗匿之弊,贫者无代纳之虞。稳定了田数,增加了赋税。

五是强迫迁徙回汉人民。左宗棠为熄灭回民群众的反清斗争,采用高压手段,把河西肃州等地仅存的回民2000多人,全部迁到兰州和金县(榆中)一带;令固原、河州、西宁等地的回民三万多人迁到平凉、秦安、清水等处;把原驻陕北瓦窑堡的董福祥等三营眷属2200余口,迁徙到金积堡、马家滩监视回民。使许多人抛弃家园,移东迁西,或因饥饿困累于途中,或因疾病死亡于道旁,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相当惨重。

六是在新疆收复地和西北各地增改县治,缩小辖境,整顿机构,惩治贪污,提倡廉洁,加强了统治。

七是编审户口,设立保甲,以巩固基层封建统治秩序。

据《左文襄公奏稿》、《左文襄公在西北》和有关典籍以及地方志书记载,左宗棠在西北和在河西督办军务期间,还为各州、县和老百姓办了大量的值得后人称颂的好事,老百姓至今不忘。左公所办的实事,有兴办教育、禁鸦片、修筑道路、植树造林、赈济灾民、筑坝修渠发展农牧等举措,均提出具体措施办法让各州、县普遍实行之。

一、兴办教育。左文襄公每安定一地后,便要提倡兴办书院,恢复教育,在他的大力提倡和捐助下,陕、甘、宁各州、府、县新创书院17所,重建和修复书院近20所,河西有七八所,即庄浪、山丹、甘州、肃州、镇番、东乐、抚彝、敦煌等。与此同时,于清同治十三年,始命各地方大力兴办义学,到光绪五六年,包括新疆,约有义学260多所,当时酒泉就设义学四所。左公驻酒泉时,还常去酒泉书院和义学视察,与师生讨论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常解囊相助。同时,他严令各军一律让出占驻的义学和书院,使之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书院和义学的兴起,给图书的供给带来了困难,于是,左文襄公经过精心策划,在汉口和西安设立了两个刻书的机构,后在新疆迪化还设立了书局,也刻印书本,经费由左文襄公在廉俸项下支付,没开支公款。左公当时刻印的书种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五经》、《四书》,还有《小学》、《孝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字韵言》、《日用杂志》,还有《吾学录》、《训俗遗规》、《圣谕广训》、《种棉书》和《种棉十要》、《学治要言》、《在官法戒录》、《佐治兹言》等等。左公在西北时,还亲手在兰州创办起了贡院,光绪元年落成,奏请简派考官,举行甘肃分闱第一次乡试,与试者3000人,比以往去西安参加考试者多出两三倍。在大力促进办学的同时,他号召各州、县动员民众捐助教育,敬教兴学,使贫穷落后的甘肃和河西人民尚文之风日盛,文人士事渐繁。

二、开渠凿井和发展农牧业。据有关史书记载和老百姓传说,左宗棠从同治十二年八月赴兰州督办军务察看了河西形势后认为:河西历经兵燹频多,尤凉州、甘州、肃州人口死亡多,川原之地耕种不过十之三四,旱地更没人过问。玉门和安西一带,孑遗之民力能自耕的,不过十之一二,敦煌人民存者不过十之三四,地亩荒废大半。河西自西汉以来,逐匈奴设四郡,早为吾中华经营西域的要道。今日要收复新疆,也必先把河西的事情办好。第一步,要使老百姓安定下来,对最穷的安西、敦煌和玉门三州县,发给赈银二万两,寒衣一万套,使他们不再流亡。同时,拨款兴办民电和兵屯,以供军粮。对于这里的水渠,也拨款整修,张掖开渠7道,又修复马子渠56里,灌田6800亩。肃州就临水河修筑七大坝。抚彝厅报开挖渠道,支银1775两。疏通了渠道发展了农业,让农民休养生息。与此同时,还整治了甘肃其他各地的很多渠坝。并在有些地方提倡打井、节约用水和实行精种增产措施。甘肃历来很贫穷,左公每克复一州县,即发一处赈粮并设法使某地自救自养。比如他到今永登后:“到平番,见县属东西北各乡,劫余之民复里者百不存五,皆穴居野外,颠连无告之状,于是目击心伤。随发牛只,散籽种,给木料……”使永登地区在战乱破坏后,很快得到恢复。左公在永登,还令牧民旱地铺砂,抗旱改良土壤,使“兰州北山秦王川,昔称五谷不生者,近则产量最多,省会民食取给于此”。左宗棠推广这一经验,要求各地“仿秦王川法,用种嘉禾”。这种砂田种植的方法,至今一直保持着。他还在平凉等地试种稻子成功。

左文襄公还鼓励西北民间种植棉花,其用意,一在代替罂粟,一在供给衣料,增加民间收入。他印刷了种棉的几种书籍,教民种棉。光绪四年,还在皋兰设立了纺织局。为解决人民穿衣的问题,他不辞辛劳,曾两次从湖州运桑秧到甘肃的很多地方,如河西的甘州、肃州、安西、敦煌及新疆等地大量种桑养蚕。还在安西和敦煌设局,教民种养。几年内,使河西和新疆旧观大改。

