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腰看港埠
悄悄
(古枫译)
这是一首似象征派的自由诗体的诗。象征派诗的起源在法国。象征诗是创作心理和创作情绪需要的特殊产物,是作者伤感情绪和新奇的形式需要。它不同于传统格律诗体。它的自由形式、艺术手法和隐隐约约的主题意境是对事物的神秘和悲伤的美丽张扬。它所表现、揭示的似乎是淡漠的理念、强烈的感觉和丰富的感情。雾来了,轻盈、飘渺,作者真正的意思,让人去找,去猜。中国新诗是自由诗体,也有些似是而非的,像象征而不是象征的朦胧诗体。这类诗体离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有点距离,象征派的诗是从浪漫主义延伸开来的。
“雾”诗是象征派的艺术影子,是长短句的巧妙结合。它冲破了美国传统诗体的固定格律,捕捉了生活里平凡的画面,特别是城市里的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形色生活浪花,拍打着人们麻木的心。
雾来了,本是静静的,像猫的脚步那样轻盈,无声却似有声,漫漫飘逸流动。雾的形象静谧,却又在猫的脚步里活生活鲜。雾是从猫的动态中描绘的,这是一种形象的描写法。这诗既没有整齐的行节,又没有严格的格律,诗以通俗的口语,抒发情感,具有朴素的美、平凡的美,也是冷漠的美的张扬,使平凡的生活景物变得凝重深长,揭示生活哲理。
又如:
Spring-loving Cuckoo
Spring-loving cuckoo comes,
For winter is done,
Comes back to my country,
Bringing the spring sun.
爱春光的布谷
爱好春光的布谷,
冬天已枯,
回到我的家乡呵,
带来春光新绿。
(野枫译)
这是一首歌谣体诗作。它是属于人民群众喜闻悦见的歌谣体,既有民歌的生动,又有诗句的清丽,形象鲜明,清新明快,句式匀称,音乐感强,生活泥土气息浓。
歌谣是诗歌的祖宗,它使用口语,读来顺口,听来惯耳,看来顺眼。歌谣贵在含蓄,含蓄是精炼的结果,是艺术的余味,是形象的空间。
“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会带来阳光,布谷会带来歌声。有阳光、有歌声的生活是大自然朴实的生活,朴实是真理的衣服。
这首歌谣的脚韵为ABCB。
歌谣是向创新迈步,是向发展问路。不同民族必有自己的歌谣,歌谣有民族性、代表性,歌谣也有流传性,因此歌谣是为诗歌创作创新铺路。中国北魏时的《敕勒歌》原系北方敕勒族的民歌,翻译成了汉语,而今一直被广为流传。
译诗的句式与正韵。
英语的格、音步和韵律均为英诗的节奏。英诗节奏具有轻重音相间的特点,正如汉语诗歌平仄的规律一样。但英语的自由诗体(Free Verse)和汉语的新诗一样,没有严格的规律。自由诗体的重复句式是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借助于诗节中的固定句式和诗行的停顿而表现出来,各种相同和相似的固定句式是诗节的纽带,它可使诗歌节奏更完整、更一体化。如:
Until I Saw the Sea
Until I saw the sea
I did not know
Could wrinkle water so.
I never know
That sun
Could splinter a whole sea of blue.
Nor
Did I know before
A sea breathes in and out
Upon a shore.
