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英译漫谈及“花儿”译赏
2697900000008

第8章 文体与翻译(4)

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年)的诗集《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整诗贯穿着一个自由体平等结构(Parallel Structure)。这种自由的平等结构,是一种对称形式,是一个整体系统。这种形式是由思想内容决定的,并为主题起支撑作用。这种自由平行结构包括对仗、排比、重复、补充、递增等形式。如:

For You,O Democracy

Come,I will make the continent indissoluble.

I will make the most splendid race the sun ever shone upon.

I will make divine magnetic lands.

Wish the love of comrades.

Wish the life-long love of comrades.

I will plant companionship thick as trees along all the rivers of America,and along the shores of the great lakes,and all over the prairies.

I will make inseparable cities with their arms about each other"s necks.

By the love of comrades,

By the manly love of comrades.

For you these from me,O Democracy.

To serve you ma femme!

For you,for you I am trilling these song.

(选自Leaves of Grass)

为你,啊!民主哟

来呀!我要创造出不可分离的大陆,

我要创造出太阳所照耀过的最光辉的民族,

我要创造神圣的磁性的土地,

有着伙伴的爱,

有着伙伴的终身的爱。

我要沿着美洲的河川,沿着伟大的湖岸,并在所有的大草原上。

栽植浓密如同树林的友谊。

我要创造出不可分的城市,让我们的手臂搂着彼此的脖子

以伙伴的爱,

以雄强伙伴的爱。

为你,啊!民主哟,我以这些为你服务,啊!女人哟,

为你,为你,我颤声唱着这些诗歌。

(楚图南译)

楚先生采取地道的对译、直译,译文显得死板,个别词语显得生僻、晦涩,如“以雄强伙伴的爱”中“雄强”等。

为了你,啊!民主

来吧,我要创造出不可分解的大陆,

我要创造出神圣的磁性吸力的土地。

以伙伴的爱,

以终身伙伴的爱。

我要栽种树林般浓密的友情,

沿着美洲的河川,

温长的河岸,

所有大草原。

我要使所有城市永不分开,拥抱一起。

以伙伴的爱,以勇敢的伙伴的爱。

啊!民主,为你,我衷心献上这些歌,

为你,为了你,我用颤动的声音唱这些歌。

(晓云译)

惠特曼一反其传统格律,用单词重音构成节奏,组群,每行小顿,行末标点,不压脚韵。诗在内容上的重复、递增,反复构成形式上的自由平行结构,加深印象。

惠特曼诗歌形式的这种特点,不仅是《圣经》诗歌的摹仿,而且从摹仿中孕育溶化成自己的风格。如这首诗,首行反复手法(initial reiteration),造成有力节奏,惠特曼诗歌的自由平行结构决定了铿锵的朗诵诗风。惠特曼的诗具有弥乐敦的圣诗庄严的传统,也有雪莱的抒情诗歌的激情传统。

(4)英诗结构形式

翻译英语诗歌是一种艺术,文学艺术,是一种文学再创造的艺术。诗歌的语言具有结构形式、节奏韵律、语言形象和诗歌意境。

英诗节奏应该以音节数目为依,英诗的格律以押韵为据。英诗在押韵位置上较汉语多变。英诗每行不一定只容一句,它不以句论行。如:

The Village Blacksmith

——H. W. Longfellow

Under a spreading chestnut tree.

The village smithy stands.

The smith,a mighty man is he,

With large and sinewy hands;

And the muscles of his brawny arms.

Are strong as iron bands.

乡村铁匠

栗树深荫下,

乡村打铁店;

铁匠健亦壮,

巨手强有力;

粗臂筋突起,

犹如钢铁铸。

His hair is crisp,and black,and long,

His face is like the tan;

His brow is wet with honest sweat,

He earns whate"er he can.

And looks the whole world in the face,

For he owes not any man.

