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授权经营一本通
2683300000006

第6章 从管理者到领导者

一、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区别

管理者和领导者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强调逻辑,领导者强调激情

如果要问逻辑和激情哪个更重要,有些人可能会回答逻辑更重要,还有一些人会认为激情更重要。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更注重实际工作,强调对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而领导者在注重企业实际情况的同时,更加强调激情。

大家可以回想下,当美国总统肯尼迪向世界宣告:美国要在十年之内,将人类送上月球,他是在用逻辑分析还是在强调自己的激情。显而易见,他在强调激情。如果任何事情都用逻辑思考的话,人们可能会受到逻辑的影响。当然,处理事情全部使用激情而不采用逻辑分析的话,事情也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把逻辑和激情结合在一起。但是,作为领导者,应该更加推崇激情,而管理者则要更强调逻辑。

(二)管理者强调执行力,领导者强调创新力

经营企业只谈执行力还不行,从管理到领导,必须要创新。世界天天都在变化,如果不创新,企业就会落后。而当思维模式跟不上世界的变化时,企业肯定会被淘汰。

我一直认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有些人辛辛苦苦地工作,但是由于思维方式没有改变,最终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为了实现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转化,管理者不能为了执行而执行,而是要多思考该如何创新地执行。

(三)管理者强调流程,领导者强调愿景

做任何事情,管理者都要讲流程,如果不讲流程的话,工作就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但是,如果只考虑流程不考虑愿景的话,企业就容易失去前进的方向,所以,领导者应该更强调企业的愿景。

在企业经营中,真正的逻辑要为激情服务,真正的执行力要为创新服务,真正的流程要为愿景服务。

(四)管理者强调控制,领导者强调文化

管理者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任务。如果他不控制做事的进度,最终可能会出现失控的局面。但是,对于领导者而言,领导他人不只是外在的领导,不只是管他人的手和脚,更重要的是,管他人的内心,利用文化塑造员工的行为。

所以,为了实现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过渡,管理方式就要从有形转化成无形,最好的无形控制是文化。文化领导是企业的最高领导,领导者需要强调文化,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或身先士卒。

(五)管理者强调团队协作,领导者强调系统思考

在企业经营中,团队协作很重要。如果你要领导一家企业,就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分析问题。管理者应该向系统思考过渡,不仅要考虑本行业的发展,还要考虑其他行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其他影响因素。

(六)管理者经常问“怎么办”,领导者经常问“为什么”

生活中,人们会发现相对成人来说,小孩子的学习速度更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孩子在不断问“为什么”,即便他们知道了问题的答案,还在问“为什么”,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别人可能会从其他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就可以从中受益。我也经常向各行各业的人询问成功的原因,询问他那样想的原因,通过问,我也可以向别人学习。

而在企业经营中,很多管理者经常问“怎么办”。“怎么办”其实是一种“术”,当知道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时,你可能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当一个人经常问“怎么办”时,他很可能不愿意承担责任。

当一个人愿意承担责任时,他总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法总比困难多,只是有时候,我们容易陷入思维的局限里不能自拔。当不知道怎么办时,我们就要学着问“为什么”。当一个人连续问“为什么”时,他找出问题根源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为什么”问多了,也就问出了规律和答案,甚至问出了方法和发展方向。总之,不断地问“为什么”可以带来无穷的好处。

问“为什么”是一个很好的思维、管理和沟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管理者在朝向领导者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试着多问一些“为什么”。

(七)管理者强调复制,领导者强调模式

管理者强调把优秀的东西不断复制和传播出去,领导者强调建立优秀的模式,并将优秀的模式复制和传播出去。如麦当劳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与其完善的管理不无关系。但在经营快餐的同时,麦当劳的领导者建立了一种家庭式的快乐文化,并将此形成一种文化传播模式,然后在全球复制和传播。

(八)管理者强调将事情做对,领导者强调做正确的事情

管理者强调将事情做对,也就是将领导交付的事情做对;而领导者强调做正确的事情,也就是为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

企业要发展,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应该朝着领导层或领袖层的境界提升。但是,在企业中,很多管理人员还停留在业务层、技术层,他们还不是合格的管理者。业务层和技术层的员工应该向管理者的方向发展,管理者应该向领导者的方向发展。领导者要有激情、有创新、有愿景、有文化,总之他会用无形的东西去激励大家。当每一名员工都按照领导者的思路去管理自己和他人时,企业的授权经营就达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

我曾经研究过一些美国的500强企业,发现他们都在给员工上领导力的课程。换句话说,领导力在这些国家已经变成了基础课程。但是,这在我国还非常少见。领导力课程有一个核心,即领导人要有领导力,首先要有整合力,其次要有影响力。换句话说,授权经营就是要把员工培养成领导,要让他们承担起企业的全部责任。如果每一名员工都被培训过领导力课程,授权经营就更容易实现了。

二、授权经营的三境界

一天,一名记者在工地采访时,看到了三名砌墙工匠。记者问第一名工匠:“你在干什么呢?”这名工匠回答说:“你没有看见吗,我在砌墙。”记者又问他砌墙的原因,他说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迫于生计,必须砌墙挣点生活费。

记者又问第二名工匠同样的问题,第二名工匠说自己在盖房子,等房子盖好之后,那是他的作品。言谈举止间,他露出了一副喜悦的表情。

而第三名工匠则告诉记者,他在建城市。当他说出要建城市时,第一名工匠哈哈大笑,还说他脑子进水了,大家明明都在砌墙,怎么可能是在建城市呢。

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第三名工匠说第一名工匠脑子进水了,他们会不会发生冲突呢?答案肯定会,因为他们的境界和层次不一样。可是,第三名工匠就不会和第一名工匠发生冲突。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有一天,工地上来了一位大人物。当年说自己在砌墙的那名工匠还在工地上,他现在已经成为其他工匠的师傅了。当他看到来客时,大吃一惊:“这个人,我认识!”

