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宋朝
2688200000004

第4章 “弱宋”不弱(3)

潘美一听,也觉得王侁所言极是,于是就对杨业说:“我也听说了杨将军的威名,为什么这一次却表现得畏手畏脚呢?难不成是对陛下有了异心?”

杨业一听,士可杀不可辱,怎能容忍他人如此诽谤自己的声誉?就这样,在如果不出兵就会被判定为通敌叛国的情况之下,杨业带领他的“杨家将”出兵了,准备和辽军一较高下。

在临行前,按照惯例,作为主将的潘美要给杨业送行。他手举酒杯,对杨业说道:“杨将军此去,定要打个漂亮仗回来,我在这里等你凯旋的消息!”

杨业自知自己这一走,却是生死渺茫,可是眼看着这北伐的计划即将开展起来,大宋的江山又岂能在这个关键时刻断送呢?于是他单膝跪地,对潘美说:“此次前去,前途凶险是一个未知数,希望主将能够看在这些士兵的分儿上,看在大宋王朝即将展开北伐的分儿上,请主将带领士兵在陈家谷口接应,以防不测。”

看着“杨家将”出征的背影,却有了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听闻出征的是杨业,辽军主帅耶律斜轸连忙传下指令,让部将萧挞凛在沿途设下埋伏。

凭借着多年以来的战争经验,杨业刚刚进入敌人的埋伏圈时,就已经有所察觉,幸而是有所察觉,这才避免了做“瓮中之鳖”。可是战争之中,一旦处于劣势,就等于放弃了战机。杨业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当他发现战势已经不在他这一边的时候,他果断地带领自己的部下从州南30里狼牙村转战退至陈家谷口。

原本杨业以为潘美会按照最初他的嘱托,在陈家谷口那里支援他们,可是等他们赶到那里一看,周围哪里有支援的军队?面前是辽军的围追堵截,身后是一片空白,这代表什么?是同僚之间的不信任,是对于功绩的相互猜疑!想到这里,“杨家将”的诸多士兵都不禁感到一阵悲凉。

杨业同样也是如此,看看和他站在一起并肩作战的这些将士们只剩下100多人了,他们每个人都是家中有着年迈的母亲、有着娇媚的妻子、有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杨业对这些士兵们说:“你们每个人家中都有妻儿老小,和我在这里,无疑就是等死,你们,走吧!”

众将士纷纷表示,誓与辽贼拼杀到底,即便是死,也要死得有价值!

杨业知道,这些将领们个个都情深意重,定然不会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弃他而去,于是就对他们说:“你们走,要回到朝廷,告诉皇帝,杨业今天为何在这里战死,一定不能让‘杨家将’蒙受不白之冤。”

说完这句话,杨业就手持兵器,向辽军冲了过去,一阵拼杀之后,身受重伤。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还能够拼杀数十个辽国士兵,最终因为受伤过重不敌而被辽军抓住。在这场战役之中,他的儿子杨延玉亦战死,自己也在被押赴辽国途中绝食3天而死。

在潘美的错误领导之下,杨业送掉了自己的性命,这件事情在此之后经历过无数次的演绎。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的潘美并不是小说《杨家将》中那个奸臣宰相潘仁美。在历史上,潘美是个有名的清官,这次战事的失利,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一处败笔。

在杨业镇守边关的几年之中,辽军丝毫没有占到半点便宜。在杨业身边还有一位令辽军闻风丧胆的人物,就是他的儿子杨延昭。

杨延昭,人称“杨六郎”,在著名的小说《杨家将》中,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杨家将中的七郎八虎也都是赫赫有名。不过小说终归是小说,在历史上,杨业虽然也有7个儿子,但是这个杨延昭并非排行老六,而是老大(也有一种说法是,杨延昭排行老二),那么他为什么会被人称为“杨六郎”呢?这也和他与辽军的对抗有关系。

早在北汉时期,杨延昭就经常和杨业一起驰骋沙场。对此,杨业还曾经说:“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这话再明白不过,在杨业眼中,这个儿子简直就是他年轻的缩影,是个能够领兵打仗的主儿,于是就特意栽培。

杨业的一番心血并没有白费,他在世的时候,杨延昭不仅是他的左膀右臂,也是个军中谋士,能够在关键时刻作出比较正确的主张。而杨延昭真正声名远扬还是在他父亲过世之后。

杨业过世之后的第三个年头,杨延昭为父亲丁忧期满,任高阳关路景州知州。“燕云十六州”相当于现如今的华北地区,所以在宋朝时期,北京啊、东北啊,都不算是中原地区,而隶属于辽国或者是后来的金国。杨延昭担任这个职位,除了要做地方官之外,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镇守边关。

公元999年,辽国又一次大举进攻,当时的杨延昭正在遂城守卫。当他得知辽兵来犯,就赶快给皇上发了封加急信,请求支援。可惜啊,当时的河北大将傅潜太不给力,听闻辽军来犯,吓得腿都软了,让他派兵去送信,那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耽误了时机,杨延昭也明白,这下子自己成了瓮中之鳖,城外肯定已经被辽军包围了。一个城池之中,能藏有多少军粮?而且外面根本就不可能等到任何支援,城中也没有像郭靖那样能够以一当万、武功卓绝的大侠。这场战争还没有开始打,宋军就已经输了气势。

