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名家100人
2650500000005

第5章 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文学 (1)

18世纪的英国发展迅速,到该世纪中叶,已成为世界上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产阶级也随之壮大起来。中产阶级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占据了主宰地位,他们崇尚自制、自立和勤劳。

这一时期,启蒙运动在英国全面展开。该运动的目的是用现代哲学和艺术观启迪社会。启蒙主义者宣扬理性、平等与科学,宣称理性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唯一的终极的目标。

启蒙主义运动最终发展成为推崇古希腊和古罗马著作,以及法国经典著作的新古典主义。为此,新古典主义者确立了新的创作标准:散文必须简洁、直白、通顺、灵活;诗歌必须抒情、壮美、有教义、讽喻、富于戏剧性,每一种诗体都有自己的一套创作原则。新古典主义作家自觉地追求均衡、统一与和谐表达的优雅,从而形成了雍容、雅致、诙谐、睿智的文风。

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中,新古典主义的创作观念趋向于理性,并在作品中弥漫了叛逆和伤感的风格,有了浪漫主义的影子。新古典主义也因此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在文学史上创立的格式、结构和语言,仍在文学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主要作家11.班扬(1628—1688)

1628年11月30日,约翰·班扬出生于英国贝德福德郡附近,他的父亲是一名补锅匠。因为出身贫苦,班扬并没有得到什么正规教育,但这并不妨碍班扬非凡想象力的形成。

十六岁时,班扬参加了克伦威尔旗下为了议会而战的军队,与保皇派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内战。通过这场战争的洗礼,班扬对战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班扬将这场具有宗教和政治双重性质的战争,在他的《天路历程》中的几个有关战争的场景中艺术地反映出来。

1653年班扬加入了不奉国教的新教会。五年后,班扬成为牧师,开始传教生涯。查理二世复辟后,王室重新成为英国的统治者,随之而来的是对英国国教的绝对效忠。议会也从支持清教徒转变为支持国教。这样,国王和议会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承认英格兰教会为英国唯一的合法教会。议会规定,只有接受英国政府的管理,并在英格兰教会登记的注册牧师才可以领取布道许可证,进行合法布道。

在这种情况下,新教会的处境日趋艰难。但班扬仍坚持四处传教,一次,当他在一家农场进行布道的时候,警察以无执照布道的罪名将他逮捕。在审判时,班扬拒绝发誓永不传教,为此,他付出了十二年牢狱之灾的代价。

1672年,为了复兴罗马天主教,新国王决定释放所有持异见者,企图让这些持异见的不同团体之间产生更多的纠纷,逐步削弱彼此的势力。在这种背景下,班扬也获得了释放。三年后,班扬再次因相同的原因被捕。在此期间,班扬写下了代表作《天路历程》,该书于班扬获释后的1676年发表。

1688年,班扬因冒雨前去劝说一位父亲与被赶走的儿子和好,而得了重感冒,不幸因此病逝。

班扬的作品特点

以《圣经》为范本,以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文笔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这使得作品虽然通篇充满寓言,但并不抽象,充满生活气息。提出人们应该遵从《圣经》中提到的条律生活,并否定了教会对圣经的解读。宣扬了“人只有通过自己的精神奋斗才能获得最终的救赎”的观点。在传达这一观点时,因为生动的叙述和鲜明真实的情节,而没有让人感到艰涩高深,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班扬的代表作《天路历程》

该书以寓言方式,讲述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从充满堕落与邪恶的世界到天国城的历程。

书的第一部分讲述了一名基督徒在传道者的指点下,逃出了即将遭遇焚毁的城市,前往天国,为自己和他人寻求救赎。在去往天国的路上,基督徒遇到各种凶险、诱惑,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抵制诱惑。最终,基督徒成功地到达了天国,天堂之门为其打开。

作品的第二部分,讲述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和孩子们在一个叫作“无畏”的人的指引下,前往天堂朝圣的过程。他们一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与基督徒遇到的如出一辙,唯一的不同在于,在第一部中,基督徒是独自一人完成了旅途,而在第二部中,前往天国道路上的这个团体逐渐壮大。

故事教导人们遵循基督教教义的同时,还紧扣时代的脉搏,告诉人们通过不断挑战自身弱点,抵御外在的邪恶来获得救赎。

该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有趣的记述,不失教义地传达了“生命与旅程”这一隐喻的主旨。本书也因此被认为是英文作品中最成功的宗教寓言。

12.笛福(1660—1731)

