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毕竟还是要以学习为主的,因此,我们在“蹲下来”时很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能纠正“站立”时带给孩子的学习误区。要能让孩子更好的,更有效的学习。
1.让学生敢于质疑
我们的教育绝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应声虫”,要能让学生敢于质疑,不明白的时候就要能提问,这是培养孩子创造性和想象力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在一个封闭、偏远的小镇只能听到两个电台:第一个电台专门广播名人消息或是流行歌曲排行榜,他的收听率相当高;第二个电台则是气象专业电台,他的听众只有一小群人。
一天晚上,气象电台发出紧急警告:一场威力惊人的龙卷风将在午夜来袭本镇,电台呼吁镇民立刻疏散他处。
这一小群听众立刻组织起来,有的去找镇长,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打电话给第一电台,请求播出龙卷风消息,好保护小镇居民身家性命。
可是镇长说:“本镇从未有过龙卷风,龙卷风的消息是第二电台误报或者是捏造,为的是提高收听率。”敲锣打鼓的人则被视为疯子。而第一电台则以现场正在采访名人为由,不能插播这一“生死存亡”的消息。
小镇最终被夷为平地,后来者也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小镇。
从这个故事中,相信我们的教育者可以得出些启示,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质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品质,我们要能鼓励孩子去提问,去怀疑,让他们用心的看一切,不要把每件事都当成理所当然。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他们或完全不懂、或理解的不是太透彻的问题,这时他们最需要就是提出自己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这种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在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
老师要想帮助孩子们克服这种心理障碍,纠正他们这种不敢质疑的坏习惯,就应该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其次,还要能告诉孩子,提问并不是老师的专权,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提问,只有这样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才能得以发展,学习才可能有好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将陶行知老前辈的小诗赠给学生,以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只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最后,老师还要能善于创造让孩子质疑的环境,培养孩子善于质疑的精神。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孩子“愤”、“悱”之际,正是老师引导质疑的最佳时机。以语文学习为例,当孩子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涉及内容、中心思想方面的,也有写作方法方面的。孩子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这时大多数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希望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老师主要应该激发孩子的质疑意识,鼓励他大胆质疑。同时,老师要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从而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此外,营造积极的质疑氛围对孩子也是非常重要,老师应该遵循开发教学的原则,尊重孩子的人格与个性,解除他们的紧张与看法,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老师还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孩子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他们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2.教育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
成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有机会获得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讲,要想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取的成效,老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
心理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了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过了一些时候,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结果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自然也就没有跳出杯子。
这个“跳骚实验”相信每一位老师都能心领神会,在教学中,很多情况下,孩子就与这些跳骚有相似之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便会灰心丧气,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不是学习的“材料”,永远也达不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于是忽视自身潜能的激发和外界条件的改变,并放弃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将自己套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以致最终一事无成,白白耗费一生。记得有句哲语说得很精彩:“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轻易地放弃,结果往往是在距离金子三英寸的地方停了下来。”而孩子由于心智都尚未成熟的缘故,更容易在遭受挫折时半途而废。
我们在烧开水时。即使到99℃也还不开,但若继续烧,只要再加一度,水就会冒气冲盖,沸腾起来。可是你若在每次烧开之前中途停顿下来,让它冷却,那么就是重烧100次、1000次,这水也永远不会成为开水,只不过在燃料和时间上造成极大的浪费而已。
一位有名的作家回忆小时候读古文、学英语未尝中断,不过3年,即达到了能自学的程度,终身难以忘怀。可是在学习俄语方面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解放后,他曾先后4次参加突击学习俄语,每次约半年。由于种种原因,竟中断了4次,每次都是在未达到能自修的程度前中断的,因此每次继续学习都得从头开始。因为基础不巩固,荒废数月,便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如今,在俄语方面的知识还是停留在最初的起跑线上。在学习时间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浪费呢?
