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宜忌1000问
2693700000024

第24章 心理保健篇(2)

有的老年人专爱在饭桌上责备家人,谈不痛快的事,挑毛病,生闲气,甚至拍桌子,大发雷霆,其原因有的是性格不好,有的是爱唠叨,有的是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就有气。有的嫌儿女不懂事,有的因孙子不听话。其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是非要到饭桌上来发作不可,就会使团聚用餐的和谐气氛被破坏。

饭桌上生气首先是精神激动,怒气上升,头脑发胀,易引起血压升高,或冠心病发作。饭桌上生气,胃肠蠕动首先会受抑制,胃肠消化液分泌立刻减少,胃肠黏膜血管发生痉挛,开始是消化不良,久之则引起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最为严重的是因为在饭桌上生气还可能引起免疫能力的下降,给癌症的发病造成了可乘之机,有人说饭桌上生气容易得癌症,特别是消化道癌症,这是有道理的。

因此,老年人吃饭时忌生气。

“生气”之后有何忌?

“生气”即是怒、愤怒、恼怒。气血偏盛的人,往往会产生一时的情绪激动,气血上逆,勃然大怒,也就是俗话说的“肝火太盛”。再有人至老年,常因阴血不足,无以养肝,而导致急躁易怒。古人曾说:“怒则百脉不定”。可见,“怒”对人体损伤极大。《内经》上指出:“怒则气上”,即愤怒能使人气血上冲,常可导致心脑疾患。人的一生难免遇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不生气永远保持乐观也是难以做到的,但是,“生气”之后千万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生气后忌憋在心里,默默无言,要找知心人、亲朋好友倾诉出来。

②生气之后不可呆坐或蒙头睡觉,应散散步,或听听音乐,以及琴、棋、书、画等,这样可以“散心”。

③生气之后不要总想着那件不愉快的事情,应找些有益的事作,或家务劳动,或浇浇花等,来转移一下自己的心情。

④生气之后不要立刻进餐,应先消消怒气。

为何忌管得过多?

有些老年人出于关心、爱护,对晚辈做事总是放不下心,还有的总以自己足一家之长,而不愿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家长的权力。所以。不管什么事情,都愿意自己说了算,抑制了子女共同管理家庭的积极性。有的老人因此而忙得团团转,而子女对家事干脆撒手不管了。这样下去,难免会出现家中不和,缺乏快乐的局面,既无民主的空气,又无和睦的气氛。

老年人对这也不放心,对那也不撒手,一切都要自己管,自己去做,这实际上是老年人自找约束,自找罪受。况且老人已经力不从心,需要别人照顾,包揽过多的家务只会给自己增加负担。自己多抓点家庭大事,腾出时间来多学一些养生之道,这才是于己于子女都有益的事。

为何忌过分好强?

老年人的身体各组织器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逐渐衰老。其功能也在不断下降,这是客观自然规律。许多老年人却常常忽视这一规律。认为自己年轻时身强力壮,很少得病,因而怀有过强的自信心,不重视体检,得了病也不认真医治,而且还坚持要和年轻人一样地工作与劳动,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延误疾病的治疗,造成恶果。

为何忌焦虑心理?

要知道,焦虑也会使人生病。如焦虑性腰背痛,这种病是由于精神、心理及情绪的异常,引起腰背部内出现特殊的痉挛和非正常收缩所致的一种心因性疾病。本病多见于中年妇女,患者的性格多半是孤僻内向、心胸狭窄、多愁善感,她们常因生活或工作不顺心,家庭发生不幸而诱使发病。病人虽然感到腰背部酸痛,而且疼痛的范围较大,但却指不出固定的疼痛点,外观既不红也不肿。此外,还伴有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耳鸣、心悸等。焦虑性腰背痛症状的轻重、持续时间与精神症状呈平行关系,往往由焦虑引发腰背痛,腰背痛反过来又加重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总之,焦虑是焦虑性腰背痛的根本诱因。

那么,焦虑为什么会引起腰背疼痛呢?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情绪紧张和焦虑恐惧对健康极为不利。精神如长期处于忧郁、苦恼、悲伤、焦虑、紧张、恐惧的状态,会使内分泌系统紊乱,肾上腺素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这些物质可促使血管痉挛收缩,造成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良,从而使腰背部肌肉出现特殊的缺血性痉挛和非正常收缩,这时就会感到腰背部疼痛不适。

治疗焦虑性腰背痛,关键是消除焦虑悲观的不良情绪,做好精神及心理上的疏导。首先,病人自己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善于从忧郁和焦虑中解脱出来。其次,积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参加诸如种花养鱼、郊游、逛公园、钓鱼、下棋、观看体育比赛等有益于健康的活动,使生活充实愉快,以解除思想负担,消除焦虑的情绪,使异常收缩的肌肉慢慢松弛。再有,还要适当服用些安定、眠尔通等镇静剂以及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这样可以使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处于平衡状态,还可以适量服用维生素B6和维生素D。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大多数患忧郁、焦虑症的妇女体内都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B6与D的缺乏,因此给患者补充不同程度的维生素B6与维生素D,也有助于解除忧郁及焦虑情绪,从而促使腰背痛痊愈。另外,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倘若结合太极拳的锻炼,其疗效会更显著。

为何忌抑制叹息?