1660年,丹尼尔·笛福生于伦敦一个卖肉商人的家庭,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在一家不信奉国教的学院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幼时,笛福便经历过瘟疫和火灾,以及母亲去世等各种灾难的打击。毕业后,笛福在教堂任职,二十岁后开始了他不成功的从商生涯。

1688年,笛福开始撰写政治小册子,因其揭发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屡遭政府的镇压,甚至被捕入狱。这些文章给他的生意和人身都带来了灾难,笛福只好转向小说创作,并因《真正的英国人》的出版而有幸与英王威廉三世成为朋友。威廉三世去世后,笛福创作了《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被当局关押了六个月,后在辉格党首领哈利的干涉下,才获得了释放。

后来,在哈利的帮助下,笛福创办了集政治与文学于一体的期刊《法国时事评论》(该刊于1713年停办),并亲自撰写期刊上的所有文章。

1719年,笛福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该书出版后大获成功。后来笛福又创作了:《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罗克萨娜》《鲁滨孙漂流记》第二、第三部,以及描写1664到1665年大瘟疫的《大疫年日记》。但这些小说并没有将他带入当时有名的文人圈内。他所获得的名声和财富在他经商失败所欠下的债款面前仍十分无力。因此,笛福的晚年都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笛福被称为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

笛福的作品特点

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与大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自立、勤奋、耐心、坚韧、节俭。因为作品生动地再现生活中的细节,因此,虽然故事具有传奇性,但仍十分可信。同时,作品根据情节的需要,不时改变语言风格,以符合大众的口味。作品对中产阶级的勤劳和坚强进行了赞扬,同时也对清苦人民表达了深深的同情。

笛福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是一个一心开拓、不安于稳定的人,因此,他离家出走,出海闯荡。在一次海难中,他来到了一座荒岛上。在那里,他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不仅活了下来,还打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在岛上,鲁滨孙从一群来到岛上的野人手中救了一个叫“星期五”的土著人,两个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此后,鲁滨孙继续了他冒险的生活,并最终得到了可观的财富,成功回国。

小说描写了天真无邪的少年鲁滨孙在受到了无数坎坷的磨炼后,成长为精明而饱经沧桑的成年人的经历。其中,鲁滨孙与恶劣的大自然和残酷的生存环境间的斗争,是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

小说中,鲁滨孙代表了一个典型的英国18世纪中产阶级人士。在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他勤劳、忍耐,具有惊人的毅力,并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这些中产阶级的良好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鲁滨孙是帝国缔造者的原型,是殖民者的先驱。他在岛上生活时,所体现出的人类的力量和清教徒的毅力,是他活下去的条件。从这方面来看,鲁滨孙也代表了每一个努力改造、利用大自然的普通人。

小说歌颂了18世纪西方物质文明的胜利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性力量。

13.斯威夫特(1667—1745)

1667年11月30日,乔纳森·斯威夫特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英国家庭,家庭社交范围很广,但没有什么财富。在他出生前七个月,他的父亲便去世了。在叔叔的资助下,斯威夫特一直念到大学毕业,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

大学毕业后,斯威夫特为一名远亲——退休的外交官威廉·邓波儿爵士做了十年的私人秘书。在此期间,斯威夫特博览群书,并将他原本笼统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斯威夫特也发掘了自己写讽刺散文的天赋。从邓波儿爵士与许多著名政治家交往的过程中,斯威夫特认识到了政治世界里的各种阴暗面。结束了秘书工作后,斯威夫特回到家乡当了一名牧师。

1704年,斯威夫特针对宗教和学术界的腐败出版了两篇犀利的讽刺小品文:《一个澡盆的故事》《书的战争》。这两篇作品奠定了他在讽刺作品中的地位。后来,斯威夫特卷入了伦敦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间的党派斗争,最终受到托利党首领的器重,担任了该党《考察报》的主编。

政府为奖赏斯威夫特的功绩,指派他成为都柏林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主教,由此他又成为一名受欢迎的牧师,同时,他积极支持并投入到争取爱尔兰独立自由的斗争中,成为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领袖。

晚年的斯威夫特将自己大部分的积蓄用于各种慈善事业,并为弱智者盖了一所圣帕特里克医院。同时,斯威夫特遭受到病痛的折磨,以致头昏耳聋,而他可交往的朋友甚少,加之亲人去世,这使他的晚年生活十分孤独。因此,他更加痴迷于写作,借此打发孤寂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