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唐朝
2694200000005

第5章 影响世界的强盛帝国(1)

丝绸之路通天下

丝绸之路长达7000公里,分为主要的北、中、南3条。每天都有无数的商队从这里经过,将东方的丝绸、瓷器等运到西方,再将西方的皮毛、玉石、珠宝、香料等贵重物品运回来。这一来一回可能长达数年,但获利却是以十倍百倍计算——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完这一票以后就躺着吃。重利之下,就算这条路本来全是沙漠戈壁渺无人烟,照样有人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赌一次命。

自打汉朝开始,丝绸之路的盛名就已经传于天下。无数的商队沿着这条古老的行径,连接东西,互通有无。这可能是世界最古老的一条贸易大动脉,也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蕴涵了最多财富的黄金之路。

然而汉朝在当时的世界毕竟不是一家独大,北方的匈奴就一直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因为匈奴的关系,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是时断时续的——你强的时候西域就听你的,我强的时候西域这块地方就我说了算。历史上,这种反复不断出现,通往西域的道路曾经3次中断又3次畅通,史称“三通三绝”。西汉武帝时期北伐匈奴,算是较好地解决了匈奴的问题。

那么,解决了匈奴的问题,是不是就等于解决了西域的问题呢?这可未必。北方草原不利于农耕民族驻守,那么大的地盘自己占不下来,就算赶跑了上面的主人,也终究会有其他人崛起。匈奴之后,鲜卑、羌等民族层出不穷,继续阻断丝绸之路。

当时的东汉政府为了保持这条黄金商道的畅通,每年的花费高得惊人,基本上就是将整个东汉政府的收入都投向了这个无底洞。所以撑到后来,不仅是西域,连靠近中原的凉州等地,都有无数的士大夫跳出来嚷嚷着放弃。东汉朝廷为此进行了无数次讨论,最终的结果是:不放弃,但咱也不再烧钱了,任其自生自灭。

至于东汉末以来连年混战,连中原都顾不上了,谁还能顾得上西域?直到后来晋朝统一,但紧跟着又是五胡乱华、南北朝对峙——简单来说,从汉灵帝时期宠信宦官开始一直到隋文帝一统天下,这段时间之内西域基本跟中原的王朝扯不上太多关系,反而跟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走得很近。这也非常好理解,可能全国只有几千人的西域小国,一般来说是没有自主选择权利的。

自隋文帝杨坚一统中原以来,经历了300多年战乱的中原大地总算迎来了另一个强盛的王朝。隋文帝雄才大略,自然不会再放弃对西域的开拓。隋文帝之后,隋炀帝杨广继位。杨广此人在历史上一贯是以昏君的面目出现——当然,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皇帝能像他这样将自家的江山败得这么快、这么惨。毕竟其他的王朝覆灭往往是几代十几代不争气积重难返,隋朝则是10年前还是太平盛世,10年后忽然就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隋炀帝杨广“功不可没”。

不过再坏的人也有优点,杨广毕竟还是办了几件好事,比如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修通了南北大运河,还有就是收回了西域。

隋大业五年,也就是公元609年,隋炀帝杨广带大军西至张掖(今甘肃),会见高昌王鞠伯雅及伊吾吐屯设。当时杨广大军前后绵延数十里,震慑西域诸国。西域27国首领共同朝见杨广,表达了自己的恭顺与归降。

与此同时,隋朝还逐步在丝绸之路地域设置郡县州府,将汉以来西域36国的属国关系进一步发展为内属行政关系,直接行使主权。如隋朝首先在西域南道和吐谷浑故地(连接南道的青海路)建置鄯善郡、且末郡、河源郡、西海郡,之后又继续在丝路北道行使行政权,命大将蒋世雄筑伊吾城,企图渐次推广。但因隋末大乱,这项战略未能继续实施。

唐朝自建立以来,基本上全盘继承了隋朝的政治制度,同时也继承了隋朝与西域的这种关系,并在隋朝的基础上继续推行这项宏大的西北政策,力图在整个西域行使主权,从而使丝绸之路的建设和丝路贸易的发展由于国家的干预推动,达到繁荣的顶点。

然而,这段时期,经营丝绸之路的不仅仅只有中原王朝。西突厥自隋朝末年已然崛起,“东起金山、西至海,自玉门关以西诸国皆从属之”。统叶护可汗时,其疆域已扩展到整个河中地区,甚至阿姆河以南。也就是说,自玉门关以西,丝绸之路的所有道路均已被它控制,所有的绿洲城邦国家都是它的属国。

但是作为草原游牧民族的国家,它既不是丝路贸易的商品产地国,又不是贸易的集散地。它仅仅是通过“切税商胡”,“督其征赋”,榨取绿洲国家和贸易商队的财富来养活自己。因此它在丝路贸易中的中介地位在某些方面是消极的。西突厥企图以武力控制丝路贸易也是不现实的,最终遭到中国、波斯和西域、中亚绿洲诸国的反对也是必然的。

