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授权经营一本通
2683300000005

第5章 授权经营的金字塔

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价值观、使命和愿景,三者构成了授权经营的金字塔。

在三者的关系中,价值观和使命是基础,它们决定了愿景的高度。如果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是“小我”,愿景就不可能太大,企业就只能建立一个小小的金字塔。而当企业的愿景脱离了价值观和使命的根基,价值观和使命就会坍塌,愿景最终也无法达成。

一、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上下级判断和行事的标准,是企业的思维平台。价值观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如果上下级之间在价值观方面不能达成共识,企业就容易产生内耗,上下级之间也容易彼此猜忌、互不信任,无法形成合力。

价值观可以简写为BMW,B指Benchmark,标杆、标准;M指Model,模型、模具;W指Wall,防火墙。价值观的意义就体现在这三个层面。

(一)价值观是标准

价值观是判断事物的一种标准。一个没有价值观的企业,将会非常危险。很多企业运营顺利,都与其价值观的导向有关。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招聘时,首先要观察招聘对象会不会讲笑话、会不会唱歌。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标准呢?其实,要让客户接受公司文化,首先,公司文化要符合客户的心理要求。人本性需要快乐,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就抓住了人的本性,他们想尽办法为客户提供快乐。

有一次,一位空姐要求旅客们猜出机组成员年龄的总和,猜对答案的旅客将赢得一瓶香槟,一位来自芝加哥的男子猜对了答案并赢得了一瓶香槟。还有一次,飞机稍微晚点了,空姐就让客户把左脚的鞋子脱掉,如果哪位客户的左脚袜子上有一个洞,就给他100美元。

总之,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客户开心,这也是践行公司价值观的体现,它的价值观就是给大家带来快乐。只有当快乐时,工作起来才会有激情,员工才能把工作当成是自己的事。

真正好的服务是让客户忘记时间,忘记时间的一大方法就是提供快乐。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成功,跟它经营快乐有很大关系。价值观对企业经营非常重要,没有价值观的企业,经营起来会非常困难。而有价值观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就会有一定的标准。

有一次,我和新东方的董事长俞敏洪吃饭。在点菜时,俞敏洪说,他点菜就点15元钱以下的。俞敏洪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节约。他为什么要节约呢?因为他来自农村。虽然新东方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培训机构,但俞敏洪仍然把自己的生活标准定得很低。别人称他“老总”,他不习惯,还是习惯别人称他“老师”。

人们常说,境界上去了,问题就少了。通过这些事,我们就可以看出俞敏洪为人的高标准。

(二)价值观是模具

价值观建设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成功的企业都很注重价值观建设,并要求员工自觉推崇与传播本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模具具体体现在价值观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并通过指导人们的行为塑造企业和员工。

海尔集团把价值观定位为“真诚到永远”,所以才有砸掉72台不合格冰箱的举动。如果当时把这些次品直接处理给员工,海尔集团很可能会像其他冰箱生产厂一样已经被历史淹没了。

错误的价值观会带来错误的行动,丰田“刹车门”事件就是价值观错误导致行动错误的典型案例。

丰田汽车的成功源于它持续改进的理念和精益生产体系,公司始终把品质放在核心价值的第一位。但是后来,公司的一些东西在悄悄改变,在巨大市场份额的引诱下,丰田汽车爆发了多起“刹车门”。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呢?丰田章男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解释了其背后的真实原因:丰田不再把品质而是把数量摆在了第一位。寥寥几个字,揭示了一个错误的价值观为公司带来的巨大损失。一念之差,丰田几代人精心建设的企业文化遭受到致命的打击。

价值观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念之差对于企业而言,可能就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因此必须慎重对待。企业也必须用很大的决心去维护,绝对不可以把金钱摆在第一位,否则企业的经营一定会出现问题。

(三)价值观是防火墙

当企业用优秀的价值观支撑和规范自己时,实际上,这个企业就是在规避风险,因为价值观就是一道防火墙。

办企业就是办良心,良心就是将心比心。“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就与企业的价值观导向错误有关,企业把利益看得太重,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健康成长。我经常和他人分享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犯的错误都是简单的错误,之所以还会犯错,一是我们没有坚持简单,二是我们离开了简单。这个简单指什么呢?指的就是做人,不要伤害别人,伤害别人其实就是在伤害自己。我们以强生公司的例子来说明企业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强生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社会第三、股东第四。这个价值观是1957年提出来的。强生公司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在上海做培训时,我曾问过强生公司的一位人力资源总监。这位人力资源总监是这样告诉我的:企业的规模目前比较庞大,为了规范化管理,就需要用文化管理员工。而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如果没有客户,企业就没有办法存活,所以必须把客户放在第一位。这也传达了一个信息: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不仅仅要依靠制度和流程,更要依靠价值观。价值观是对内在的一种约束。