他的徒弟说:“这个人可是建设部部长啊,你脑子没有进水吧。”

他说:“二十多年前,我就说他脑子进水了。”

同样是在砌墙,为什么不同的人感受不同呢?他们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他们使用的工具不同。第一名工匠是在用手工作,第二名工匠是在用脑工作,而第三名工匠则是在用心工作。

其次,他们工作的时间不同。第一名工匠只工作八个小时,如果你让他多做点工作,他会说“拿钱来”。如果不给他“拿钱来”,叫他多****非常不愿意,这就是他的逻辑。而第二名工匠的工作时间超过了八个小时,因为他不仅要砌好墙,还要考虑其他与盖房子相关的工作。但是,第三名工匠是要建城市,他是在用心工作,时间自然会更长一些。

再次,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同。第一名工匠把工作当做任务,任务是一次性的,完成这项任务后,他就等着下一个任务。第二名工匠把工作当做目标,除了要完成砌墙的任务外,他还要考虑其他与盖房子相关的工作,比如房屋的结构、房屋如何搭建人会感觉最舒服等。但是,第三名工匠把工作当成愿景和使命。

最后,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第一名工匠考虑较多的是个人利益,什么都要跟自己建立关系,只有关乎自己的事情他才会去做。第二名工匠考虑较多的,除了自己的工作,还要帮助他人甚至领导他人,毕竟一栋房屋不是一个人就能盖好的。而第三名工匠则会从更长远的使命和愿景出发,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而努力。

另外,他们活动的半径不同,成长的时间也不同。第一名工匠活动的半径多是在自己周边,大约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他就可以被提升到领班的职务。第二名工匠活动的半径相对会大一些,他大概用五年的时间,就可以被提升到当地建筑行业的领导。但是,第三名工匠活动的半径相对会更大一些,他可以做到领袖的位置上,不过可能需要20年的时间。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行为不同,最终可能实现的结果也不同。所以,同样是做事情,愿景不同,工作方式不同,用心程度不同,最终实现的结果也不同。这也与授权经营的三个境界有关。

授权经营的三个境界包括“小我”、“大我”和“无我”,这与案例中三名工匠的经历很类似。第一名工匠属于“小我”,他只完成自己的任务,完成任务后,他就不知道干什么了。企业领导如果想授权的话,就要给他确定目标,有了目标以后,还要告诉他企业的愿景,并让他朝着愿景的方向发展。第二名工匠属于“大我”,在授权时,企业领导也要用企业的愿景引领他的发展。而第三名工匠属于“无我”,企业领导可以放心授权。

其实,每个人都有潜力。作为领导人,作为领袖,授权经营就是要搭建一座城市。这相当于领导人在做批发业务,而批发业务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由若干个目标构成,所以,他必须给别人安排更多的任务。一个目标里包含若干个任务,有了目标的人就会有很多事情做,但是当他的目标完成之后,他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一个人不仅有任务,更要有目标和愿景。当一个人有愿景时,他就有使不完的劲儿,因为他永远有事情做。比如说默克公司,它要为人类的健康负责,这个事情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所以就可以推动公司不断向前发展。华特迪斯尼公司也是如此,它要为人类带来欢乐,有了这个愿景后,企业才有明确的目标,然后实现自己的目标。

企业领导需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在一些企业,企业领导经常说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事实上,不是企业没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而是因为企业的“房子”太小了,“墙”太矮了,没有想过要搭建一座“城市”,没有想过要做一番大事业。如果想要授权经营的话,首先要看一看企业处于哪个境界。如果只是想要砌好“墙”,只是想做好这点工作,企业还谈何授权?拿什么授权?授权经营是为了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企业想承担砌“墙”的责任时,怎么可能把希望“盖房子”的人吸引过来呢?更不可能把希望“建城市”的人吸引过来。所以,企业要授权经营,就必须把境界提升上去。

此外,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不仅仅是企业家自己的了,它更属于社会,所以,企业家就需要用开放的心态面对社会。当境界提升之后,当从“小我”发展到“大我”再到“无我”时,企业家才可以充分地授权经营。

综上所述,授权经营的“道”实际上就是提升个人境界,从“小我”到“大我”再到“无我”的过程。如果企业领导没有把境界提上去,只是简单地学习了一些授权经营的工具,那么,他也不会知道如何充分有效地使用这些工具。

授权经营还需要用心。当企业领导的境界提升了、愿景树立起来后,还需要用心经营,而不是仅仅靠大脑经营。有些人喜欢算计,其实真正会算计的人是不会采取“算计”这种方式的,他们知道“人算不如天算”,他们还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所以他们会选择用心经营。

授权经营的“术”主要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展开叙述。授权经营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更高层次的管理。当选择了合适的被授权人后,企业就需要将权力授予他,授权之后还要及时监控。在监控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企业还要针对目标及时调整。

授权经营是一个相互交错、不断循环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选择合适的被授权人。在企业中,最大的风险是人员。如果选错了被授权人,再好的战略都无法得到落实。选好了被授权人之后,还要对其进行培养。

第二,掌握有效授权经营的关键。将权力授予被授权人后,还要用文化、制度和流程来保证授权实施。

第三,授权经营后的权力监控。没有监控的授权属于弃权,企业可以采用自我监控、流程监控、会议监控、技术监控、导师监控和客户监控这六种手段进行授权监控。

第四,授权经营出现问题要及时调整。当授权经营出现问题后,还要及时调整,主要包括调整观念、调整制度、调整流程和调整人员。

第五,突破授权经营的障碍,走出授权经营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