贞观十四年(640年)八月,唐朝在高昌设西州,同年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第一任都护是乔师望。乔师望死后,由著名的郭孝恪接任。初时兵力仅千人,主管唐朝在西域的前进基地伊、西、庭州军事。显然,安西都护府的设置目的和北庭都护府一样,都是针对西突厥的。它为唐朝大规模、有计划地进军西域、中亚,经营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西突厥王庭原在龟兹北三弥山,相当于现在新疆裕勒都斯河谷内。也就是说,西突厥的政治统治中心仍偏重在西域塔里木盆地诸国。统叶护可汗时,西突厥北并铁勒,西扼波斯,南接罽宾,“控弦数十万,据旧乌孙之地”。它的统治范围大大向西扩展,统治中心也渐转向西域西部,“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即现在楚河以南、古代碎叶城以西。昭武九姓中各中亚国家和伊犁河流域都在其势力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自统叶护可汗起,西突厥诸可汗曾4次向唐朝请婚,但均未成功。西突厥这样迫切地请婚,目的只有一个,即利用中国自西汉以来在西域、中亚的声望以确立自己在丝路地域的统治(包括唐朝的认可),同时通过和亲之盟,确保自己自北周、北齐以来源源不断的丝绸来源,与波斯、东罗马进行有利的贸易,其政治和经济贸易的目的十分明确。这是西突厥勃兴之始与中国关系的既定国策。

如突厥沙钵略可汗致隋文帝的一封信中写道:

皇帝是妇父,即是翁,此是女夫,即是儿例。两境虽殊,情意是一。今重叠亲旧,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不断,上天为证,终不违负。此国所有羊马,都是皇帝畜生,彼有缯采,都是此物,彼此有何异也!

显然这是唐朝不能接受的。唐朝拒婚的用意也很清楚,借此动摇西突厥的统治,以图西域。所以,当“射匮(可汗)悉以礼资送归长安,复遣使贡方物,请赐婚”时,唐太宗直截了当地提出条件:“诏令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等五国为聘礼。”

统叶护以后,西突厥内部分裂,国内虚耗,先分裂为五础六部落、五弩失毕部落,分据碎叶以东以西,后分裂为北庭、南庭,分居镞曷山西、睢合水北,势不两立。唐朝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形势,支持五弩失毕部及南庭和五础六部及北庭斗争,大大削弱了西突厥的力量,西突厥内外交困。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等在碎叶水大破阿史那贺鲁叛乱,西突厥遂平。

唐高宗接受了以往贞观末年未进行政权建设,仅仅倚重军事据点,以致突有变故,便无法控制的教训,广置羁縻州府,把西域、中亚及西突厥故地置于唐朝的直接行政监护下。

安西四镇中的疏勒镇先在贞观九年(635年)设都督府。贞观十四年(640年)破高昌,并设安西都护府。贞观十八年(644年),郭孝恪破焉耆,设焉耆都督府。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又破龟兹,设龟兹都督府,将安西都护府西移至龟兹。(一说据《唐会要》卷七十三记载,安西都护府移治龟兹为显庆三年,即公元658年。)同年又设碎叶镇、于阗镇。显庆二年大破西突厥于碎叶水后,不仅于其故地置昆陵、蒙池都护府,而且在原西突厥控制的广大西域天山北路、河中地区昭武九姓国、阿姆河以南,“裂其地以为州县”,“唐之州县极西海矣”。

显庆五年(660年),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归降,唐朝派员至该地调查。龙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远去葱岭以西,筹划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分置都督府、州、县及军府事。移治龟兹后的安西都护府由于管辖地域辽阔,军政地位骤然重要,晋升为安西大都护府。武后长安二年(702年),唐朝重新划分安西、北庭都护管辖区域,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将昆陵、蒙池两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交由北庭都护府管理,安西都护府专力负责南路、葱岭以西地区,以对付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

这一时间顺序可以说明,唐朝内属西域、向中亚推进、控制丝绸之路的战略实施,是从安西都护府建立开始的。安西都护府不仅是实施西进战略的指挥基地,也是建设、管理、保卫丝绸之路的大本营。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及河中、中亚、阿姆河以南建立的强大军事威慑系统,也是唐在该地区的行政系统。

唐朝对安西都护府的建立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并付出了巨大代价。例如平定阿史那贺鲁后,在西突厥“通道路,置邮驿,掩骸骨,画疆界,复生业,凡为沙钵罗掠者,悉括还之”。唐朝授予安西大都护重权:“掌所统诸蕃慰抚、征讨、斥堠,安辑蕃人及诸赏罚,叙录勋功,总制府事。”唐朝在西北边疆驻军达到44万人,马7700匹,而“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三万镇之”,“烽戍逻卒,万里相继”,使“西域五十余国,广轮一万余里,城堡清夷,亭候静谧。”这种盛况在丝绸之路史上,也只有大一统的唐和蒙元帝国先后实现过。