孩子们的学习同样是如此,如果不能向烧开水那样,不断加热,力争一次烧开的话,那么,即使学生再学若干次,也难以学到真正的知识。
或许有的学生说,我之所以不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持之以恒,是因为我天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实,世上不存在天生爱学习和天生不爱学习的同学。我们可以把学习比喻成一个吃核桃的过程,核桃的肉是美的,但如果不把坚硬的外壳打开是尝不到的。有的同学经过刻苦的学习,在学习上始终保持着一种拼劲儿,靠自己的意志努力终于打开了“核桃壳”,尝到了“核桃”的美味,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学习兴趣也就建立起来了。所以对学习的兴趣是苦尽甘来,他的成功是经过刻苦的付出才换来的。而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多还徘徊在“核桃壳”外面,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付出足够的劳动,也就没有品尝到“核桃肉”的美味,也就体验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了。久而久之,失败的次数多了,学习自然成了令人头疼的事。为什么我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为什么别人学习时我却安不下心来?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学习兴趣不浓厚,意志薄弱,没有毅力,缺乏排除外界干扰和诱惑的能力。没有坚强、不为外界干扰所动的意识和毅力,学习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如同干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巨大的牺牲一样,学习也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有时还要克服电视节目、小说、足球、扑克牌等的诱惑。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成绩较差,对学习不敢兴趣的同学,老师要能想法设法的去磨炼他的意志和毅力,从日常学习的点滴做起,让他做好每道题,听好每节课,逐步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他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持之以恒的去学习。
3.让学生善于积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从来就不是一蹴而能就的事情,所以在教学时老师一定要能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让他们知道学习绝不能临时抱佛脚。
这是乌龟和兔子的另一场比赛。两人都决定要经商,并且都选择了酿酒业,看谁酿的酒好,谁卖的钱多。
兔子的动作很快,一天过去后,它已经开始喝自己酿出来的酒了。看到乌龟还在慢腾腾地酿酒,兔子一边嘲笑乌龟,一边将自己酿出来的酒拿到集市上去卖。
但是,它的酒味道又酸又涩,一坛也卖不出去,沮丧到极点的兔子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而此时,乌龟的酒刚刚酿好,酒香扑鼻,还没有等到乌龟把自己的酒拿到集市上,就已经被那些闻香而至的客人买得一干二净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酿酒与跑步不同,它是为了赢利,一定要注意质量,要一步一步来,其实学习也是一样,其关键就在于平时点点滴滴,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积累。
举个例子来说吧,有很多孩子在写作文时喜欢引用一些经典诗词,名人名言,以此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生动性。孰不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是添字漏字,就是画蛇添足,闹出笑话。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就在于这种博大精深的词句语言包含着人类丰富深刻的智慧,容不得一点胡来,他需要的是孩子们带着好奇的心去一点点学习,慢慢积累,这是我们教育者所必须让孩子领悟的。
从量变到质变有个“笨人吃饼”的笑话。说的是一个行路人,肚子饿极了,便到烧饼铺买烧饼充饥。吃了一个不够饱,又买一个,还不顶事,再买一个,这样一连买了6个,吃后仍感不饱,又买了第7个烧饼只吃了一半便饱了。这时他很后悔,狠狠地打了自己几个耳光,懊丧地自责说:“唉,我这个人是多么愚蠢啊,前面吃的6个饼子都白白浪费了。早知道这半个烧饼就能吃饱,何必去买前6个烧饼呢!”这个故事的哲学意义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质变则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不懂得这一点,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笨人吃饼”的笑话。
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些孩子喜欢投机取巧,平时不注意知识的学习,考试前夕,才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的“磨刀”,这实在是最自欺欺人的做法,老师们一定能阻止孩子的这种愚蠢行为。