1982年,强生公司遇到了一个危机,芝加哥地区发生了有人因服用含******的“泰诺”药片而中毒死亡的事故。强生公司的董事长第一时间站在媒体面前承诺,这是强生公司的责任,公司要承担下全部责任,并声明将所有的“泰诺”药片都撤下架,公司还将赔偿因吃这个药而死亡的人。即使当时因为此事,强生产品的市场占有额从38%下落到18%,但强生公司依然兑现了承诺,承担了这个责任,因为他们把客户放在第一位。后来,强生公司通过调查发现,这起事故是被人下毒陷害,但是,他们仍然没有取消履行赔偿的责任。两年之后,强生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回升了。

为什么把员工放在第二位呢?因为员工是为客户服务的。强生公司的一名员工在上海工作时把小拇指弄断了,这件事惊动了亚太区总部,美国总部也派人专门调查,还把上海总部的老总召见到美国,让他说明情况。等上海总部的老总回到办公室,看到有些员工在楼道跑得较快时,他就说:“慢一点,别跑,别摔着腿了。”当别人下楼梯时,他也会提醒:“扶着楼梯,千万别摔着腿了。”当公司真正把员工放在第二位,真正对员工好时,员工才会真心地对客户好。

为什么把股东的利益放在最后一位呢?按照他们的逻辑,强生公司实际上是把股东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当公司优先考虑了客户、员工和社会,客户、员工和社会才会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机会,这就实现了共赢,这也是舍得的智慧,毕竟,有舍才有得。

经营企业固然要追逐利润,但是追逐利润要重视“道”,这个“道”即强生的逻辑——首先把客户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尊重员工,再次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如此,企业自然也就有了利润。

价值观的核心是良心,做任何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利益固然重要,但是千万不能为了利益而做昧良心的事。

二、使命

使命是企业存在的理由与意义,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是企业制定战略目标的基础,也是企业生存的基石。使命解决的是企业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当企业解决了使命问题,企业存在的意义就解决了,根基也就扎稳了。一家没有使命的企业,必定是一家短命的企业,如无根之树,无源之水。

我研究过很多有着百年历史的企业,发现它们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将企业的使命跟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华特迪斯尼公司的使命是给人类带来快乐,谷歌公司的使命是整合全人类的信息资源,大众汽车的使命是让大众都有车开,默克公司的使命是给人类带来健康,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使命是给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沃尔玛的使命是给人们带来质优价廉的商品……当企业的使命跟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时,企业也就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一)使命是责任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使命,使命是企业的一种责任。企业要承担的责任不同,使命也不同,行为也不同。

办企业就是要承担责任。企业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呢?当然是要承担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责任。当企业勇于承担这些责任时,就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和服务。当创造了价值和服务后,企业的存在也就有了意义。

但是,一些企业没有首先去承担责任,而是为了金钱才经营,最后企业的发展受限,这说明,企业如果想基业长青,就必须确立好责任和使命。联想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联想刚开始主要从事贸易行业,但是后来,它转型为一家生产型企业。联想为什么要转型呢?当时,一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横扫了IT业,如果中国没有人专门从事IT业,IT业只能由跨国公司垄断经营。柳传志决定主动承担起国家的使命,承担起国家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个使命和责任,他才愿意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将联想从贸易型企业转型为生产型企业。

当联想做到一定程度时,柳传志又作了一个重大决定,将董事长的位置让给杨元庆。柳传志知道,办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家族,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为了承担国家的责任。

2003年,联想收购了IBM公司的PC业务。杨元庆大部分时间都在纽约,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国员工,还有美国员工。他在纽约时,员工问了杨元庆这样一个问题:联想集团原来的使命是要承担国家的责任,但是现在你到了美国,我们是要承担哪个国家的责任呢?其实,这也告诉我们,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不仅要承担国家的责任,还要承担世界的责任。

联想从最初愿意承担国家责任,到现在做到这么大规模,产生这么大影响,都跟它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有关。福耀玻璃集团也是一家愿意承担责任和使命的企业。

福耀玻璃集团是一家专业生产汽车安全玻璃和工业技术玻璃的企业。

2003年,我在福耀玻璃集团做咨询时,向该集团的董事长曹德旺咨询过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办这个玻璃厂呢?”