(Julian Moore)
直到看见大海
直到我看见大海
才知道
那飓风
掀起大海惊涛骇浪;
直到我看见大海
才明白
那太阳
搅乱海水染成蓝色的海洋;
直到我看见大海
才清楚
那海水
来去拍打海岸呼吸欢畅。
(野枫译)
这首诗的标题和第一节首行是同一句式,而第二、第三节首行句式原文并不相同,但其语法结构所表现的语义句式一样,因此,译文全三节首行句式相同,这是这首诗句式的特点。这种诗歌句式的统一和完整是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需要。
译诗的形式不仅仅是语言外形结构的变异,更重要的是根据语句的内容、语法结构、艺术形态、思想感情及审美价值再现语言原形、风格和诗韵。鲁迅先生说过:“凡是译诗,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其原作的丰姿。”这首诗的句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是其丰姿的体现。
海水拍打海岸,来来往往,那是大海在呼吸,太阳搅乱海水染成蓝色的海洋。有形象、生动的变化,有生活哲理,有意境。诗人笔下的海是真实的,美丽的,艺术的。这也是内容和形式的丰姿。
诗的语言有音乐性,不同民族的语言有其不同的声律。译文必须按其不同民族的语言的音韵特点处理其声律问题,或按格律轻重,或按清浊声调,或按长短高低,将统一词义用不同词组表述。如这首诗的关键词语“know”,第一节中译为“知道”,第二节中译为“明白”,第三节中则译为“清楚”,避免同一词语的重复使用。选用不同音韵词组,这是主题的需要,情感诗韵的需要,也是修辞艺术效果的需要。
英语诗歌音符不能创造意义,表示意义,却往往成为意义上的提示信号,抒发感情的辅助。如“saw[s],know[nou],sea[si]”均为本诗的正韵,是双元音和长元音的交替出现,这种长元音和双元音在感情上不是哲理的深沉音韵,也不是短促的激情音韵,而像汉语诗歌中的“啊!”“噢!”,是充满深情释放、情思感叹的双音和长音。〔〕和〔i〕是这首诗的关键词语“看见”和“大海”的语义在诗歌语音上的正韵,也是感情上的信号。它们层次关系如下:
词义层看见大海
词汇层saw(see)sea
音系层 〔s 〕(〔si〕)〔si〕
语音模式,正韵〔〕〔au〕〔i〕
saw和sea两个词的语音音乐〔i〕〔 au〕,是这首诗整个诗行诗节中的正位、正韵和全应效果音,正是这两个词的音韵,渗透出其他语音模式。saw和sea的音韵在音系层各个语音模式中都发挥各自的音响渗透和相依的音韵效果。
(7)诗的语言风格
诗的语言风格是作者创作时常使用的习惯手法和用词的特色,如诗作意境的直显和隐约,语言的细腻和含蓄,形象的粗狂和简洁等。如:
From Hill to Hill
He is from hill to hill,
He is from hill to hill,
How many miles he has passed,
Turning home calling mothers and,
Smashing in tears dropped.
一程程山
一程程山
一程程水
程程山水几多回
含泪唤母声声碎
(野枫译)
这是一首自由体诗,没有严格诗律,只是一些顿数节奏。这首诗的感情是急切和兴奋的,因此诗中以短音为主,如[i][][]等。
原诗语言风格简练、直叙、顿数节奏感强,译文选择了汉语词曲调式。译文由文字上的“信”,风格上的“达”而达到了“雅”。
“hill”为小山,“from hill to hill”译为“程程”较准确。“how many miles”译为“几多回”,既“信”又符合中国诗句常用句式,读来上口。诗歌翻译贵在译出原诗的风格且能符合译文诗歌的民族特色。这首诗译得恰到好处,找到了两种语言的结合点。
诗是一种文学艺术,而艺术是人们对现实审美把握的特殊形式,这首诗具有高层的语言风格。游子思母归,情神真切出,译文“形似”,“意似”,“神似”,将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8)译诗的增词及引申
诗歌的词汇引申是一种表达手法,是语言自身发展过程中扩大词意的一种语言现象。各种语言均有语言引申。翻译过程中,怎样才能准确地应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出另一种语言的引申意思,并保存其原文的风格极为重要。词意引申在翻译中既有内容的作用,有形象及意境价值。如“wrinkle”本意为起皱纹而引申为“掀起”。“splinter”撕裂,可引申为“染成”。
译诗过程常有增词现象,增词是为了诗句整齐,诗意完整,显露意境,是提高艺术效果的一种手段。“那海水/来去拍打海岸呼吸欢畅”,“欢畅”在原文中没有,为了诗行的整齐,语义的显明的脚韵要求而增词。“程程山水几多回/含泪唤母声声碎”,这里的“回”和“声声”是增词,是汉语诗歌惯用的叠次型,增强了诗句修辞的艺术效果。
增词和引申是译诗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手段,译诗的意译本身具有再创意味,不仅要按其原文的字而走,同时要不时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风度神韵,更要捕捉诗的意境。《一程程山》一诗是在客观“境”与“景”和主观的“情”和“意”中展示的,这就是“境界”,“景中生情,情里生意”,这正是意境创造的含蓄美。这一切都是在特定环境和生活行为的形象里得到抒发的,所以增词和引申是译诗过程中常见而又严肃的表现手段。
译文要三似,即“形似”、“意似”、“神似”,也就是“句秀”、“骨秀”和“神秀”。这里谈及的句式完整和统一体、语言风格和增词引申现象都是“三似”所涉及范围。
(9)诗歌翻译应提倡自由诗体
近代英诗倡兴自由诗体(free verse),这种诗体也有节奏,有韵,但不严格要求,大体整齐即可。
如W. 惠特曼《草叶集》中的“Beautiful Woman”:
Women sit or move to and fro,some old,some young. The young are beautifulbut the old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young…
(女人们坐着,来往走动着,有的年轻,有的年老。那些年轻的漂亮,那年老的比年轻的更漂亮……)
“那年老的比年轻的更漂亮……”这是因为年长的是从人生的风风雨雨中走过来的,她们成熟了,哲人说:“成熟是人间最美的”。
这首诗整个贯穿着一个自由的平行结构,行式对称,构成一个整体系统,诗行停顿,诗句重复,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显示了诗的节奏和音乐性。英语有自由诗体,汉语也有自由诗体。如:
草原之夜
羊儿睡了,牛儿睡了
只有牧人醒着。
草原睡了,雪山睡了,
只有帐篷醒着。
人儿痴了,心儿碎了,
只有梦儿醒着。
(选自《贡卜扎西诗集》)
Night of Grassland
Sheep are fast asleep and cows fall asleep,
Only the herdsman is awake.
