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授权经营一本通
2683300000009

第9章 授权经营后的权力监控

授权经营不是为了减少责任,而是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需要在观念和思想方面引导被授权者。在授权完以后,还需要监控被授权人的实施过程。让制度监控,让流程监控,让领导监控,让客户监控,让被授权人自己监控,没有监控的授权风险会非常大。

但是,很多企业在操作过程中,用人授权非常草率,喜欢用哪个人就使用哪个人,授完权后,也没有监控。这种行为就不属于授权,而属于弃权。在被授权人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人及时监控,被授权人遇到困难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他没有工具,也没有资源,及时监控则可以给予被授权人帮助和指导。

一、监控的两大层次

监控分为文化监控和制度监控两个层次。

(一)文化监控

文化监控是对被授权人的内在约束,它能长期有效地监控被授权人。它是最深入的监控,也是最高层次和最无形的监控。所谓深入才能浅出,就是这个道理。

文化监控需要企业文化的配合,最优的合乎授权经营的文化是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积极、参与、不断改进与创新。

(二)制度监控

在授权经营过程中,文化监控是长治久安之计,但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如果没有制度保障,文化很难形成和稳固。所以,建立健全的制度就非常关键。制度监控是文化监控的“护身符”,文化监控需要制度监控“附体”,二者结合,才能标本兼治。

制度监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监控机制。通过明确的奖励和惩罚规定,增加被授权人的背叛成本和背叛的机会成本;

第二,通过在职培训,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正面强化员工的学习能力,同时建立培训考核制度,这有利于甄别员工被授权的意愿;

第三,利用价值观监督,严惩违背价值观的行为,确保被授权人规范行为;

第四,科学规划和实施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完善人员甄选与晋升机制,用文化和业绩双轨约束,有针对性地招聘和选拔被授权人,为其提供共同发展的通道;

第五,科学考核奖惩机制,结合被授权人的行为与结果,准确评价工作绩效,合理公开地奖惩被授权人。

第六,健全信息机制,形成健康互动的信息通道,建立良好有序的分级信息处理流程。

二、监控的六种手段

监控实际上是为了服务。从手段上看,企业领导可以从以下六个角度实施监控:自我监控、流程监控、会议监控、技术监控、导师监控和客户监控。

(一)自我监控

1.自我监控的工具

反思是自我监控最好的工具。我发现,有些人经常犯同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没有进行自我反思。当不反思自己时,就不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当不能发现问题时,也就没有办法进步。所以,任何一个人都要学会反思。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拿出半小时反思自己今天哪些事情做对了、哪些事情做错了。

自我批评是自我监控的另一个有效工具。有些人不喜欢批评自己,总喜欢批评别人,把问题都推向别人。只批评别人不批评自己,就没有说服力,因此,企业领导要让被授权人首先进行自我批评。有的企业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称为“扒皮”,这种比喻很形象,就如同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把问题“剥”出来。

2.自我监控的原则

自我监控的原则是真实面对自己。真实面对自己有时候非常痛苦,也很困难,但是如果不能真实面对自己,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最终问题会越来越多,企业会陷入一种难以解决的境地。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企业领导把发现的问题告诉被授权人了,但被授权人却不解决,原因就在于,首先,被授权人没有意识到这是他的问题;其次,被授权人把面子看得太重,始终要维护自己的面子。企业领导要让被授权人明白,为了获得成长,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通过反思监控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有一些企业倒闭破产的原因,就在于其不敢真实面对自己。其实,他们很早就发现了问题,但却不去面对和解决,因为面对和解决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利润损失,会让他们颜面扫地。

(二)流程监控

对整个流程进行监控,指从决策、执行到最终结果,都需要监控。但是有些企业领导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甚至用什么方法达到目的也不在乎,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

重庆金鑫电脑公司的总经理杨永东在煤矿从事过安全生产管理。在那段职业经历中,他看到过累计超过200名矿工遇难,其中大多是瓦斯爆炸造成的。瓦斯浓度由瓦斯计检测,虽然国家有标准也有管理办法,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很多漏洞。比如说瓦斯计的计量检测,瓦斯计的灵敏度是它发挥检测作用的关键,这个灵敏度要靠计量检测来保障。但是这个关键环节往往因为人为的因素而不能严格执行。

杨永东从一个故事中得到启发:一个人进入某日本企业,在上完厕所后却被反锁在卫生间里出不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就是因为这家日本企业对上厕所的过程实施了监控,上完厕所后如果不做冲水、洗手、消毒等事情,厕所门就不打开,人也就没法出来。

杨永东由此想到,如果能设计一个软件,把瓦斯计投入使用后的所有记录都监控起来,任何一台瓦斯计在使用中假如遗漏一个规定流程将会停止使用,就可以在技术上保障设备的可靠性。

