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英译漫谈及“花儿”译赏
2697900000007

第7章 文体与翻译(3)

这里frontier(边防)代替了辽西,表明了特定的典型环境。frontier一出,作者的态度和诗的意象就显露出来了,译文用历史的眼光理解当时社会,显示旧社会带给妇女的精神痛苦,战争带给家庭的灾难,揭示出“怨”之由来。这与标题照应,显出标题与主题思想的完整性。

有人将美国著名诗人朗法楼(Henry Wads Worth Langfellow)的名诗A Psalm of Life译为《人生颂》,也有人译为《生命的赞歌》、《人生礼赞》。这些翻译尽管词语不同,但其意总是赞美人生的。这与Fletcher将《春怨》译为A Lover"s Dream相比译文的自由度,后者显然跳跃性太大,不像是译题,倒像是写诗。

Thomas Gray(托马斯·格雷)的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卞之琳先生译为《墓畔哀歌》,这是因为“Elegy”原为古希腊崇武的萧歌,后渐变而哀歌,country Church-yard是Stoke Pogis地方的乡村墓地,故译为《墓畔哀歌》,译得贴切,极准。这比有人译成《乡村教堂墓地的悲歌》简洁、洗炼、准确得多。

Robert Burns(罗伯特·彭斯)的名诗A Red,Red Rose,有人译为《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这首诗的第一句为“O,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That"s newly spring in June…”选用诗的第一句译为标题当然可以,但是这首句太长,有标点符号,且有修辞手法。有人译为《红红的玫瑰》,译文与原标题一致,醒目、简洁,富有诗意。译诗的标题,应该首先考虑原诗的标题。形式是语言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标题形式,更要求完美与意象。意美常从形美来,标题翻译要慎之又慎,它不是即兴话。

王维的诗《孟城坳》“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来者复是谁?空悲昔人有”甚感天地之悠悠,人生之戚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英国人Fletcher将诗名译为Today(现今),不以原诗地名为题,而揭示诗的意境。紧扣时空,译为《现今》可说是新颖,具有象征色彩和丰富情感,更显译者思想之跨度,语言之跳跃性。

再如Amy Lowell的:

Night

Night lies beside me,

Chaste and cold as a sharp sword,

It and I alone.

夜躺在身边,

纯洁冰凉如剑,

夜与我孤单。

(野枫译)

这诗的标题一目了然,可直截了当地译为《夜》。这是轻便对等同意的译法。因这诗节奏明快,其标题自然简洁,洗炼。翻译如是语句结构的诗,要相应保持相近行数,体现原诗形态美,形式是诗歌及语言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意境美常来自形式美。形、意相异,且又相依。

翻译文学作品题目,既是语言,修辞范畴,也是文艺美学范畴,更是古老传统文化底蕴的“意”与“情”的糅合,要求译者用心创造出一种直接的真实的形象的内在的美,同时要时刻揣摩作者的风度神韵和语言的风格。

文学作品的题目翻译是个复杂的艺术课题。

7. 诗歌翻译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高度艺术结晶。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连贯地保持其意义的前提下变为另一种语言连贯话的过程。译诗不仅要译出其表面意义,韵律节奏,而且要译出深层次意义,即诗的意境,有时,这种意境不是直接翻译出来的,好像是自身显现出来的。这里不仅要求“信、达”,更要求“雅”。“信、达、雅”是相互依存的,不“信”则不“达”,不“达”何来“雅”,而“雅”则在“信”中,“雅”绝不是脱“信”的野马,任凭译者偏爱。

译诗贵在译出原诗的风格,原诗的意境。不论直译、意译,文言体译或白话体译,只要从原文的物象、形象译出诗的境界、风格,就算成功的迈步。

在诗歌翻译中,有些译者采取直译法,以保留其原诗味,这是不可能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一味直译势必出现生硬、晦涩语句。有些译者尽量突出汉语优势,以汉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词义的引申,五言、七言句式来译诗歌,使译文具有汉语诗歌的音韵色彩和音乐美。有些译者突出汉语长短句自由体特点,尽量译得活而不乱,情韵有致,显示时代语言色彩和新诗风格。

如托马斯·格雷的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的第一节: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The plough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暮钟鸣,昼已暝,

牛羊相呼,纡回草径,

农人荷锄归,蹒跚而行,

把全盘的世界剩给我与黄昏。

(郭沫若译)