他说:“我要为中国企业做一片玻璃。”

他为什么要为中国企业做一片玻璃呢?最初他并不从事制造玻璃这项工作,而是一家汽车修配厂的厂长。20世纪80年代初,汽车前面的安全玻璃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更换一片安全玻璃需要两千多元钱。

在此环境下,曹德旺决定放弃汽车修配工作,开始生产玻璃,并把“要为中国人做一片自己的玻璃”当做他的责任和使命。为了这个使命,他不断追求,不断超越。

我问过他这个问题:“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以后如何处理这么多钱?”他说:“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应该为社会作一点贡献,我以后要办学校。”

2011年,曹德旺又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他将70%的股票捐出,这是一笔高达三十多亿元的巨款。起初,有些人对他心存怀疑,觉得他是在作秀。但他认为,人生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过程,个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所以,奋斗到今天,他能不断成长,关键在于他的使命。而当他将三十多亿元的巨款捐献出来时,他又完成了一个更伟大的使命——为社会和世界作贡献。他还说,中国的希望在于中国人的觉悟,如果每个行业都有人执著地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联系起来,并执著于这项事业,这个人不仅能够成为这个行业的领袖,为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而且有机会跻身于世界这个大舞台,为世界创造财富和价值。

我认为,比企业家有更高境界的是慈善家,比慈善家有更高境界的是思想家。我的这个结论要从李嘉诚说起,李嘉诚最初只是一个企业家,之后他不断为社会捐款,成了一个慈善家。他认为,企业家还要往前走,慈善家还不够,还要成为思想家。也就是说,能成为思想家的人,都会对社会、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从企业家承担使命的角度来讲,真正的企业家要发展、要壮大,他们经营的还是思想。这个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使命和责任。

(二)使命是动力

使命是一种动力,决定着企业存活的寿命。当企业愿意将使命跟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时,愿意为更多人服务时,它才能生生不息。

几年前,我在南方都市报社做培训时,曾和那里的管理人员探讨过《南方都市报》的使命问题。他们说,要办中国最好的报纸。

我还咨询了他们的总编辑,如何才能办成中国最好的报纸?他说,中国越来越重视民生,也就是“以人为本”。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当报纸的命运跟十几亿人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时,报纸的发行、采编、运作等工作就要有所改变,如此才能办成最好的报纸。

当时,国家出现了“非典”疫情,《南方都市报》很快将此事报道出来。另外,孙志刚事件也是《南方都市报》率先报道出来的,还引发了国家对收容制度的改革。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

五年时间内,《南方都市报》的广告额从8万元上升到8亿元。我曾经问过报社的总经理,总经理告诉我:“我太太帮我们总结了一下,说我们种了‘三亩地’:‘第一亩地’是上班的八小时认真工作;‘第二亩地’是当别人喝咖啡时,我们还在认真工作;‘第三亩地’是当别人睡觉时,我们还在认真工作。”

使命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员工前进的动力,它从来不是只关乎自己的事,而是超越自己的事。一份有使命的报纸,才能把自己的命运跟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当企业出现活力不足、动力不足、客户数量不足的情况时,总经理就要思考企业的使命是否存在问题。当把使命的问题解决了,以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回首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追溯到1984年张瑞敏去德国引进冰箱生产线。一位德国的朋友对他说:“在德国市场上,最畅销的中国货是烟花爆竹。”这样一句话,张瑞敏却深受刺激。在明确海尔集团使命的前提下,张瑞敏进行了观念革命。

2004年,他在总结海尔集团成功的经验时认为,海尔的秘诀在于观念革命。正是因为观念革命,即便在条件非常差、员工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他毅然决然地砸掉了72台冰箱,也砸掉了人们头脑中落后的观念。

使命是企业前行的动力。很多时候,不是人们做不到,而是因为想不到。想不到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没有动力、没有责任感,也没有使命、没有成功的意愿。