这个想法提出来以后,就得到了安全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总公司要求赶快研发,然后在重庆所有煤矿中使用这套流程监控软件。

(三)会议监控

有些人开会纯属浪费时间,他们不清楚开会的主题,在会议开完后,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为什么有些会议开完后完全达不到预期效果呢?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呢?为什么下次开会还是讨论同样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与没有做好会议监控有关。

会议监控应该这样做:

会前,拿出30%的时间,解决要不要开会、在什么地方开会为什么开会、谁来开会、会议需要什么样的调研、要不要开预备会、谁来主持会议等问题。在会前,还要把会议中的具体问题讲清楚,设定好具体的方案。

会中,再拿出30%的时间,解决会议规模多大、谁来发言、是大会发言还是小组发言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有的人开会喜欢说话,会议现场容易出现失控的局面,这就需要控制发言时间。如果他的发言非常引人注目,也要控制时间,让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在会议过程中,大家还可以讨论怎么样开会、怎样通过开会的方式来监控授权流程。

会后,拿出剩下的40%的时间,这40%的时间是非常最重要的,因为要落实会议形成的决议。开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落实会议内容,解决会议中提出的问题。

除此之外,会议监控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建立每周例会制度。沃尔玛每周六上午都要开例会,讨论经营思想、战略,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当企业出现问题后,如果最后一个知道的是领导,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所以,领导应该通过每周例会及时了解问题,这也达到了会议监控的目的。

(四)技术监控

在银行取完款后,一些用户会马上就会收到银行的取款短信提醒;财务人员刚把工资打到员工的账户里,员工就能收到收款的短信提醒;进入酒店后,酒店的摄像头也能记录客户的行踪。这些都属于技术监控。

有一次,我乘坐长途汽车,这个车中途不能上下客人、开车速度也不能太快,因为车上装了一个监控镜头,司机的所有操作和行驶状况都会被记录下来。

我坐出租车时,一次问司机能不能加快点速度,结果刚一提速,车上的警报就响了起来。这也属于技术方面的监控。

我认为,授权经营也可以用技术的手段来监控,比如被授权人经常可以收到领导的指令等。

(五)导师监控

导师监控是一个比较好的监督方式,导师既可以把握方向,还可以让员工少走弯路。

大连迈世集团董事长陈杰为人谦和,很讲信用。起初,基本上每个月我都要给他公司的高层领导辅导一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些人的思维习惯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我主要给大家讲“道”,讲如何敞开心胸,提升格局,如何主动承担责任。我发现,陈杰董事长有时心肠太软,不能和存在问题的高管及时沟通,也不好意思当面批评人,这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他的思维格局也不够大,不习惯在公众面前演讲,为人过于低调。

针对这些问题,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帮助他、指导他,其中包括一对一地私下辅导、与他一起参观其他企业并让他发表看法、几乎每周都给他发信息、提升他的理论水平等。有时,我还陪他去见一些重要客户,并让他对当事人和项目进行深度分析。

陈杰董事长的悟性很高,行动力也很快,他迅速地对存在问题的高管进行了调整,还组建了几个进军不同行业的新公司。两年来,不论是个人的境界,还是集团的发展,陈杰董事长都获得了外界的一致认可。

人都是有惰性的,导师监控有助于个人克服惰性。个人要成长,就应该给自己找个好导师,导师监控实际上就是在整合智慧资源。

导师监控有时会有些残酷。有次郎平训练接球时,太累了,就趴在地上不想起来。教练袁伟民没有说“哎呀,你歇会儿”,而是上前一脚踢过去,郎平只得起来继续练。如果要让下属成才,就要对他狠心一点儿,人才都是被折磨出来的。

(六)客户监控

在设计企业价值链时,企业应该把客户纳入企业系统,把客户考虑进来。因为客户能把需求告诉企业,企业可以据此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我从事培训工作以来,至今已在全国各地培训超过600场。每次,我都会在课程结束后请学员填写反馈表,了解他们接受完培训或咨询后的感受,我就是通过他们每次对课程的反馈来调整培训内容。很多次,我从学员那里学习了很多新内容。

企业要想获得成长,就必须时刻考虑客户需求,把客户的要求当做企业的标准,并且每次都要做的更好些,尽量超出客户的期望值,如此,客户才会跟着企业走。深圳岁宝百货就曾邀请客户做他们的监督员。

全社会的监督是客户监督的一种方式,企业是一个经济单位,也是一个文化单位。一家令人尊重的企业传递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还包括优秀的文化。购买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是客户,这个客户包括全社会的人。所以,企业应该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客户监督还包括企业内部的监督。从企业内部来说,生产部门是设计部门和采购部门的客户,销售部门是生产部门和设计部门的客户,职能部门是其他部门的客户,下一道工序是上一道工序的客户。企业要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内部服务意识,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互相服务、互相监督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