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2697100000022

第22章 启发教育,纠正孩子的学习误区(2)

我们不妨为孩子们算一笔帐。人生短暂,转眼就是百年。然而能活到上百岁的又有多少呢?即使上百,按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算,那么你最少要睡上三十几年,必要的饮食消遣也得花去十几年时间,况且还有老弱幼稚阶段。这样细算之下,真正能用到学习、工作上的时间就少得可怜,这极有限的时间如果我们再抓不住,那就会一事无成。难怪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告诉孩子,浪费时间心将受到时间的惩罚。

历史上因为等一天而耽误事情,甚至酿成大祸的事例举不胜举

1814年6月17日,拿破仑在击败普鲁士军队以后,错误地让军队休息一天,6月18日才开始进攻固守在滑铁卢的英军,结果给了英军构筑工事的时间,从而导致18日滑铁卢一战的惨败。试想,拿破仑抓住战机,马不停蹄地进攻英军,那么欧洲的历史将会重写,拿破仑统治的法国将更加强大。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的最好阶段,一定要珍惜每一刻的时间,在这一点上如果孩子难以做到,那么就需我们做老师的去教育。

5.让学生放开视野

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渐渐成主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学习方法显然已不适合现在的孩子,可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很多学校和老师仍然再迫使学生将功夫都花到单纯的书本学习上去,这实在愚不可及。我们做老师最应该做的其实是让学生去接触沸腾真实生活,去欣赏色彩斑澜,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

三年级语文课,老师宣布开讲《小萝卜头》。首先是背景介绍——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们对‘白色恐怖’了解多少,请大家畅所欲言。”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纳闷了:“今天学生怎么那么不积极?难道……”一分钟后,终于有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舒了一口气,鼓励说:“请你大声告诉大家!”学生答道:“老师,白色恐怖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气候雾多,所以叫白色恐怖吧。”听了回答,老师怔住了。这虽然体现出这个孩子的勇气和纯真,但另一面,也无疑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而致。

孩子迟早都是要进入社会的,而我们所学的这些知识,最终也要能运用到实践中,因此,他们的学习绝不能于社会绝缘,只在课堂上接受死知识,那读书就成了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学生应该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实际,只有这样,它才能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这个大课堂结合起来,深化理解所学知识,才能自觉地将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之一是:战胜脆弱。半数以上的考生写到父母双亡,自己忍受着丧亲之痛努力学习奋斗拚搏。父母双亡的确是生命中的一大挫折,战胜其中的痛苦的确是战胜脆弱。但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悲惨的家庭吗?中国真的有那么多命途多舛的孤儿?稍微动一下脑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虚伪性。为什么考生们都冒着编造父母双亡的风险做作为文呢?许多考生无可奈何地说,我们的生活一帆风顺,何来挫折,又何来战胜脆弱呢?这其实就暴露了一个问题,生活中其实永远不缺乏真实的素材,可孩子们为什么还要去这样无中生有的虚构,其原因就在于学习与现实拖钩,没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深入观察生活,而这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

所以说,老师一定要能教会孩子慧眼看世界,辨别美和丑。所谓“看”,就是让孩子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不仅用自己的眼睛,更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领略社会的生活状况、人文状况。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课堂学习的底蕴。

6.让学生丰富想象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值得我们老师保护的,想象力能让孩子主动的学习,融会贯通。想象力称得上是孩子们翱翔长空时最有力的翅膀。

妈妈正在做包子,5岁的小女儿坐在小凳子上看着。女儿忽然提了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妈妈没有急于回答她,而是说:“你想想看。”女儿出神地注视着母亲揉面的动作。母亲揉面,揪面团,擀面饼.包包子……看了好一阵子,女儿突然说:“我知道星星是怎么做出来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的。”妈妈听了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特别激动地亲吻了自己的女儿:“宝贝,你的想像真奇特。”爸爸听了这件事以后也非常高兴,拉过女儿给她讲女娲用泥造人的传说。后来这位小姑娘成了著名的作家。

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老师其实并不需要做太多的事,因为孩子的想象力是无所不在的,只要我们能放开孩子的手脚往往就可以事功功倍。从儿童期开始要给小孩子一些想像力的教育;到了青年,要让他们去创造实践想像力,即使在想像中碰壁,也无所谓。因为有想像才有创造力,才能成功。

