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2697100000023

第23章 启发教育,纠正孩子的学习误区(3)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观察写作文这种创作活动对学生智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的学生都喜欢写作文,其原因就是他们的作文是在大自然中边游览、边观察、边构思的情况下完成的。他认为,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游览能丰富他们的词汇,有助于他们掌握表达现象和特征的细微差别的各种词语,而且他们都想把所看到、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东西尽可能地用美丽词汇表达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观察大自然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观察要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寻求答案。他发现,学生产生的问题越多,他们在课堂上就越积极,就越迫使他们去思考,知识就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因此他确信,观察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从观察中不仅可以吸取知识,而且可能使知识在观察时活跃起来。由此,他得出结论:“教学工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最能影响其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的要素,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要让孩子多去观察、多去思考,养成学生独立观察与思考的好习惯。

8.老师要能与学生互动

很多都老师都在感慨,自己忙死忙活,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学生身上,可他们的成绩却总是得不到提高,为什么呢?这就在于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往往让学生们失去了应有的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得好与坏,完全在于老师的教和自己的学,而忽视了这种教与学的互动性。

中国人到美国去教书,一开始怎么也习惯不了来自学生们的突如其来的轰炸式的提问。我国学者洪朝辉受聘于美国佐治亚沙瓦那州立大学,一下子被那里的学生给搞懵了:课堂上,学生们极其活跃,没等老师讲几句话,有人便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在热闹的气氛下显得有些乱哄哄,不多久,这位大陆去的学者简直有点招架不住了。他听人讲,在美国,绝不只是大学才这样,甚至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学生也可以随时、随便地提问。

这一特点,对中国人而言,是最具挑战性的。

因为在中国,学生们很少提问,老师们的课一般都按讲义,教案进行,学生们大多只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讲,而且,愈是安静沉默、循规蹈矩,才愈是被认为是好学生。而老师呢,大都在“蜡烛精神”影响下,只注重输出,以燃烧自己为代价去“照亮别人”,恰恰忘却了从学生中不断输入,以充实自己。而在美国各学校教书,最重要的一环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如何针对学生的问题,科学地组织各类讨论。

一个成功的课堂讨论,首先是选择可供争论的问题。我国赴美学者洪朝辉教授就设计出像怎样评价英国人征服北美印第安人,以及对美国奴隶制的道德评价和经济评价等。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英国人与印第安人、奴隶主与奴隶),鼓励双方完全忘记此时此地的现实身份,运用强烈的历史感,去理解各自的历史角色。讨论先由一方陈述自己的理由,如英国人应说明征服印第安人的正面意义;然后由另一方印第安人反驳这种侵略有利论;再由双方交叉争论。在争论过程中,洪教授往往把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分两组列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及时跟踪和记录双方争论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将学生所争论的观点进行理论总结。

上述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体现美国式的几大教学原则。一是学会互相理解冲突双方的立场和感情。“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行为,但我必须了解你这种行为和原因。”二是加强价值中立学术训练。三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师生双向交流。

美国式的“油灯精神”,即学生是灯油,教师是灯芯,学生既为教师提供了知识动力,教师的智慧也照亮了学生。但同时,这种照亮的过程,绝不是以牺牲教师为代价,而是以师生相互促进、互通有无为基本特征。只有具备这种积极的油灯精神,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有一种共同的观念,即教师既然要教学生,那么就是付出,就是消耗,即是牺牲,这样,不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吗?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当教师就非得把自己“牺牲”、“燃烧”掉吗?二是在“燃烧自己”的悲壮气氛之下,忽略了向学生学习,从学生那里获取有用的东西(包括知识、思维、启示等等),因而使教学过程变为单向流动,而没有真正体现出是一种双向活动这样一个特点来。

在这种陈腐观念的支配下,多少年来,许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重复着一种“填鸭式”的老掉牙的套路,少、慢、差、费当然也就是必然的了。

9.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够轻松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在创设的环境中参与自由交流,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能够像对待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学生。

在老师与孩子的交流中,交谈的话题开始可能是由老师提出来的,然而,学生乐意加入到老师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自由地发展另辟话题,并能接纳老师加入他们的新话题。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互相信任的朋友关系,教师既是良好的导师,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帮助,又是一个耐心的听众,更是一个谈得拢的朋友。

我们知道,在课堂上师生关系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参与。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交际也就更为活跃。

另外,我们想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那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们自己的态度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我也应该注意到我们一些细小的情节也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不能低估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讲解、包办过多。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中“教”是为了学生“学”,而“学”才是主体。学生不主动去接纳,缺乏创造性地“学”,教学就不会有好的效果。老师要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不要怕学生出错,要相信学生是在不断“摔跤”的过程中学会“走路”的。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困难时应先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再决定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意愿,并鼓励他们创造出新颖的句子与对话。

2、教师不能对学生讲得过多,不能引导地过多,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

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就包办代替。同时,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

3、教师对一些“后进生”不能漠视,应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更好地鼓励与引导他们学习。

如果我们对“后进生”从不或很少关注的话,就会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还容易引起整个课堂气氛的恶性循环。他们在和同学或老师交流时往往会带有心理压力,不能充分发挥思维能力进行交际。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关注他们,关注他们的进步。要能及时发现与引导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4、教师不能统一规格教育,应该进行差异性教育。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5、教师不能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农民在春天将玉米播种后,不久长出鲜嫩的玉米苗。有一天,他来到地里,猛然发现有几根长得矮小的玉米苗,在他眼中是那么的不顺眼,心中是那样的不顺气,随即,顺手把这几根玉米拔了,心想,这下可好了,地里全剩下长势比较好的玉米苗,正感到惬意时,突然发现身后的几根玉米苗也比较矮,于是……最后,地里连最后的一根玉米苗也被拔了。我们现在不再讨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还是人为杜撰,但故事给我们教育者以深刻的启示:别让对比使老师步入误区。刚才故事中农夫在对比中拔掉矮的玉米苗,在农夫对比的眼光中所有的玉米苗就长不高。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具有鲜活生命力,并且具有差异的儿童。儿童的差异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老师绝不能在对比的眼光中“拔”掉任何一个学生。儿童在形象思维和逻辑分析思维存在差异,同一件事,有部分儿童需通过努力,迟缓地才能解决,有些比较聪明、机敏的儿童快速地得到了解决,因此,而引起了教师对比较迟缓的儿童产生了不满情绪,萌生了不正确地看法,认为儿童的智力有问题,甚至对孩子产生歧视。试想,儿童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古言常说:“十根手指扯不齐”,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十全十美,假若教师步入了对比的误区,其结局可能会与农夫的结局一样。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观念并非是用统一、唯一的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教育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学生年轻的心灵。课堂教学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其原基础上得到发展,体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坚持分层对待,因材施教,教师拥有一颗等待、容纳的爱心,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的火花,轻轻地触及孩子那童心未泯的心灵。

教育,是爱的教育,不是对比式教育,爱包含教师耐心地等待和精心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对比学生,而不是横向比较。师生之间是朋友、朋友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拉一把才是真正的朋友,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拥有颗平常的心,一双充满爱意的眼睛,一双帮助学生的热情之乎,学会期待和等待,让所有的儿童快乐幸福地成长,让我们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是回归学生的生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