三、愿景

愿景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动力和源泉。一家优秀的企业,其愿景必定跨越几代人,并且这个愿景还能指引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整合资源、创造辉煌。

愿景包括方向、平台和利润。有了方向才可以行动,有了平台才可以实现价值,有了价值才能创造利润。

(一)愿景是企业的发展方向

愿景是企业的发展方向。我在这里稍微区分一下愿景和目标的差距:愿景是长远性的,目标则是阶段性的;愿景相对更宏观一点,目标则更具体一些。但是,我们看到,有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失去了方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企业只有目标没有愿景。

所以,企业要不断发展,就必须确立愿景。当企业确立了愿景后,第一个激励的不是别人,而是企业家本人。当企业家本人被激励以后,他才有能力去激励别人。如果企业家自己都没有愿景,还希望别人全心全意地实现企业的愿景,那几乎不可能。

我经常跟朋友分享这样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愿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

1992年,诺基亚还是一家很普通的从事纸浆生产的公司,但是,后来它为什么要转行做移动通迅呢?

原来,诺基亚看到了世界发生的变化,如果继续做纸浆,它就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诺基亚决定转型,开始从事移动通讯行业。从纸浆到移动通讯,看似跨度很大,但是诺基亚为什么能成功转型呢?答案就在于他们善于学习。

我几年前去芬兰访问时,虽然芬兰的官方语言是芬兰语和瑞典语,但我在与芬兰各界人士交流时,他们都能够说一口标准的英语,我当时觉得,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很高。此后,芬兰的朋友告诉我,芬兰人的学习意识很强,平均每20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可见从做纸浆到转行进入移动通讯行业,诺基亚的成功与其善于学习有着莫大的关系。

诺基亚选择了移动通讯,选择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也选择了企业发展的愿景。后来,诺基亚一度成为引领移动通讯行业发展的佼佼者。

(二)愿景是一种平台

愿景除了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外,还是一种平台。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当企业的愿景越大时,聚集的人也越多。当企业有了愿景,那些有相似愿景的人才就愿意加入进来。凤凰卫视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1996年凤凰卫视刚成立时,它的愿景是拉近所有华人的距离。但是,到了2002年,凤凰卫视的愿景改变了,此时它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电视台。凤凰卫视以此为愿景,吸引了不少有志之士。在此愿景的指引下,凤凰卫视还大胆创新,又吸引了不少新观众。

凤凰卫视的发展还告诉我们,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愿景是可以改变的。

(三)愿景意味着利润

愿景还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呢?答案是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企业的愿景越大,成为一流公司的可能性就越大,随之而来的利润也会越多。

马云最初创建阿里巴巴时,就是凭借企业的愿景聚集了一批有志之士。马云告诉大家:我们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司,我们要为所有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他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他的愿景就是让阿里巴巴成为世界十大网站之一。

在这个愿景的指引下,他在向日本软件银行集团总裁孙正义融资时,刚讲到第六分钟,孙正义就打断了他,并决定投资他的公司。投资阿里巴巴属于风险投资,按照标准程序,意味着要先进行市场调查、宏观预测、团队了解等,但投资方最关注的除了企业家本人,还有公司的愿景。

现在一些企业上市和融资非常困难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没有愿景,投资者看不到企业发展的未来。真正伟大的企业,一定有自己的愿景和使命,它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当为别人服务时,企业就可以创造价值,也可以不断得到成长。

愿景是一种宣言、一种梦想,它描述的是企业在未来想要成为的样子。亨利·福特一百年前说他的愿景是“使每一个人都拥有一辆汽车”。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是神经病,但现在在美国,他的梦想已经基本实现了。

企业领导授权经营,其实就是将企业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授予员工、客户、社会等。做企业也好,做人也好,做公司也好,我认为这三点非常重要。首先,必须解决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在任何情况下,企业都不能只为了利润而破坏企业的价值观。

其次,必须确认企业的使命。在这里,我需要强调一下,企业没有利润不能生存,但是,企业也绝对不是只为了利润而生存。利润对于企业就如同空气对于个人,没有空气,个人绝对活不下去。但是,个人活着不仅是为了呼吸,更要为了给社会创造价值。个人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就会带来什么样的利润。所以,企业需要清楚使命具体是什么。换句话说,企业要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是愿景,即企业的发展方向。真正伟大的公司,都是依靠愿景、依靠文化领导的。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有一个非常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