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唐朝
2694200000004

第4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3)

在唐代,还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这些交通线,由于沿线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捞而不断得到证实。以上事实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13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3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公元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3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90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于贞元二十年(804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180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6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终于在天宝十三载(754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唐朝与日本的密切交流,使得自身的影响力远远辐射到这个偏远的小国,从贞观十九年(645年)开始,日本在各个方面开始系统地学习唐朝。

在政治方面,日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在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各科学习的内容基本上和唐朝相仿。

在语言文字方面,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记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这些新体文字的发明,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所欣赏。唐朝著名作家的诗文集相继传入日本,其中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的白居易诗,尤为受到喜爱。而留学生晁衡、吉备真备、橘逸势等人对中国的诗文都有很深的造诣。

在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并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唐乐。日本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唐朝的不少乐书、乐器陆续传入日本。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唐人绘画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在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中国式的犁和大型锄传入日本并开始普遍使用。日本仿照唐的水车,制造了手推、牛拉、脚踏等不同类型的水车。唐朝的《大衍历》《宣明历》,也被日本所采用。中国著名的医学著作《素问》《难经》《脉经》《张仲景方》《神农本草》和《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书先后传入日本,他们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创建了“汉方医学”。7世纪以前,日本没有固定的都城,延载元年(694年),兴建了第一个都城藤原京;景云元年(710年),修建了平城京;贞元十年(794年),修建了平安京。这些城市的设计、布局都是模仿唐长安城的,建筑所用砖瓦的纹饰也和唐代大体相同。

在生活习惯方面,唐人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亦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到平安时已兴起喝茶之风。唐服传入日本,亦为日本人所喜爱。在节令方面,端午节饮菖蒲酒,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由唐朝传入日本。当时中日关系之密切,于此可见一斑。

除日本外,对东亚其他国家,唐帝国依然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力。

唐初,朝鲜半岛上仍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的鼎立局面,他们都遣使和唐朝往来。唐太宗在平定******和高昌后,以高句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为借口,于贞观十八年(644年)出水陆10万大军进攻高句丽,第二年败回。

唐高宗时,继续对高句丽用兵。显庆五年(660年),唐先灭百济。乾封元年(666年),唐又派兵攻高句丽,两年后攻下平壤,灭高句丽。唐朝在高句丽设置了都督府、州、县等行政机构。以后由于新罗的反抗,唐朝的势力退出朝鲜,新罗于上元二年(675年)统一了朝鲜半岛。

新罗统一以后,和唐朝的友好关系继续发展。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北起登州、莱州(山东掖县),南到楚州、扬州,都有他们的足迹。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了各种土特产品,从唐朝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物品。

新罗还经常派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为最多。公元840年(开成五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就达100余人。新罗留学生不少人参加过唐朝的进士科举考试,有人进士及第后,还留在唐朝做官。

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公元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公元639~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和漏刻博士,来研究唐朝的医学、天文和历法。8世纪中叶,新罗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组织。公元788年,新罗也采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吏。朝鲜原来没有文字,7世纪末,新罗学者薛聪创造了“吏读”法,用汉字作为音符来标记朝鲜语的助词、助动词等,帮助阅读汉文,对文化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当时,新罗使臣把茶种带回国,从此朝鲜开始种茶。唐末五代时,雕版印刷术也传到了朝鲜。

在长期的友好往来中,朝鲜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丽乐继续受到唐人的欢迎。在长安居住着不少朝鲜音乐家,他们对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当时,在唐朝进口的货物中,以新罗的数量最大,这都丰富了唐朝人的生活。

唐朝时,在越南中部立国的还是林邑。公元623年和625年,林邑王范梵志两次遣使来唐通好。

公元625年,唐高祖曾举行盛宴欢迎林邑使者,并赠送使者锦、彩等丝织品。贞观时,林邑也一再派使者送来驯象、五色带、朝霞布及火珠等物。高宗、玄宗时期,林邑仍经常遣使来唐。公元749年(天宝八载),曾送来真珠100串、沉香30斤、驯象20只。

至德以后,林邑改称环王国,仍和唐朝通好。终唐之世的近300年中,林邑使臣来唐达15次之多。

在长期的交往中,唐代的典章制度也传播到越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真腊原是扶南的藩属,6世纪后期它以武力推翻了扶南王朝,建立以吉蔑族为核心的高棉王国。大业十三年(617年),真腊国建立不久,便派出使者到中国通好。唐朝时,两国邦交进一步密切。武德六年(623年),真腊派使者来唐。贞观二年(628年),又同林邑一起派使者来唐,唐太宗回赐了很多礼品。以后,真腊国的使者屡次携礼物来聘问。