黑发卷亦长,

紫铜染脸膛;

额前挥汗雨,

诚实挣所得;

正眼对世界,

因不欠分文。

(摘自许国璋主编《英语》第三册,石孝殊译)

朗佛罗(H. W. Longfellow,1807—1882年)是美国著名诗人。他生活的年代是欧洲工业革命初兴,当时美洲土地广袤,荒无人烟,茫茫原始森林,一望无垠原野,等待开垦,诗人歌颂诚实的劳动,塑造善良形象。这首诗与他的The Arrow and The Song(《箭与歌》)均广为传颂。

该诗为六行体,诗分两节,一、三、五行为四音顿步,二、四、六行为三音顿步。英诗一般一首诗中采用一韵,有时也有多韵的。这首诗多韵律,第一节为ababcb,第二节为abcbfb尾韵。

石孝殊先生从以汉语古典诗歌五言句式,以散野式韵律译就此诗,具有汉语诗歌特色和语音美感。但这种五言句式有较大的局限性,势必减词,因词害意,因式限句。翻译英语诗歌应尽量依从原诗结构形式,较为妥帖。

该诗押an脚韵。十二行中就有stands,hands,tan,can及man六个韵,且用an音,这与铁匠操作时敲击的“叮当”声相像,揭示主题,歌颂劳动,体现铿锵的音乐感。

沈阳师范学院“教参”,将“And look the whole world in the face,For he owesnot any man”译为“正视世界心坦然,只因不欠他人钱。”作为诗句有点欠雅。诗贵含蓄,诗重意境。野枫先生在《英语诗歌译评》中将这两句诗译为“直面世界,无愧人类。”我欣赏这种译法。译诗既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贵在引申、创造、升华意境。西方诗人总把这种译法视为揭示诗的意境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如美国女诗人艾米洛威尔(Amy Lowell)把杨贵妃写的“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译为:

Wide sleeves sway,

Scents

Sweet scents.

Incessant coming.

It is red lilies.

Total lives,

Floating up

And up

Out of autumn mist.

译文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了更大的自由度,不拘泥英诗的格律体,但它仍是诗,创造性的诗。就其诗意可谓“无过亦无不及”。

(5)短诗翻译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高度艺术结晶。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连贯性在保持其意义的前提下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连贯性。显然,翻译难译诗更难。译诗不仅要译出其诗的表面意义,韵律节奏,而且要译出其深层意义,即诗的意境,有时,这种意境不是直接译出来的,好像是自身显现出来的。如:

Grass

——Carl Sandburg(1978—1967年)

Pile the bodies high at Austerlitz and Waterloo.

Shovel them under and let me work——

I am the grass,I cover all.

And pile them high at Gettysburg

And pile them high at Ypres and Verdun

Shovel them under and let me work

Two years,ten years,and passengers ask the conductor

What place is this?

Where are we now?

I am the grass.

Let me work

小草

战场,把尸体排摞,

掩埋掉,我要生活。

我是小草,将一切盖过。

战场,把尸体排摞,

掩埋掉,我要生活。

两年,十年,人们询问向导。

这是什么地方?

我们在哪?

我是小草,

我要生活。

(野枫译)

这首诗的主题、意境是自身显现出来的。“我要生活”,我们不要战争。我们生活,要在绿色的大地上生活,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生命的绿色。我们家园不要尸体遍野。

这首诗有好些专有地名,译者只译其意,而没有将它装进诗句。这是因为它会破坏诗的节奏感,冲淡诗情,这点可取。

“pile…high”译为“排摞”是引申译法,“let me work”中的“work”引申为“生活”,诗意浓,思想性强,可谓妙,“grass”增词译为“小草”比“青草”好。

Austerlitz:位于捷克斯洛伐克,1805年拿破仑在此大战。

Waterloo:位于比利时,1851年,拿破仑在此大败。

Gettysburg:位于美国,1863年,北方军队在此大胜南方军队。

Ypres and Verdun:比利时和法国地名,曾有过大战。

又如:

We were the First…

——S. T. Coeridge

The fair breeze blew,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从古第一……

暖风吹,白浪飞,

行船航道自由追。

我们是第一个

划破大海寂静水。

(野枫译)

这是一种诗歌体,而诗体中又有诗、民歌之分。这首诗形式近于民歌,故野枫先生以民歌形式译出。

“fair breeze”译为“暖风”,符合中国文化背景。“是第一个划破大海寂静水”,这是船员豪迈的奋进气慨,这也是诗歌的主题意境。

这首诗韵律为抑扬格五音步和三音步。其脚韵为ABAB,节奏明快、短小,颇有音乐效果,故以中国民歌体译出较好。

韩素音的《凋谢的花朵》中有首英语短诗,如下:

In the west city the willows

Make all the spring soft,

Move old sorrow a fresh,

Remember that day in spring.

