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唐朝
2694200000006

第6章 影响世界的强盛帝国(2)

拜占庭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这条狭窄的海峡将东南欧洲与亚洲分隔开来。城市本身坐落在一片小山丘上,南边是马尔马拉海,北边是金角湾,东边扼守赫勒斯滂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的入口,西边居高临下俯瞰色雷斯平原。整个城区宛如一座天造地设的要塞,易守难攻。

不仅如此,拜占庭还是罗马帝国重要的军事大道埃格南地亚大道与小亚细亚地区军事公路的交会点,是通往亚洲的必经之地,也是从黑海前往爱琴海的唯一通路。此外,城北的金角湾是一处条件极佳的自然港湾,全长约10公里,主航道宽约460米,并有多处分支水道,可供船只停泊。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地商船汇集的地方,给当地居民带来财富,因此被称为“金角”(希腊神话中,羊角是丰收和财富的象征)。未来的新都可以凭借一面临山两面靠水的地势防御来自各方面的进攻,又可以利用便利的水陆交通发展商业。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发布命令,兴建新都,并任命重臣着手进行建筑工程的准备工作。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新都的建设,他还下令建造专门学校,大量培养各类建筑人才。君士坦丁一世还亲自跑马勘测,圈定城市界标。

经过5年的精心施工,拜占庭古城荡然无存,一座规模宏大、豪华壮丽的新都城出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岸上。公元330年5月11日,星期一,君士坦丁一世宣告正式定都于新首都,并赐予其“新罗马”(Nova Roma)的正式名称。

250年后,中国。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当时的长安历经长期战乱,年久失修,破败狭小,污染严重,于是隋文帝决定另建一座新城。

开皇二年(582年),文帝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南面选了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书·高祖纪》)的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为“大兴城”。

大兴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筑学家宇文恺主持规划建设,先造大兴宫城,后造皇城。开皇三年(583年),在城西侧开挖龙首渠、永安渠和清渠,引浐水、交水、潞水,直通宫城。第二年由大兴城东凿300余里至潼关,名为广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运直通黄河。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同年,建通济渠运河,自大兴至江都(今扬州)。公元608年,又兴建永济渠运河。大业九年(613年),又动用10万余人修筑大兴城廓城,大兴城的总体格局至此形成。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当时,长安城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城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唐长安成为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唐长安城由廓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廓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公里。每面有3座城门,除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皆为3个门道。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后来,唐太宗为其父所修避暑的大明宫,唐玄宗又把自己当临淄王时的王府改扩建成了兴庆宫,3座宫殿合称“三内”。东城西城分别有东市和西市两座市场,集中了长安城的主要商业。城内有4条沟渠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城东南角有一座人工园林——芙蓉园,园中有曲江池。

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都高度效仿了长安城的规划。

自两座名城拔地而起之后,丝绸之路便有了新的起点与终点:东有长安,西有新罗(新罗马,指君士坦丁堡),东亚霸主为大唐,欧洲首强推罗马(东罗马帝国)。

诗歌盛,传奇呈,以古为文万世流芳

作为一个各方面都强大到极致的大帝国,唐朝的文化拥有特别的地位。我们对世界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到达了顶峰,从此之后,唐人也成为了所有中国人的另一种称呼。这是历史所能给予的最高成就。

首先是诗歌,一听起唐诗,就算是3岁孩童,也能吟哦几首。无论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都涌现了大批杰出的诗人,后世诗歌再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高度。在这里只能选取各个时期最为出众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在千年之后再去想象一下当时的盛况。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王杨卢骆。不过杨炯自己对这个排名不是很满意,曾称“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但我们不妨依大众的说法来排列。

王勃,字子安,被称为“诗杰”。王勃出身望族,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年轻时就被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并且还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年(666年),王勃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不过也不是坏事,王勃并未一蹶不振,反而出游巴蜀,寻找新的创作题材。

王勃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当时的诗歌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3种本子,可惜都已经散逸。现在只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