我们做老师一定要能提倡孩子们脚踏实地的学风。要让孩子谨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小流”与“江海”,“跬步”与“千里”的关系,是量与质的关系。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只想飞跃而不讲积累,是无论如何也“飞跃”不起来的。
江****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大多情况下,创新意识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当隐性的东西积累到一定量时,才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999年9月6日,那天,北京奥申委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会徽设计。决定发布之后,全国人民、海外同胞和国际友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
奥申委的要求非常苛刻:规定设计时间为两周,设计师们必须自费带作品亲自来北京;不发稿酬;包括路费自己解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位名字叫陈绍华的美术爱好者决定另辟蹊径,他从一幅五星联结五环的草图中找到了感觉,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象形,相互环扣象征着吉祥如意。并且图案尤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它表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后来他从众多参赛者当中脱颖而出,荣登“国手”宝座,一举中标,成为世界瞩目的一颗明星。
陈绍华成了人们眼中的幸运儿,但是有谁知道,他的成功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陈绍华是一个特别留意身边小事的人,每一次灵感闪现,他都会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不管当时有没有用,同时,他在平时也练就了相当深厚的美术功底。后来,他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大赛、全国第二届广告展平面创意大奖赛、1992年“平面设计在中国”海报征集比赛中都获得了奖项。由此看来,陈绍华功夫是在平时善于积累,到了重要关头才能厚积薄发的,他所设计的奥运会会徽的胜出正是“上帝”对他的奖赏。
学习就是如此,不积小流,绝难成就江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点要能将这一点,渗透到学生的脑子中。
4.让学生摆脱拖拉
谁能抓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谁就能成强者,而在学习中,能抓紧时间的孩子也必然会取得好成绩,但事实上,老师经常都会发现一些喜欢拖拉,善于推诿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能让孩子纠正这种坏习惯。
舞鸡起舞的故事可谓众所周知。他说的是晋代名将祖逖年轻时代,与热血青年刘琨相互勉励,争分夺秒,苦练本领,决心拯救危难祖国的事。一个寒冷的夜晚,北风刺骨,雪花飘然。突然“喔喔”的鸡鸣划破寂静的夜空。祖逖一推与自己一同下榻的刘琨喊道:“鸡都叫了,咱们快抓紧时间舞剑去吧!”时值半夜,古时“半夜鸡叫”有不吉之说,可祖逖一边整装,一边对同伴说:“半夜鸡叫有啥不好,它是在提醒我们别睡过了头,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他俩拿起宝剑来到室外,奋力舞动,只听宝剑嗖嗖、喘声吁吁;脚下雪融化,身上汗淋淋。从此,不论严寒酷暑、风雪雨霜,两人一听鸡鸣,立即翻身下床,勤奋练剑。后来,二人都驰骋疆场,为祖国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的学生们,很少有人具有祖逖这种惜时如金的精神,爱磨蹭、爱拖拉的孩子,也是最让老师头痛的学生之一。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幼年在“三味书屋”求学时,就在课桌上写下“早”字,以警示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奋读书。后来他写文章,经常一写就到天亮,有时实在困了,就泡一杯茶、抽一支烟,又继续工作,直到他临死前三天还替人家写“序言”,临死前一天,还记日记,实践了他“节省时间,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生命”的思想。
而现实中,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有拖拉磨蹲的坏习惯,这不仅让我们做老师的教育做了无用功,而且会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实在是孩子学习的一个最大弊端。
所以老师一定要能随时告诫孩子珍惜时间:
一、告诉孩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治学勤奋,著作等身。他之所以能取得过人的成就,与他珍惜光阴、不舍分秒分不开。他特别强调读书要“着紧用力”,不能因为时间宽裕而悠然自得地放松自己,而是要抖擞精神,像去救火治病那样有紧迫感,像水上撑船那样一篙不缓地努力往前。到了晚年,朱熹看到自己的满头白发,想到许多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便深深感到“光阴似箭,岁月如流”,他望着梧桐树的黄叶在秋风中簌簌落下,更感到人生短暂,来日不多,便慨然写下一首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