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宋朝
2688200000005

第5章 “弱宋”不弱(4)

要不然怎么说童贯不一般呢,内廷供奉官说白了根本就不是个多高的职位,也就是采购部的经理,按理说这个职位撑死了也就是打着皇宫的名义多捞点钱。可童贯并没有这样做,通过长年累月在宫中侍奉皇帝的经验,他当然知道如何能够让皇帝满意,于是他大肆收集名人字画、珍稀古玩,并且将这些东西一股脑儿地呈现到皇帝面前。宋徽宗一看,MyGod!这些都是绝世珍宝啊!于是,他根据这个就断言,这个宦官有能力,不错不错!

自此之后,童贯就得到了皇帝的重任,担任了枢密使。这枢密使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呢?这就得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开始说起。他因为担心宋朝重蹈唐朝灭亡的覆辙,所以就下定决心要抑制武官的权力,实行一种叫做“军政军令分开”的制度,于是设立了枢密院,主掌枢密院的官员叫做枢密使。枢密使的权力非常大,一般都是由文官来担任,可是到了宋徽宗这一代,枢密使这个差事竟然落到了一个宦官手中。

为什么说枢密使非常重要?因为他手握兵权,能够调动军队,而负责指挥军队的是武将。两者之间,就如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童贯担任枢密使之后,也曾在战场之上发挥过自己的能力。当时宋朝要收复西北的河湟之地,正跟羌族部落在甘肃、青海一带打仗。宋徽宗想来想去,这监军的职位就交给童贯吧。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说童贯的成长史。前面说了,童贯是在20岁之后才进宫当了太监。在此之前,他也和很多人一样念过书,肚子里还是有点墨水的。在进宫之后,他更是成为宦官李宪的门下。李宪曾经也担任过西北的监军,童贯跟随着李宪曾经出入在西北边境,对西北一带的地形和风土人情也颇有了解。有了这些基础,他此次出征也算是合适。

就在童贯摩拳擦掌,想要一试身手,做出点成绩给宋徽宗看的时候,汴梁却出了事,皇宫内院居然在这个时候起火了。古代人有一种天下无敌的本事,就是能够把任何事情和老天爷扯到一起去,不管是暴风雨啊,还是着火这样的事情,一概都是天意。这场火让朝廷大臣和那些道士们都惊恐不已,认定这是不祥之兆。宋徽宗一向都重视道教,听道士们这样说,就赶紧给童贯写了封旨意,内容无非就是什么现在这个时候不吉利,这场火肯定是老天爷给我们的一个提示,现在还是不要轻举妄动了。

他看完这封信之后,面无表情,身边的副官就上前询问:“究竟是什么重要大事,让皇帝几百里加急地送过来啊?”

童贯若无其事地说:“没什么,这场战事皇帝很重视,信上说如果我们能够取得胜利,肯定是重重有赏。”

这可是欺君罔上的重罪,童贯却并不放在眼里,他太了解这个皇帝了,只要能够打胜仗,其他的小事,皇帝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而他也太需要这样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凭借他对西北战局的了解,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这支宋军还是非常有实力的,哪怕说是宋朝最具实力的军队也不为过,所以他决定赌一把。

当然,这场战争打得毫无悬念,宋军获胜。按理说,打了胜仗,皇帝也不会追究他擅自行动的罪名,这件事情过去就过去了。童贯却借此机会将这群将士收为心腹。就在开庆功大会的时候,童贯“不合时宜”地拿出皇帝的圣旨,将领们这才知道皇帝的心思,吓得他们赶紧跪在地上。

这可是圣旨啊,欺君可是大罪啊,弄不好就得脑袋搬家。有的将领壮着胆子问道:“大人,您这样做,难道不怕皇帝会怪罪吗?”