暮钟陈陈夕阳沉,

群牛声声漫野径,

农夫荷锄归,披身疲倦尘,

惟我伫立旷野,独吊黄昏。

(野枫译)

郭沫若译文重视古汉语诗词的语句形象洗练和韵律节奏感。野枫译文选词造句,精而不古,活而不俗,颇有时代语言风采。

诗贵在意境,没有译出诗的意境,不能“传神”,不能感染人。意境是诗人对现实生活升华到哲学高度的思想认识,必须具有积极的社会倾向性。没有意境的诗不算好诗,诗的意境是诗人理性与感情的高峰,是诗人的思想火花。英诗汉译常会出现旧诗词的词汇和表达手法,这是因为汉语大量的文言成分已经融入现代汉语,它们不能人为地割断,问题在于只要选词妥帖,揭示内容,显示意境及风格就可以。野枫译文的最后一句以反其原文句式,以汉语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含蓄地揭示了诗人的理性与感情境界,显示了意境。“惟我伫立旷野,独吊黄昏。”引出诗人思绪万端,余味无穷,可喜可赞。

我国早年,苏曼殊等人曾用古汉语翻译拜伦等诗人的诗,其实当时他们的译诗,说得确切些,就是以原文作参考,进行创作,不算什么翻译。

(1)译诗格律

翻译英诗,更多地考虑格律。英语格律一般多为五步抑扬格(Iambic foot)和扬抑格(Trochaic foot),或交替出现。

所谓抑扬是重音与非重音的关系,“以顿代步”,“以重为节”,类似汉语的平仄与押韵。音韵是创造音乐美的手段,节奏是创造押韵的方式,它们均为一种纽带,紧扯着词语,使诗句从声音上连在一起,以表现感情,揭示主题。如:

The Arrow and the Song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I knew no where;

For,so swiftly it flew,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I breathed a song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I knew not where;

For who has sight to keen and strong,

That it can follow the flight of song?

Long,long afterwards,in an oak,

I found the arrow,still unbroken;

And the song,from beginning to end,

I found again in the heart of a friend.

(选自许国璋《英语》第三册)

本诗分三节,每节四行,为四行诗体,其韵为AABB,这首诗在西方国家颇为流传。

我射一箭入空间,

不知箭落在哪边;

只因其速度飞快,

双目难追逐只等闲。

我唱一歌入空间,

不知歌落在哪边;

只因无人长慧眼,

能随歌曲飞云端。

此箭复得又多年,

橡树之上未折断;

从头至尾又闻歌,

唱在一友心里边。

(沈阳师范学院外语系、锦州教育学院外语组编印教学参考书译文)

我箭飞天幕,

箭落不知处;

箭飞何其疾,

人眼难追逐。

我歌飘天幕,

歌落不知处;

肉眼纵敏锐,

难与声并速。

多年忽见一橡树,

箭插依如故;

歌声永驻友心中,

始终无损犹如初。

(肖怀勇译)

参考译文节奏不够明快,用词不够洗练,个别词语欠妥帖,如“只因无人长慧眼”中“慧眼”有偏颇。

梁守清先生在他所著的《英诗格律浅说》一书里,也翻译过这首诗,他认为:“本诗含有因必有果,有耕耘必有收获的寓意。”“歌”与“箭”是诗人们经常所选用,本身带有诗味的字眼,是和平和力量的象征。

(2)儿歌翻译

儿童诗歌是歌谣的变体,它是从儿童心理,以儿童眼光,对自然的探索,对儿童生活的描述。儿童诗歌形式简洁,语言明快,朗朗上口,亦歌似谣,容易记忆。在这点,汉语、英语儿童诗歌是一样的。

如:

Rain

The rain is raining all yard,

It falls on field and tree.

It rains on the umbrellas here,

And on the ship at sea.

(选自沈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教材)

雨儿纷纷水连天,

撤遍山林与田园。

过往行人撑雨伞,

冒雨出海远征帆。

大雨大雨到处下,

洒落树上和田涯。

这儿的伞上呼呼敲,

那儿的船上响哗哗。

(沈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教参)

雨儿雨儿大大地下,

下到树上淌田涯。

敲得伞儿咚咚咚,

洒得船上哗啦啦。

(野枫译)

三个译文中,我喜欢野枫先生的。这首儿歌是儿童对大自然的描绘,形式简洁,语言通俗,节奏明快,韵律整齐,自有儿童诗歌的特点。

儿歌并没有一般诗歌那样挖掘生活,儿歌是平凡的,却是生动的。儿歌是现实的也就是生活的。儿歌最大的特点是像野枫先生所译那样,明快顺口,韵律节奏美,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明丽的色彩美。

又如:

To My Mother

You too,my mother,read my rhymes,

For love of unforgotten times.