龙朔二年(622年)以后,吐蕃、突骑施曾反复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四镇多次易手。但在安西都护府的领导下,唐朝一次次恢复了安西四镇,控制着丝绸之路。直到贞元六年(790年)以后,安西四镇才渐次陷落,北庭、安西都护府也失去作用。

从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安西都护府为保卫、建设丝绸之路存在了150多年,丝路贸易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其伟大功绩是不可埋没的。即使在安西都护府消失以后,它所奠定的西北贸易路和丝路贸易的事业仍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在西域的长期浴血苦斗中,安西都护府统率的安西精骑锻炼成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安西兵”。安史之乱后,由安西都护府衍生出的“安西行营”奉诏万里赴难,中原平叛。此后“安西行营”率将士转战西北各地抗击吐蕃入侵,战功赫赫。“安西兵”实为唐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另外,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即陇右道和羁縻州府的地位。

唐朝将新疆东部与甘肃河西交界的伊州(伊吾)、西州(高昌)、庭州(吉木萨尔北之可汗浮图城)并入陇右道,由中央政府派员直接管理,作为经略西域的前进基地。在与突厥、吐蕃争夺西域及丝绸之路的长期艰苦斗争中,陇右道一直是安西、北庭的后盾。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二庭多次陷于吐蕃重围,势同“飞地”,陇右道、河西道便成为与二庭遥相呼应的西陲第二屏障。肃、代时期,为了应付极其危急的形势,还曾设立“河已西副元帅”,以协调、统一安西、北庭、河西的军事。由此可见,陇右道与安西四镇一起构成了西域内属政策的支点。

于阗以西远至中亚、波斯,唐朝并无力内属,但该地仍是丝路贸易的要道。唐的威望远播上述地区,它们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日益紧密。为了加强这种关系,唐政府决定给予名义上的州府设置,即设羁縻州府。人们通常认为羁縻州府只是虚设遥领,并无实际意义。这种看法低估了它的作用。羁縻州府的广阔地域是屏障大食的军事缓冲地带,其商业地理位置亦十分重要。设置羁縻州府说明唐朝极端重视此地,并实际上承担起了保护各国,抵御西突厥、大食侵扰的政治军事责任。事实上,唐朝曾多次出兵履行这种责任。

中亚的政治地理十分独特,沙漠绿洲的地理环境使这些国家不可能成为统一的强大帝国。在大食势力东侵以前,西突厥渐次被唐击溃后,中亚地方处在政治势力真空状态,各小国间经常发生政治经济纠纷,严重影响了丝路的畅通和贸易发展。设置羁縻州府,表明唐朝决心运用自己的影响维持该地区的秩序,并且明确了各国应对丝绸之路承担的责任。

羁縻州府虽不如内属行政关系紧密,但王名远作为册封使者来到中亚、西域各国,严肃代表中国行使行政权,册封被各国接受。此后唐朝一直接受各国象征性的纳贡,各国亦认真接受唐政府领导,一旦有事,往往上表向唐求援。如开元七年(719年)安国向唐上表,开元十七年(729年)吐火罗国上表,都是为请求派兵抗击大食。由此可见,羁縻州府、陇右道和安西都护府实为唐朝西北政策的3个支点,缺一不可。

突厥出现于5世纪前后,为活动于漠北至中亚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铁勒”之一部(注:史学界有不同看法),尤其是西突厥主要活动在西域、河中地区、七河流域。从6世纪起,直到8世纪末,西突厥与中国隋唐政府在丝绸之路上进行过激烈的斗争,给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丝路贸易的发展造成极大危害。史家一般都强调这一点,但却忽视了突厥对丝绸之路的贡献,因此对它在丝绸之路地域的活动多持全面批评或否定的态度。这种看法似欠公正,况且并不符合古代亚洲腹地复杂多元的历史态势。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丝路贸易的鼎盛时期,也是中西交通史上一个最辉煌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到来,凝聚着汉族和西北边疆各民族的血汗和共同努力,安西大都护府正是这一历史事实的一面镜子。另一方面,安西大都护府是唐的西北政策支点。唐的西北政策又是以丝绸之路为中心或标志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政策。这种政策不仅是严峻的西北边疆形势和复杂的民族关系的产物,也是自丝绸之路开辟以来亚欧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体现了上述政策的安西大都护府实际上不过是这种历史趋势和规律的表现而已。

长安罗马,交相辉映

公元306年,罗马帝国。军人出身的君士坦丁一世在不列颠被部下拥立为帝后,为了保卫受到哥特人和波斯人威胁的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边界,决定在帝国的东部建造一座新都城。

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先前几位皇帝已经建立了若干座陪都,比如戴克里先皇帝,就把他的行宫设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一侧的尼科米底亚(今土耳其伊兹密特)。为了给新都选址,君士坦丁一世先后考察了特洛伊、耶路撒冷、萨尔底卡(索非亚)、帖撒罗尼迦(塞萨洛尼基)和尼科米底亚,但是最终选择了当时不甚有名的拜占庭作为新都的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