三、筑路植树。左宗棠出于军事的需要,对陕西通往新疆的道路普遍进行了整修和拓宽。左宗棠筑路,是从潼关开始,由东往西,横贯陕甘两省,从甘肃东北、甘肃西南以及到青海大通、湟源等地也修了不少路。后来大军进新疆,筑路也继续往西,北路直到精河,南路直到喀什噶尔。沿路所修的石桥、木桥不计其数。其道路之长,规模之大,可与秦始皇筑驰道相比。左宗棠筑路的用意,一是调动人马;二是转运军粮;三是传递文报。路面一般也很宽阔,大约三至十丈。左公在大量修路的同时,还在道路的两旁植树一行两行,乃至四五行。植树的作用,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限戎马之足”;三是供给夏时行旅的荫蔽。左宗棠沿路所植树木,光是陕西长武境到甘肃会宁,共六百多里间,历年种活的树就有264000株,河西仅永登县境内就有78000株,河西各县沿路除沙碛外都种了不少杨树和柳榆。隆无誉著《西笑日觚》上说“左烙靖命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左公柳”、“左公杨”。光绪五年,杨昌浚应文襄公之约西行,见道旁树,即景生情,吟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前面是吟文襄公的豪情胜概,后面是改造了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意。次年左公从关外进京,一路见到“道旁所种榆柳,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除碱地砂碛外,拱把云树,接续不断”。“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密如木城。”新疆更繁盛,甚为感慨。

四、筑路修关。甘肃的城垣,有在光绪五年地震倾陷的,有在这十三年战乱毁坏的,左宗棠督西北以来,对陕、甘、新各地州、府、县城垣,大都进行整修和扩修。只说甘肃仅兰州省城,先后修了两次,花了十多万两银子,外城长三千三百丈,内城长一千一百八十丈。左公驻肃州时,发现西北要塞嘉峪关失修已久,边墙四处坍塌,大车尽可自由通过,有关等于无关。于是,命防营修整。修好后,每日按时开闭关门,他手题“天下第一雄关”横额。字大于斗。安于关头。为此,山西灵石人何福堃写了一首诗:“左侯昔日受降归,酾酒临关对落晖。额书六字神飞动,想见如椽大笔挥。”文襄公于1873年8月攻打马四顽守的肃州城时,用重炮猛轰,历时一年十一个月,收复后城垣破烂不堪,立令驻防部队修筑加固。1876年左公再度驻节肃州时,又修整了沙与墙齐的安西州城。把东西两面积沙,从城头掘下二丈二尺,直到城根。更引疏勒河水,环城挖壕蓄水,壕岸遍栽杨柳,呈现出塞上江南景色。河西其他州县效仿者很多。

左宗棠在第二次驻肃州时,于料理军务之暇,浚修了酒泉湖园林。酒泉泉湖虽在乾隆时由黄文炜修建,但一百年后,已沦落荒凉,不成样子。左公来酒泉后,捐银二百两,重新修葺,湖中留三个沙洲作岛,岛上建亭,疏浚湖泥,放人鱼苗,环湖筑路,植树栽花,辟为园林。于光绪五年五月二十日落成。并出告示每年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节、六月六、七月七、八月中秋,任人游览,妇女不禁。左宗棠写了一首《秋日泛舟泉湖作》的五言长律,其中说:“今我访酒泉,异境金湖拓,杖适出新泉,堤周三里廓。渺渚妙回环,树石纷相错。渺渺洞庭波,宛连湘与鄂。扁舟恣往还,胜蹑游行屐。”把泉湖比作他家乡的洞庭湖。事后,左宗棠写信给护理陕甘总督杨昌浚道:“酒泉湖堤亭子告成,盖自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胜概也。白波万叠,洲岛回环。沙鸟水禽,飞翔游泳。水边亭子,上有层楼,下有扁舟。时闻笛声,悠扬断续。近城士女及远近数十百里间父老幼稚,挈伴载酒,往来堤干,姿其游览,连日络绎,虑其肆志游冶,或致废业也。饬有司出示:每年以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中秋,任人游览,妇女不禁。”后人逐步也就把泉湖呼作“左湖”。与此同时,左公还号召人民在肃州四大街和讨赖河岸种了不少杨柳,百十年来,酒泉人民养成了种树良俗,到处郁郁葱葱,绿树成荫。到解放时,酒泉城南门外,北门口还有几株四人抱不住的大树,就是有名的“左公柳”,可惜整理街道被挖除了,现仅在酒泉公园和玉门镇一带还存极少“左公柳”。

五、禁烟毒。自林则徐在广东禁烟以后,从同治到光绪热心禁烟者可算左文襄公了。他西征中,一脚踏进潼关后,第一件使他骇怕的,就是沿途看到广大膏腴之地,不种粮食,只种鸦片,西北刚劲的民风,已变成奄奄一息没有生气。颓唐的精神鼓不起他们的勇气来,这就是鸦片的流毒。发给他们的赈灾款,不去买粮食而去买了烟膏,这使左文襄公叹为“真是岂有此理”了。有些地方城市十之七吸烟,农村十之三吸烟,所以,左公因于此,于同治八年六月,开始禁种罂粟,他作成四字韵文的告示,刊印成册,散发各地广为宣传。他一面禁罂粟,一面劝种棉花。他让各道府督同厅县营汛四出挨查,还让布政使和按察使派员周历各村严密视看,违者不管贫富贵贱,决不许宽允,对官方军营包庇违抗命令的,坚决撤职查办。因此,左公的禁烟工作效果明显,同时种棉和种桑养蚕发展很好,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六、左宗棠在河西时,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就是首次发现了玉门的石油。大约于光绪五年八月,左公请来了法国人米海厘,原本是想让他作采金的技师,他在文殊山一带找到了三处含金的砂地,但由于气候寒冷,未进行,同时原订挖金机器也未到。米未被左公重用。米海厘从文殊山出来,改向玉门石金峡勘视,结果找到了石油。他把样品送到上海化验,含油50%,含蜡质30%,含杂质20%。这是对玉门石油最早的发现。

(永昌县、酒泉市、永登县地方志办祝巍山、刘铎卿、赵鹏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