And you may chance to hear once more,

The little feet along the floor.

(摘自Poems)

给母亲

妈妈读读我的诗页,

追忆那难忘溜失的岁月。

也许你会再次碰巧听见,

我碎小脚步踢踏木板地的喜悦。

这是一首小诗,却抓捕了生活浪花的激情,铮铮有声,亲情潺潺,情意绵绵。这声音是春的信息,雷的流动。母亲的希望,永远藏在母亲心灵深处,生活的尘埃挡不住。儿童生活是有人生的泥土味。

这首短诗的韵律为AABB,轻重音节奏整齐。译者将“times”译为“岁月”,把“little feet”译为“碎小的脚步”,“along the floor”译为“踏木板地”,译文既注意对等词义,又展现诗意,既增减词语,又概括词语。译文以形象见亲情,诗意特浓。

再如:

At The Sea-Side

When I was down beside the sea,

A wooden spade they gave to me,

To dig the sandy shore.

My holes were empty like a cup,

In every hole the sea came up,

Till it could come no more.

(摘自Poems)

海边

给我把木铣,

奔向海边,

挖些窝儿在沙滩。

窝儿像空酒杯,

个个海水溢满,

窝儿的海水永不干。

(肖怀勇译)

沙滩挖洞弄窝窝是典型的儿童生活行为的写实。大海是洞洞窝窝的后盾,有大海,永远就有生机,诗意盎然。

这首诗的脚韵为AAB,CCD,节奏明快,音韵整齐。come up本为“冒头”之意,这里引申为“溢满”较形象,有意境。

再如:

The Land of Counterpane

When I was sick and lay a bed,

I had two pillows at my head,

And all my toys beside me lay,

To keep me happy all the day.

And sometimes for and hour or so,

I watched my leaden soldiers go,

With different uniforms and drills,

Among the bed-clothes,through the hills.

And sometimes sent my ship in fleets,

And up and down among the sheets,

Or brought my trees and houses out,

And planted cities all about.

I was the giant great and still,

That sits upon the pillow-hill,

And sees before him,dale and plain,

The pleasant land of counterpane.

(摘自Poems)

被单陆地

病魔把我绑在床上,

件件玩具伴我旁,

两个枕头垫脖下,

叫我整天安祥。

有时,一点两点时光,

我注视铅兵在前进,

身着不同军装,

走过被褥拆成的山岗。

有时,我让船队,

在床单海洋乘风破浪,

有时,我们砍树拆房,

床上处处筑起城墙。

我是个伟大的人物,

坐镇在枕头叠成山上,

盯着前方的平原,山谷,

被单陆地叫我心旷。

(肖怀勇译)

幻想、想象是儿童性格的特征。没有幻想,没有想象,儿童思想的翅膀飞不起来。儿童的想象是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超级艺术,而这种艺术是符合儿童观察力的想象形象所揭示的。病床上想象展开了千军万马的战场。它们往往把景物和思想揉合在一起,碰出想象的火花,创造出儿童纯真的诗意境界。

儿歌毕竟是儿歌,并没有多少惹眼的地方。但它是存在的,与想象、思想和生活紧紧合在一起而存在的。说它是想象,是;说它是形象生活,也是;说它是思想,也是;说它是儿童的境界,也是。

这首儿歌的脚韵是AABB,CCDD……轻重音节整齐。lay a bed译为“绑在床上”,形象;up and down译为“乘风破浪”,形象。形象、想象是儿童文学的第一需要。在儿歌里,形象、想象、思想总是自然地、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儿童诗歌总是从儿童视角去揣摩世界,以儿童特有的方式去猜疑世界。但它仍有生活、感情、想象,因为这些是文学具有的底蕴。

(3)英诗自由体翻译

近代英诗倡兴自由诗体(free verse)。这种诗体与格律诗体一样均有节奏(rhythm)与押韵(rhyme),只是不严格要求,大体整齐。

翻译这类诗,注意相互押韵,相对整齐,不亦步亦趋。但它必须是诗,而不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