Grassland is fast asleep and snowy mountain falls asleep,
Only the tents are awake.
Man is infatuated and the heart is unreasoning passion,
Only the dream is awake.
这是草原人的生活,也是漫长的民族历史的过程。这首诗的节奏具有音调的动态、诗的情趣、声音的顿数,正是这种节奏把诗连贯起来,并整体化了。
草原上很多物象都睡了,但也还有一些醒着。这醒着的是诗的灵魂,诗的意境,是时代民族艺术的色彩,是生命的眼睛。译诗紧扣着形似、韵似和神似。韵脚为ABABAB。
望不见哥家的树了
雪花下着满地了,
看不见哥家的路了。
云彩儿低得盖地了,
望不见哥家的树了。
Can"t See…
The snowflakes cover the field,
I can"t see the way to my boyfriend"s home.
The cloud is low to put a cover on the ground,
I can"t see the tree of my boyfriend"s home.
这是一首河州花儿,仅四句绘就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使用了物与情统一的赋式表现手法,描述了一个女子对情人的痴爱。望着情人的小路和情人家的小树,在景物和时间的推移中流露痴情,这首民歌的情趣和表现手法代表了民族性。它是人民群众喜闻悦见的民谣体。既有民歌的生动,又有诗句的清丽,形象鲜明,清新明快,句式匀称。原文一韵到底,译诗则换成ABAB。
又如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
掀起你盖头来,
让我看看你的眉;
你的眉毛细又长,
好似树梢的弯月亮。
Lift Your Kerchief
Lift your kerchief,
Let me have a look at your eyebrows;
Your eyebrows are long and thin,
Like a crescent moon on the tip of branch.
这是一首欢快的维吾尔族民歌,口语化,读来顺口,听来惯耳,看来顺眼,直来直说,这是最原始、最朴实的民歌艺术和语言风格,这也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它通俗,又有顿数,有表示词语的、也有表示语音价值的意义。这种民歌体的译诗最富于口语化,一般直译为佳。有些民歌贵在含蓄,含蓄是精炼的结果,是形象的空间,如《望不见哥家的树》这类民歌,最重形象感情的表露,最重含蓄艺术的余味。
民歌是诗歌的祖先,而今歌谣向创新迈步,向发展问路,但它总不能失去生活的泥土气息。
近代诗歌翻译倡兴自由诗体、民歌诗体。这是世界文学诗歌贴近生活的需要。只有自由诗体,民谣体才能较准确地译出原文的音韵色彩和音乐美,才能较好地译出活而不乱、情韵有致、显示时代语言的特色和自由诗体的风格,翻译自由诗体是时代的需要。汉译英自由体采用民歌体,因为民歌诗体是人类从心底发出的愉悦和悲伤的心声,是中外诗人公认的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地方特色、最具有人类尊严的心声。
民歌是民族的,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民歌翻译是促进诗歌翻译、倡兴自由诗体翻译的必由之路。
(10)诗歌的形象及意境
诗歌中常用大自然的景象和生活中物象来捕捉形象,或用一连串的多姿多彩的形象表现一种思想和感情,这是以形象的组合取得突出效果的艺术表现,也是升华意境的一种艺术手段。如:
Crossing The Bar
——Alfred Tennyson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过沙州
黄昏星稀闪,
清晰声声唤;
愿我出海去,
沙洲勿哽咽。
But such a tide as moving seems asleep,
To full for sound and foam.
When that which drew from out the boundless deep.
Turns again home.
海水款步似睡,
没有浪花,
海水不言,
万倾无垠碧海,
踏程归返。
Twilight and evening bell,
And after the dark!
And may there be no sadness of fare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