辽军这一次的攻击也绝非从前,因为萧太后亲自带兵,兵临城下,大宋危急、杨延昭危急啊!在困境之中,人往往分为两类:一种是能够战胜困境、扭转乾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被困境吓破了胆。显然杨延昭属于前者。

我们不难想象出当时的场景:城墙之外,辽军犹如猛虎,带头的,还是个母老虎;城墙之内,是不足3000人的宋军,而且还是被吓破了胆的宋军。城中的百姓都捏着把汗,生怕辽军攻打下来之后会屠城。可就在这样紧张的时刻,杨延昭却相当的淡定,他只下了一道命令:“城中的守卫军,只需要守城到十月,到那个时候,自有破解之道。”

辽军来犯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上旬,坚守20天,守城士兵们顿时觉得身上的压力轻了不少,杨延昭的话无疑给这些已经准备等死的士兵们一丝生的希望。或许这就是战争中的心理战术吧,杨延昭深谙此道,所以他很淡定。

转眼20多天过去了,虽然辽军常常来犯,可是碍于城池在战争中易守难攻的强大作用,守城士兵们只有少数伤亡。古代的天气没有现在这么热,进入十月之后,早晚温差很大,守城的士兵们都盼望着杨延昭口中说的破解之道。就在这个时候,杨延昭又下了一道命令,每到夜里,守卫的士兵就带领着城中的百姓、壮丁用冷水浇在城墙之上,经过一宿的浇灌,城墙上都结了冰,变得又滑又硬。

想要攻下城池,辽军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就在外面守株待兔,等待着城里的人弹尽粮绝,这座城池自然就收入囊中;还有一种就是直接架着梯子,坚持不懈地爬上去。后面这种方法就是费力不讨好,可是辽军却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顶头老大萧太后就在后面看着呢,有多少人等着这个机会能够在“头头”面前争取功绩,这无疑就给了宋军一个很好的机会。杨延昭就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扭转了局势。

萧太后眼看着自己的优势变成了劣势,辽军的士兵也是死伤无数,一点好处都没有捞到,就下令说不攻了,打别的地方去!可是这个命令下得着实有些鲁莽,反而给了杨延昭一个机会,一个反攻的机会。

当辽军掉头准备攻击其他地方的时候,杨延昭竟然带领一小队人马从后面伏击了辽军,缴获了很多武器。这件事情让萧太后非常生气,估计这个皇太后心里想的就是,自己都御驾亲征了,还没在大宋的土地上捞到好处,反而被杨延昭占了便宜,这得多损辽国的声望啊。而杨延昭则在这次战争之后,成为了威名远震的一代将领。当时的皇帝宋真宗特意召见他,和他商量边关之事,更赞誉杨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

或许有的人会问,既然杨延昭不是杨业的第六个孩子,为什么他会叫做“杨六郎”呢?其实杨六郎的“六郎”,指的并不是他在家中的排名,而是指“六郎星”。在中国古代,天狼星就叫做“六郎星”,这颗星被视做是“将星”。《宋史》上说:“延昭智勇善战……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因为杨延昭在边防20多年,都未能够让辽军得到便宜,所以在辽人心中,杨延昭就是“将星”转世,这才有了“杨六郎”的称呼。经过历史的演变,再加上《杨家将》的渲染,“杨六郎”就成为了杨业的第六个儿子。

除了“杨家将”之外,北宋还有一个“呼家将”,他们也是很有名气,主要有呼延赞、呼延庆等人作为主要将领。其实在时间上,“呼家将”和“杨家将”相差不久,“杨家将”第一代杨业和“呼家将”的第一代呼延赞在时间上相差不了几年,后代们也都是同朝为官,只不过驻守的地方不太相同罢了。

我们来简单说下“呼家将”第一代呼延赞的主要战绩——巴蜀战役和太原战役。

公元964年,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带领下,北宋开始了统一华夏的征程,而呼延赞就是攻打后蜀的主要将领。在凤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丰县这个地方,他负责攻打四川北边的门户。呼延赞身为前锋,就如同一支锋利的剑,很快就敲开了四川的大门。

另外一场经典战役是呼延赞跟随宋太宗打下的。在公元979年,宋太宗开始攻打北汉。北汉当然不愿意处于挨打的地位,反抗得非常坚决,其中就有还在北汉任职的杨业(那时还叫做刘继业)。双方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太原城门,一个攻城、一个守城。呼延赞为了能够鼓舞士兵的士气,率先奋力登城。我们都知道,战争之中,城池向来都是易守难攻,呼延赞从城墙上摔下来4次,但是他的这种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为了表彰呼延赞的英勇行为,宋太宗亲自赏赐给他大量金帛。最后,北汉终因无力抵抗宋军的进攻,被迫举城投降。

