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
2698700000127

第127章 张大千与敦煌艺术

下决心到敦煌看一看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北平沦陷。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干于1938年初夏离开北平,秋到达四川。时曾任国民党中央政府监察院驻甘、宁、青监察使严敬斋,多次向其介绍敦煌石窟艺术。张对此极感兴趣,下决心要到敦煌看一看。1941年来敦煌。先抵兰州,后踏上河西走廊,路经嘉峪关。他们出嘉峪关到安西后,去榆林窟参观,虽然是走马观花,但已经是大饱眼福了。离安西后,到达取“经”之地敦煌。

在莫高窟呆两年

张大千是个急性人,到达敦煌,于次日便到达莫高窟。稍事休息,便急切地带着手电筒、蜡烛开始参观。大千用手电筒四面照看,墙上见有彩绘侍女一身,面部丰满,眉目清秀,服饰线条柔和而有力,一手持杖亭亭立于菩提树下。他赞叹不已,反复观看,久久舍不得离去。深夜回住所,他躺在炕上对同行说:“听说这里有三四百个洞窟,我们半天看一个,也要两百来天。原打算走马观花,往返三个月,现在看来要下马观花了,最少也要半年时间。转瞬间三个月过去了,记录工作仅记了四五十个洞窟,工作上半年,最多也只能完成四分之一。他决心不半途而废,从事业着想,毅然要在莫高窟呆两年。

时间在这古老的石窟群中,一天天地消逝,在莫高窟临摹了大小近三百幅壁画。当他要离开莫高窟时,难分难舍,心情十分沉重,还要抓紧时间对这里的石窟再逐个看一遍,说:“莫高不仅是绘画艺术的博物馆,也是雕塑艺术的博物馆……这对考古和历史研究都很有价值。我们临摹的壁画仅沾了一点点边啊!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每当看到唐代洞窟里面所画的维摩诰像和帝王以及菩萨、飞天等人物时,总是称赞不绝说:“这些壁画的作者,都没有留下姓名,也无从考证,想来不是什么名家,用现在话说叫做‘画匠’。而这些无名画匠的作品,按我个人的看法,并不比和他们同时代的大画家阎立本、吴道子逊色。”还说:“作者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是,他们所留下的艺术,将永远被我们后人所承认,他们才是真正了不起的画师啊!”

敦煌遇友

张大千在莫高窟编号工作进行没有几天,时任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仁一行,在甘肃省军政官员的陪同下视察河西走廊,来到敦煌。于右仁和张大干有深交。来到莫高窟时,他一直陪同参观并作详细介绍。吃饭间,大千对右仁半开玩笑而又认真地说:“我张大千是一个小小百姓,只是为了艺术事业,而四处奔波,你是政府要员,有责任出来为保护我们祖先创造的丰富灿烂文化遗产说几句话啊!莫高窟是国宝,给斯坦因、伯希和之流的外国人明目张胆地偷、抢,把我们国家的国宝一偷就是几十骆驼运到英国等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我作为一个中国百姓,怎不感到羞辱?!”并向于右仁提出莫高窟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研究机构的建议,希望于先生返回重庆后广泛宣传、呼吁,促使莫高窟的管理机构早日实现。于表示赞同说:“如重庆有关方面采纳此建议,将请你重来敦煌工作。”张说:“人家说和尚走八方,我是走十方,哪里呆得住。再说我连书都教不好,哪能负此重任呢?”

两展敦煌石窟艺术影响至深

张大千的临摹品不仅公开展出,而且还编印出版了《张大千大风堂临摹壁画》(1——3集),他的艺术活动,对来到敦煌从事艺术研究的人是有很大影响的。

1943年8月中旬,《张大千临摹壁画展览》和《张大千画展》在兰州展出,由国民党军政要员朱绍良、谷正伦、高一涵、鲁大昌和张维主持开幕仪式。

展出的当天,参观者万人次,他的三十余幅近作订售一空,展出博得广大观众的赞许,甘肃报纸陆续报导并介绍了敦煌石窟艺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张大千深受感动地说:这仅仅是开始,敦煌艺术不仅是中国艺术之宝,也是世界艺术之宝,我们光宣传还不够,更应保护它、研究它。

1944年元月和5月《张大干临摹壁画展览》又先后在成都和重庆展出。著名书法家沈尹默观看后曾题诗一首:

三年面壁信堂堂,万里归来须带霜。

薏苡明珠谁管得,且安笔砚写敦煌。

1948年曾在南京、上海举行过敦煌艺展。南京展览受到国民党主席******的重视,曾冒雨参观了展览。蒋之部下何应钦、孙科、陈立夫……都参观了展览。

(敦煌市地方志办公室 闫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