When the willows green trailing arms

Could not,

Hold back your boat,

Suddenly no was there,

Empty,on went the river.

西城柳丝嬉春柔,

旧恨又添愁。

记得那得春来日,

霎时人去水空流。

这是一首似诗又似词,似英语诗又似中国诗的文字诗歌“混血儿”。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一情即悲,一悲三吟情调的诗词。这是一首具有中国味的诗歌,民族化的诗。而这诗,词式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变易,而是译者把握原作语言外形,体会原作艺术形态、精神、思想、感情、美学再现作品,用译者的创造性显现作者的不同语言风格。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首著名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由翁显良教授译为:

Men there have been—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will be—I see them not.

The world goes on,world without end.

But here and now,alone I stand—in tears.

译诗韵律整齐,尤以破折号补充手段见常。节奏明快,汉译英,吃透内容为先,但作为诗,语言外形结构、韵律、脚韵、节奏也很重要。诗歌翻译不只是从一种语言成分译成另一种语言,更重要是从一种语言的诗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诗,这就是译出诗的语言,通过韵律、顿数,诗总是以形象的韵律抓住读者的。L. A. Richards在Prince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一书中谈及韵律和格律时说:“韵律的整齐重复,轻重音的交替使用能引起读者心理上的期待和协调。”

从本文的翻译过程中可以得到启示:译诗者首先是个诗人。像歌德所说:“谁想懂得作诗,就得进入诗的国度,译诗的人,若不是诗人,也是诗的国度的人。”因此,译诗时,每个词先从字典里拿出来,还要从诗的国度里感受一番。

译诗是一种能力,译诗也是一种艺术。长诗这样,短诗也是这样。

(6)诗韵及流派

英诗汉译是一种民族文学的艺术翻译。每个民族的诗词有本民族的特点。中国传统诗歌有平仄、绝律句、押韵、对仗等格律艺术形式,这种语言结构表现为诗词的节奏感和美感。

英诗也有这种格律形式,如格、音步、押韵等。所谓“格”就是诗句中轻重音的规律重复,“音步”是诗句中轻重音或重轻音的小节,“押韵”是指诗句中句首、句中和句尾的押韵。

英诗最基本的“格”有抑扬格和扬抑格。抑扬格就是先轻后重音节规律重复,如:to strive/to seek/to find/did not/to yield,这种先轻后重的5个小节称为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Foot)。又如:Farhtre/ceive not/honored/guest,这种先重后轻音节的四小节称为扬抑格四音步(Trochaie Foot)。英语诗歌翻译者首先要了解、熟悉这两种形式,因为这是英语诗歌格律的基础。

英语诗歌押韵有头韵、中韵和尾韵。如:

Though wisdom under foot

Dies in the bloody fields,

Slowly the endless root

Gathers again and yields.

这里押ABAB尾韵。英语诗歌押韵方式比汉语多样化。“foot”与“root”,即押元音,又押辅音,这种韵富有音乐感;“fields”与“yields”押长元音双辅音,这种音韵轻快富于想象力。英语诗歌有无韵诗体(Black Verse),称无韵诗,也有自由诗体(Free Verse),这类诗不受韵律、音步、诗行和诗节的限制。

翻译诗既要重形式,又要重内容,内容决定形式,诗歌的内容包括流派、诗体、主题意境及艺术手法等。

如:

Fog

The fog comes

On little cat feet.

It sits looking

Over harbor and city,

On silent haunches

And then moves on.

雾来了,

似小猫的脚步

飘渺

雾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