童贯笑了笑说:“不怕。”看着将领们都不明所以的样子,他又说道,“仗打赢了,功劳是你们的;打输了,我一个人面君,掉我一个人的脑袋。”

此话一出,这群将领们自然都唯童贯马首是瞻,成为了他的心腹。

西北地区的主要敌人就是西夏,相比于辽国和后来的金国,西夏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童贯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也取得了一些功绩。如果是打了胜仗,他肯定是要一番宣扬,恨不得将所有的细枝末节都呈报给宋徽宗,可如果是吃了败仗,他就隐瞒下来,据而不报。尽管西北地区的很多百姓们对于这个枢密使恨之入骨,可是又能怎样呢?

那么童贯为什么还会成为“北宋六贼”之一呢?人都是贪婪的,欲望这个东西,很难克服,当童贯得到了好处之后,想要的,自然就是更多的好处。尽管童贯名声极坏、影响也极为恶劣,可是童贯却不能算是“宦官乱政”,这一点,要归功于宋太祖赵匡胤。在宋朝建立之初,他就很有远见,重用文官。他认为,文官再能折腾,也无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就是文官的一个弱点;在朝廷之中,文官一旦处于强势地位,那么武官、宦官都无法作威作福。这一点赵匡胤赌对了,就好比童贯,在政治立场上和他统一战线的蔡京,恰好也是他的敌人,两者之间相互制约。

同样也是因为“重文轻武”的关系,宋朝的武官并没有太大的势力,更没有权力。前面我们提到过,宋朝使用的是“军政军事分开”的制度,武将们手中没有兵权,在战争中,他们的角色就好比是电脑游戏中的人物,而坐在电脑前面操纵他们的则是枢密使。

其实防止“武将权力过大”这条规矩最早是从宋太祖赵匡胤那里定下的,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这个意思。

后人往往用这一题目来标举宋太祖收兵权,实际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太祖收兵权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内罢典领禁兵的宿将,一是外罢拥兵自重的藩镇。

五代后期,发动兵变篡夺皇位的,已不是在外拥有兵权的藩镇节度使,而是在中央典领禁兵的武将。赵匡胤自己就是这样发动兵变的,所以他十分注重兵权的归属。

韩令坤和慕容延钊分别出任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最高将领,不过,太祖有意派他们领兵在外,使他们难有作为。而石守信和高怀德成为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实际上的最高长官,石守信是太祖的义社兄弟,高怀德则在当年成为太祖的妹夫。太祖还把另一个义社兄弟王审琦提为殿前都指挥使,让自家兄弟赵光义顶替了王审琦出缺的殿前都虞候。这样,除了马军都指挥使张光翰和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外,禁军两司都控制在太祖亲信的手中。

到建隆元年岁末,太祖又以义社兄弟韩重赟和心腹将领罗彦环取代了张光翰、赵彦徽。对后周时在禁军中声望、资历不在己下的韩令坤和慕容延钊,太祖还是放心不下。建隆二年闰三月,他决定不再任命自己出任过的殿前都点检,同时以石守信替代了韩令坤,从而使禁军高级将领成为太祖清一色的嫡系亲信。

太祖认为,由亲朋故友执掌禁军,就不再会发生推翻宋朝的兵变,开国宰相赵普却不以为然。看到宰相这样的态度,宋太祖就说道:“他们肯定不会背叛我的,你何必那么担忧呢?”

赵普说:“我倒不是担心他们反叛,只恐怕他们不能控驭部下,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到那时就由不得他们了。”

宰相聪明啊,他这样说无疑是拿“陈桥兵变”作为一个例子来提醒太祖。

果然,在建隆二年七月,太祖与石守信、王审琦等故人饮宴。待酒酣耳热之后,他屏退侍从,对这些禁军宿将发自肺腑地说:“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但做天子也太艰难了,倒不如当节度使来得快活。我现在是长年累月不敢睡上一个安稳觉啊!”

这些将领一听,连忙问道:“皇帝您究竟忧心何事?可容微臣为皇帝您做些什么?”