叹息,从生活意义上说,也许是消极、悲观的表现。因此,不少人总是抑制叹息,不愿让人感觉出来。但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在碰到难题,无可奈何时,叹息一下,对健康却是有益的。

当人们在受到挫折、忧愁、思虑时,叹息后便会有胸宽郁解之感;当人们惊恐、惆怅的时候,叹息有定心安神的作用;当人们工作紧张或疲劳的时候,叹息有使神经松弛的作用。

叹息时,吐音不同,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吐“吁”字养肝,吐“呵”字强心,吐“呼”字健脾,吐“泗”字清肺,吐“吹”字固肾。但要注意吸气呼气顺其自然,口型、吐音、动作要协调配合。曾有医生给临场前的运动员和心理紧张的考生进行体检时发现,让他们叹息几声,可使收缩期血压下降1.33~2.67千帕(10~20毫米汞柱),舒张期血压下降0.667~1.33千帕(5~10毫米汞柱),呼吸和心跳减慢,心理紧张状况得到改善。因此,在生活中尽可不必抑制叹息。

为何忌固执?

固执己见是中老年人性格的首要特征。但是,这一性格对其情绪、身体却是不利的。

中年人的固执主要表现在对青年时代心态的依恋。生理年龄已逾中年时期,而心理年龄却仍滞后在青年时代,这就形成了中年人灵与肉的自我冲突。一方面客观的形势、氛围和自我实现的要求,促使他拿出更多的干劲来拼搏,另一方面,由于过重的负担又力不可支。固执的结果,往往是加速了恶性循环、身心疲惫不堪。特别是近年来,中年人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猝死”时有发生,这与中年人特有的固执情绪密切相关。

而老年人由于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使得他们对于问题的考虑更富于深思熟虑,处理问题更稳健,但同时也养成了他们按既成的心理状态去对待新生事物。对于创新,他们容易偏执于固有的看法,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经验的尺度去衡量它,这就容易做出否定的判断。这种认识上的固执,势必大大地窒息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如理智感就会因此而萎缩。所以固执了到极点,情感也会发生变态和扭曲。因此,中老年人忌固执。

为何忌拒绝倾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生活中,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这就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坎坷,产生悲伤、愤懑,难免心情郁闷。碰到这种情况应泰然处之,找个知心朋友,畅所欲言,理智地倾诉一番。若拒绝倾诉,把忧思悲伤深藏在心底,这是有损健康的。

长期忧郁是健康的大敌。“思伤脾”、“怒伤肝”、“忧伤肺”、“怒伤肾”,这是中医学经过长期实践的结论。精神刺激引起的抑郁不舒,可导致“肝气郁结”,轻者使人神经衰弱、内分泌紊乱,重者会导致精神失常、高血压病及心血管病,并会降低人体免疫功能,折损人的寿命。因此,不宜拒绝倾诉。通过倾诉,可使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大大缓解。当心烦不快、悲伤恼怒时,大胆地向你值得信赖的、头脑冷静的朋友去倾诉,尽可能痛快淋漓地把心中的郁闷全盘倾诉出来。如一时找不到倾诉对象,在不影响他人的环境下,亦可自言自语地自我倾诉。

为何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中年时期是人生最为紧张的时期,各种身体的、精神下的、经济的、社会的、家庭的负担一齐压下来,这势必会造成紧张的心理状态。适当的紧张情绪当然不是坏事,但若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则是有害的。

首先会危及身体健康,如高血压、动脉硬化、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便会接踵而来。据国外一项调查表明,在405个癌症患者中,72%的人都有过情感危机和情绪紧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

①心脏负担过重。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在交感神经的作用下,全身各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必会带来心血管的各种疾病。当今西方国家中,因生活紧张,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死于心脏病和高血压者,已大大超过癌症患者。

②肝功能降低。在紧张状态下,肝中的糖再次释放到血液中来,以提高血糖,满足大脑高度兴奋和肌肉能量的需要。肝脏负担无疑加重,其功能随之受影响而降低。

③哮喘和消化系统溃疡病发生。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经常遭到德军的空袭,伦敦市民中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者骤增,其原因与整日惴惴不安、长期情绪紧张有直接关系。

④机体免疫功能降低。长期处于紧张忙碌状态的人,精神和身体消耗极大,此时各种疾病便会乘虚而入。

其次,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影响精神活动。在紧张状态下,人体活动都受下丘脑部分的控制,而这部分活动过强,大脑皮质的意识活动便相应减弱,如推理、判断等将受到抑制,学习和工作效率自然减低。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还会导致反常行为,如通过迁怒以转移调节紧张感;或行为带有攻击性。如此,反常行为加剧则可看成为精神病症的前兆。

总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不仅会引起身心疾病,还直接影响人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于个人于社会都会有害,所以必当忌之。

为何忌抑制哭泣?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说法,其意思是说,男子汉应该坚强,不能动辄就哭泣,即使十分伤心、悲痛,也应严加控制。这对男子汉的性格修养来讲,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从生理保健的角度来看,却是不宜的。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次调查,他把一些成年人按照血压的状况分为两组,即血压正常者为一组,高血压者为一组。然后,一一调查他们是否哭泣过。调查结果是:血压正常者中,87%的人悲伤时都哭泣过;高血压者中,绝大多数是从不流泪的人。这虽然不能因此就断定血压变化与哭泣有关,但人在悲伤时哭一哭,对身体健康还是有好处的。当在痛苦的时候,人会自然感到悲伤。这种情感对人在精神上不但会产生很大压力,而且对人生理上也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会使人神经处于紧张状态、食欲减退、内分泌功能失调等。这种情感如果得不到发泄,而强行压抑,就会使人体健康受到损害。如果悲痛欲绝时大哭一场,使悲伤之情得以宣泄,精神上可顿时觉得轻松很多,这对健康无疑是很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