呼延赞的后代之中比较有名的当属呼延庆,他是呼延赞的曾孙,不仅是北宋边关防线的一员大将,同时还是北宋时期的“外交官”。因为他精通金国语言,曾经多次远赴金国和谈,和金国商议如何攻打辽国的“海上之盟”就是他的主要外交功绩。

到了南宋时期,有另外一支队伍,也得到了世人的推崇,那就是“岳家军”,当然,“岳家军”只是民间的称呼,并没有得到历史的认可。“岳家军”的主将自然就是岳飞,他最有名的战役莫过于4次北伐。

在郾城之战时,岳家背嵬军先以步兵破金军精锐“拐子马”,再以极少的骑兵砍杀敌军,大败兀术的精骑15万人。在岳飞的奏折中称:“杀死贼兵满野。”随后在兀术3万骑兵攻颍昌时,岳云率背嵬军800骑兵,杀得兀术“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宋军大部队到达后,“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

1140年,金大将兀术带领金国的军队向南宋进攻。岳飞带领“岳家军”与金兀术作战。兀术有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骑兵,人马都披上厚厚的铁甲,叫做“铁浮图”,“铁浮图”两侧再配备轻捷的“拐子马”,向“岳家军”进攻。岳飞看准了“铁浮图”的弱点,等敌人冲过来,命令士兵用一种带钩的长枪钩马腿,一下子“铁浮图”被杀得大败,“拐子马”少了“铁浮图”,也败了。

兀术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得哭了,他说,自从带兵打仗以来,全靠“拐子马”打胜仗,这下全完了。“岳家军”乘胜收复了许多中原失地。

除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军事将领之外,宋朝还出现了曹彬、狄青、王韶、韩世忠、刘锜、李显忠、魏胜、张俊、虞允文、张子盖、张宗颜和吴玠等等。虽然他们没有像“杨家将”、“岳家军”那样为人所知,但是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保卫了大宋的江山。毕竟宋朝在战事上能够取得七成的胜利,绝非是一两个军事奇才就能够完成的任务。

北宋时期的战争多半都是和辽国之间,而到了南宋,主要敌人就是金国和蒙古。很多人认为经历了“靖康之耻”之后的南宋,只能过着苟延残喘的日子,实际上在南宋时期,也曾经在边关上演了很多场经典战役,比如陈家岛海战、采石之战、钓鱼城之战等等。

宋朝的军队虽然没有像汉唐时期那样主动抗击外族侵略,却善于防守,或许这样有些屈辱,但是在诸多强敌之中,这已经是最好的方法了,难道不是吗?

无宦官乱政,无地方割据,无严重民乱

中国古代中,有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群,他们围在权力中心,甚至能够在皇帝说私密的事情的时候都站在一旁,这就是宦官。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们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汉代末期,比如明朝后期,都有宦官乱政。可是在宋朝,却几乎没有宦官乱政的情况发生。也许有人会说,在小说《水浒传》里面,不是有一个权力很大的宦官童贯吗?难道他不算是宦官乱政吗?

的确,童贯有很大的权力,就连后来的宰相蔡京也是因为童贯的提拔才能够重新返回庙堂之上。著名诗人陆游曾经在《老学庵笔记》第四卷中这样写道:“蔡京为太师,赐印文曰‘公相之印’,因自称‘公相’。童贯,亦官至太师,都下人谓之‘媪相’。”那我们就来说说这个童贯吧。

提到宦官,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形象多半都是不长胡子,说起话来尖声细气,甚至走起路来还得一步三扭,可是童贯却并非这样。根据史料记载,童贯身材高大威武,皮骨强劲如铁,不仅身材好,就连长相也是如此,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如果放到现在,简直都能够去扮演硬汉了,哪有半点宦官的形象呢?

据说,童贯年过20才被送进宫中,净身做了太监,度过了青少年发育期的他看起来和一般男子没有什么差别。童贯能够得到重用绝非是因为他长得帅,而是他的一些手段。在很多小说中,那些侠之大者往往都具备一个特征——仗义疏财,童贯也是如此。只不过他疏财的对象并非是穷苦的百姓,而是后宫之中的那些嫔妃、宫女、宦官,甚至能够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近臣等等这些人都成了他“疏财”的对象。他的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要在后宫之中赢得一个好名声。

正所谓“拿人家的手短”,很多得到好处的人都会在皇帝面前说一些关于童贯的好话,皇帝常常听着,能不对童贯这个人充满好感吗?童贯能够得宠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心思细腻,而且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力。皇帝一个眼神,他就能知道皇帝究竟在想什么,每每在皇帝需要什么的时候,童贯往往能够站在一旁出谋划策。而且这个人在皇帝面前卑躬屈膝,俨然是一副性情乖巧的模样,让人看了就觉得这是一个使人放心的奴才。

不过,童贯真正得势还是在宋徽宗登基之后,那时候的他已经年近知天命的年纪。宋徽宗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才子,却错误地出生在帝王之家,更错误地被推上了王位,他喜欢书法、字画,骨子里就是一个文人墨客。在他即位之后不久,就以内廷供奉官的名义,派童贯到杭州设明金局收罗文玩字画。童贯大喜过望,他知道,这是他官运亨通的一个绝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