太祖等的就是这句话,说:“这不难明白。天子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坐呢?”

石守信连忙跪倒在地,惶恐万分地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怀异心!”

太祖说:“你们没有异心,你们麾下的人要贪图富贵怎么办?一旦把黄袍加在你身上,你要不干,也办不到啊!”

听到这句话,宿将们也就都明白了,原来是皇上猜忌到自己身上了,弄不好就有杀身之祸,便一边叩首,一边流泪,请求太祖指示生路。

太祖开导道:“人生在世,就如白驹过隙。所以企求富贵的人,不过多积攒点金银,自个儿好好享乐,让子孙也不再贫乏。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出守大藩,选择好的田宅买下来,为子孙置下永久的基业;再多收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与你们互结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很好?”

将领们见太祖交代得如此明白具体,次日,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罗彦环等都上书称病,求解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总之,太祖削夺兵权、改革兵制的一系列措施,有效保证了宋朝军队的长期稳定,彻底结束武人乱政的动荡局面,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太祖的所有措施,其核心就是“猜防”,猜忌将领,钳制士兵。前面已经说到,因制度、人事上牵制而影响到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由此形成了宋代猜忌和抑制武将的所谓祖宗家法。因而北宋一代,武人以保身全名为大幸,太宗以后几无名将,唯一值得称道的狄青也遭猜忌而死。其后在与西夏的长期较量中,在面对女真猝然南侵的凌厉攻势前,宋朝在军事上绝无优势可言,与此也是不无关系的。

当然,我们不能以后来宋朝军队的缺乏战斗力来否定太祖削夺兵权、改革兵制的必要性。对其不利影响,似乎更应追究继任者,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完善太祖的兵制改革,避免其负面影响呢?

有了宋太祖的先例,宋朝的历代皇帝都不太相信武将,甚至还会将他们调职,很少有人能够在一个地方待太长的时间,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某位将领在地方上建立出自己的势力。而宋朝的皇帝对于武将们也是“格外注意”,哪怕皇帝再昏庸,他们也绝对不允许任何一员武将威胁到他们,岳飞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一首《满江红》道出了岳飞心中永恒的遗憾。在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朝廷连下12道金牌,让岳飞班师回朝,更是给出了“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处死。宋高宗这样的做法,让南宋的百姓不满,也让后人不满。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将岳飞之死全部归结到秦桧的头上,确实有失偏颇。

岳飞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宋高宗。他害怕随着岳飞地位越来越高,口碑越来越好,如果一旦成了气候,终究会成为地方割据势力。本来南宋的江山就已经够小的了,要是再被岳飞割走一块,他这个皇帝还做什么劲儿啊。

摆在宋高宗面前的,是个大难题,如何除掉一位皇帝自认为有威胁的军事人物,是一个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善于察言观色的秦桧,自然知道宋高宗心中究竟是怎么想的,就这样,秦桧献计除去了岳飞。

尽管岳飞死得很冤,比那六月飞雪的窦娥还要冤,可是当初宋太祖制定这套“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却空前的成功。在整个大宋王朝,没有出现过地方割据这样的现象,从而也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绝对是福不是祸。

除了没有宦官乱政、地方割据之外,宋朝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国封建王朝最终都难逃过属于它们的宿命——农民起义:

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大喊着“伐无道,诛暴秦”,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接过大旗的项羽、刘邦,更是把秦二世拉下了马。

东汉末年分三国,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就是农民起义中的一员,除此之外还有黄巾起义的张角。

隋朝末年的瓦岗农民起义,虽然最终也难逃失败,但是却促成了李渊,也就是后来的唐高祖的霸业。

唐朝的农民起义次数比较多,影响最大的当属黄巢起义,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到了宋朝,不能说没有一起农民起义,可是规模都非常小。有的人说了,这不是蒙人吗,那长篇小说《水浒传》讲的不就是宋朝的农民起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