其代表作就有作为骈文最高境界的《滕王阁序》,还有脍炙人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可惜王勃去世太早,在南下探亲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7岁。

杨炯于显庆六年(661年)被举为神童——又是一名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开始出来当官,最开始是补校书郎,积功升任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因为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被株连,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在这里不得不赞叹,如果是在其他朝代,牵连进谋反大案里,最差也得流放。

天授元年(690年),杨炯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迁盈川(今浙江龙游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就没有什么大特点,有一些汉朝以来过于追求用典、词藻华丽的缺点。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旧唐书》本传盛赞杨炯《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标注“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称“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

杨炯为王勃的文集作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但又对大众所称的“王、杨、卢、骆”四杰排名不以为然。

现今杨炯只保留下诗33首,其中以五律居多,其下为《广溪峡》:

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

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

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

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

汉氏昔云季,中原争逐鹿。

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

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

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

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

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还是一名神童,他的官一直做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麻风病),因此不得不辞职归隐。“药王”孙思邈曾悉心为他调治,但却没有什么起色。虽然他还试图去给高官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没办法,最后只好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投颍水自杀。

卢照邻擅长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意境清迥,明代胡震亨说“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唐音癸签》)。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乃千古名句。

《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骆宾王7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作诗,如下面这首《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看,这依然是一名神童。

骆宾王的祖父,早年也曾担任过地方小吏,隋末为避兵乱,弃职回家闲居,过着耕读自娱的农家生活。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为人豁达大度,和地方上的关系相处得很好。骆宾王的父亲骆履元,就是在他的精心培育和言行熏陶下,成长为一个经纶满腹、志行超逸,在当地颇有声望的才士。如今第三代的长孙降临人世,为这个和睦欢乐的家庭更增添了一分喜气。祖、父两个忙不迭地翻检古籍,要为小儿取一个好的名字。

出于久乱求治的心切,加上望子成龙的渴望,父子两人经过一番推敲,最后根据《周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

骆宾王长大以后,深谙祖、父命名的苦心,于是矢志不渝,始终以自己的名、字作为言行举止的座右铭,力图辅君佐国,干一番事业。然而事与愿违,最后骆宾王遁迹荒野,客死异乡,连骸骨下落也不为人知。这样的结果怕是祖、父为他命名时所始料不及的。

龙朔元年(661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作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其中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使得当时的李唐旧臣人人心有戚戚。就连武则天自己,读了这篇专门给她抹黑泼脏水的文章之后,也称赞不已,并说这样的人居然未能入朝为官,是宰相的失职。

骆宾王的诗文分为明显的两个时期:

前期的时候,他的人生顺风顺水。从7岁咏鹅,到齐鲁闲居写下的大量隐逸诗,再到从军路上写的边塞诗,回长安后创作的以《帝京篇》为代表的长篇歌行,一直到扬州起兵写下的《讨武氏檄》,成就和声誉直线上升,一浪高似一浪。在唐初人才济济的文坛上,技压群芳,稳居盟主的地位,成为“初唐四杰”之一,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后期仕途波折,骆宾王从军边塞,功业无成,心情寥落,但这期间写的军旅诗,情真意切,开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河。他返回长安之后,政治上依然不被重用,10年不升官,仍旧沉沦下僚,但却写出了《帝京篇》《畴昔篇》等著名歌行,不仅名动京城,而且把这种艺术形式推向新的高峰。在被诬入狱以后,骆宾王更以满腔悲愤,创作了《在狱咏蝉》《萤火赋》等名篇,既为自己抒志辩诬,也为文坛增光添彩。

对于初唐四杰,后世“诗圣”杜甫曾作诗《戏为六绝句》之一说: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现在要说的这个人,是李白。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同时也最富浪漫情怀的诗人,李白的伟大早已经超越了语言所能表达的极限。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称“李杜”。为了与后来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李白与杜甫又合称“大李杜”。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的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中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25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10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朝宗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3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