当时,真腊也是与唐朝有重要通商关系的国家之一,双方的贸易联系相当频繁。

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唐时统称为天竺。唐初,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戒日王)征服了天竺五部,以后就不时遣使来通好,唐太宗也一再派出使者报聘。当时两国的贸易往来极为频繁。孟加拉、印度半岛东西两岸,经常有中国商船泊港;印度的商船也经常到广州、泉州来贸易。唐朝输往印度的商品有麝香、丝织品、瓷器及铜钱等,从印度输入的物品有宝石、珍珠、棉布、胡椒等。

长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中印的文化发展。在文学方面,由于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国产生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变文。在艺术方面,敦煌、云冈、麦积山以及洛阳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都保留着印度北部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此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天文、历法、医学、音韵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也陆续传入,对中国产生较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7世纪末叶,中国的纸经中亚传到了印度,以后又经尼泊尔传去了造纸术。从此,印度结束了用白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

继玄奘之后,中国另一位佛教大师义净,于咸亨二年(671年)搭波斯船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印度。先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10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在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滞留南洋又一年。他先后周游30余国,历时25年,于695年回国,共带回经书400部。归国后在洛阳翻译佛经12年,译出佛经230卷,还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亚很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这些记载也是研究7世纪时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国的珍贵资料。

唐朝时,在今中亚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一带,有称为“昭武九姓国”的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寻和戊地9国。相传9国的祖先是月氏人,为匈奴所迫,迁居此地,故总称“昭武九姓”。

这些国家善商贾,很早就和中国通商。唐平西突厥后,他们名义上内附于唐,实际上唐朝并不管他们的内政,这就便利了他们和唐朝的交流。当时在中国的外商,以这些国家的为最多。

近年在西安、洛阳出土了许多昭武九姓中曹、石、米、何、康、安诸姓的墓志,他们有的为唐立了军功,有的担任过唐的军政职务。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和柘枝舞也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说明昭武九姓国与唐朝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中亚还有吐火罗国,即今天的阿富汗。唐初,吐火罗多次派使臣来唐通好,唐高宗亦曾派使者到那里访问。玄宗时期,双方往来更为频繁。如开元十二年(724年),吐火罗使臣一次就给唐朝带来乾婆多罗等药物200余种。

唐帝国在向四周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的同时,还与西亚的波斯和东罗马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波斯萨珊王朝从北魏到隋唐与中国的关系都很密切。7世纪中,波斯为大食所灭。波斯王俾路斯及其子泥涅斯,先后定居长安,后皆客死唐朝。当时有许多波斯人流亡到中国,并且落户。

波斯商人的足迹,遍于各地。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城市中开设的波斯胡店,以经营宝石、珊瑚、玛瑙、香料、药品而驰名。在今天的吐鲁番、西宁、西安、太原以及广东的英德等地,都曾发现过波斯萨珊朝的银币,有的数量还很多,这证明唐朝和波斯的商业贸易是很繁盛的。

波斯和唐朝在文化上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关系密切。波斯输入唐朝的东西很多,其中有菠菜和波斯枣。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源源不绝地远销波斯,并通过波斯转输西方。现代在伊朗境内曾发掘出不少唐三彩,即为明证。

贞观十七年(643年),东罗马遣使来唐,献赤玻璃、石绿、金精等物。唐太宗回书答礼,并回赠绫、绮等丝织品。

在唐前期,东罗马遣使凡7次。东罗马的皇帝、贵族、妇女都喜爱用中国的丝织品制衣,所以当地成为唐朝丝织物的重要转输地。东罗马的医术和吞刀、吐火等杂技也传到了唐朝。现代在西安、咸阳等地都曾发现东罗马金币。

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7世纪初,******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后,东灭波斯,西陷开罗,建立了势力达到中亚、南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帝国。

永徽二年(651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此后,大食遣使来唐有37次之多。大食所辖阿拉伯一带商人到中国的也不少。当时,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等处都有他们的足迹,不少人在中国定居落户,有的还在唐朝任职。

天宝十载(751年),唐将高仙芝在怛罗斯战役中为大食所败,不少唐兵被俘,其中包括造纸工人。大食利用他们的技术设厂造纸,于是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中亚,又传到西亚,最后西传到了非洲和欧洲,为西方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