1996年7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题为《别让孩子患上集体的“失语症”》。文章写道:如今的孩子有集体患上“失语症”的危险。而这危险又是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一步步怂恿下渐次加重的,且看事实:某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黑板上写着一个“云”字。一个小男孩被老师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字?”小男孩清脆地答道:“是‘云’字。”老师的脸沉了下来:“他说错了,谁来纠正?”一个小女孩站了起来,背书般地大声说:“云云云,这个字我认识,横、横、撇、折、点,这个字念‘云’。”老师笑了:“对了,老师不是教过吗?每个小朋友都要这样说,才算对。”

在一次小学语文考试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进”的反义词是什么?至少有一半的人写出的答案会被判为错的。因为标准答案是“退”,答“出”的只能算错。

孩子们所处的年龄段正是学习能力最好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实在不应该长时间机械地“栽培”。否则就会腐蚀他们的创造力,让孩子患上集体“失语症”。我们必须明白,孩子们的答案之所以那么丰富多彩,就是因为他们的想像在天马行空似地展翅高飞。如果我们硬将这双翅膀折断,孩子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想象力在受到现实事物的启示后往往会事发巨大的力量,例如莱特兄弟看到飞鸟,因此创造发明了飞机,这就是想像力。牛顿看到苹果掉落地上而发现地心引力,如果没有想像力,即使整树的苹果掉光,他也无所感,无从发现,所以说想象力是最具有创造性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想像力却被严重幽闭。最受儿童喜爱的科幻读物,在20世纪80年代曾被当作有害儿童身心健康的毒草而被全面禁止出版,直到1999年高考作文题中出现科幻式命题以前,仍有大批老师和家长不准孩子读科幻小说。一位未敢署名的高中学生给《科幻世界》月刊编辑部写信,诉说苦闷和委屈。信中说:

“我们很幸福,也很痛苦,我们是学生。我的这封信代表我校168名科幻迷。当我拿着第一篇科幻稿件请我心目中一位较‘通情达理’的语文老师修改时,他连看都没看就扔过来一句话:‘当心幻倒在地!’这句话对我打击极大,每想起它心里就痛。”

《科幻世界》的编辑读了这封信后,发表******呼吁老师和家长多一份宽容:“也许,你现在一巴掌打掉的、一把火烧掉的,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又一个爱迪生、凡尔纳、爱因斯坦……”

而老师要想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就要能做到把“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发的去想象,不要总是把什么都告诉他,这样孩子才会有想家的空间。

7.要把提倡学生的“观察”能力当为主攻方向

学生的观察能力,往往决定着他在学习时是否用了心?是否深入到学习之中。

那么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有哪些因素呢?这是每一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无不关心的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方面很有研究,也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学校的理想就是不让任何一个未受过智力训练的人进入社会。这是因为智力不开化的人不仅不可能成为幸福的人,而且会有害于社会,有害于他人。因此,他的结论是,“没有智力的发展,没有灵活、活跃的思维,也就不可能有智育”,“智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发展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智力的影响。所谓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等。

他认为,智力发达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善于观察。“观察是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思维源泉。”他还认为,学龄早期的观察训练,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兴趣,苏霍姆林斯基经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思考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通过观察来发展孩子们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们关于各种现象及这些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某一事物的特点的最初概念。苏霍姆森斯基还给学生布置一些以观察为依据的专门的思考作业。他认为,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教材的方法,而且也是发展智力,培养智能的手段。为此,他为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写了不同类型和不同要求的思考作业。他给低年级学生编的作业大多与自然现象变化有关。例如,他要求这些学生在观察秋天果园发生变化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一些树九月落叶,另一些树十月落叶,而有些树到春天才落叶?落时的时间与某类树春季发芽的时间有什么依从关系?等等。

他给中高年级学生布置的思考作业总是与某种劳动有关,而这种劳动的结果又大多取决于季节和天气等客观因素。例如,他要求七年级学生思考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加速植物在结果期间的生长依赖于哪些条件。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施肥和用化学物质处理种子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对劳动过程和自然现象进行考察。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学校里,这种对观察结果进行思考分析的方法为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师所广泛采用。而安排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这一活动,则成为这些教师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