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2528500000009

第9章 道教宫观文化的内核——神仙信仰(4)

察看两位皇帝封泰山梁父的举动,我们发现,泰山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带有自然山岳崇拜的神性,经过燕齐方士的吹捧,神仙之说的加工,在皇帝的封禅行为中产生一种聚焦,而过渡到正统化和政治化的山岳崇拜阶段。泰山的神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成为五岳之首。同时,我们也发现,泰山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泰山神的观念。泰山的神性主要体现在山高可通神灵、山高可迎奉神灵上。《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云:“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可见,封禅是上祭天、下祀地的一种祭祀形式。那封禅祭祀天地的意义何在呢?《白虎通义·封禅》中说:“升封泰山者何?教(报)告之义也。”因此,因泰山之高,以高告高,实质上的意义是泰山高可与天相通,故封。《汉武帝内传》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上述观点的佐证:武帝登封岱顶,西王母与上元夫人自天而降,传给他驱邪护身的《五岳真形图》(参见《道藏》第5册第48页。)。可见,这个时期泰山的神具有“泛神”的性质,这正表现出在神仙之说影响下的神仙信仰特点。但是,同样我们也在封禅的行为中发现帝王封禅的真正动机,一在于求天告地,另一个更实际的动机则是在于求神遇仙求长生。这已在本章第一节有详细论述,此略。因此,封禅在某种程度上是神仙之说的产物,这为以后帝王对泰山神的高规格待遇埋下了伏笔。果然,随着道教的产生和发展,当唐朝、宋朝的皇帝封泰山时,泰山神的神格逐渐明显,泰山神得到朝廷的不断加封。元明清时虽然没有皇帝再行封禅大典,但依然常常拜祭泰山神,形成了东岳大帝的崇拜。

二、东岳大帝崇拜与岱庙

泰山为五岳之首,因其地处东靠海,而被称为东岳。东岳泰山之神,号称“东岳大帝”。为祭祀东岳大帝,历代皇帝都在泰山大兴东岳大帝庙。东岳大帝庙,即岱庙。岱庙又称岱宗庙、泰庙,是道教宫观建筑中规格最高的庙宇,素有“神府仙闾第一家”的美称。唐代,岱岳观是泰山神崇拜活动的中心,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宋代在唐代岱岳观的基础上还有扩建。现在泰山最大的古建筑群岱庙,也是宋宣和四年(1122)在原岱庙的基础上重修扩建,“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岱史》,《道藏》第35册第732页。)。泰山的东岳大帝庙原有上、中、下三处,上庙、中庙已毁,现仅存下庙即岱庙。岱庙是位于泰山南麓,总面积9.6万平方米,是泰山神东岳大帝之“灵宅”,历代帝王的封禅和对东岳大帝的祭祀均在此举行。

对东岳大帝的崇拜,应出现在封禅之前。《尚书·舜典》就记载:“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谓柴,即燔柴,为祭祀之意。但秦汉时代这种单纯的泰山神的祭祀被隐藏在封禅的光芒下。直到道教逐渐将远古流传的各路神仙一一纳入自己的神仙谱系中,统治者纷纷接受道教时,泰山神才又浮出水面,封禅和祭祀泰山神才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清晰的神格,从而为道教中的一位举足轻重的神仙。

早在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所列炼丹名山中,泰山就已榜上有名了,泰山神也在道教神学的加工下逐渐清晰。葛洪在《抱朴子》中云:“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唐代杜光庭编写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五岳均在其中,泰山从此又晋升为道教名山。《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云:“乾坤之内五岳者谓之神”(《道藏》第6册第735页。),“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明朝的《岱史》列举了历史上对泰山神的描述:“《五岳记》曰:‘东岳泰山岳神天齐王,领仙官仙女九万人。’……《福地记》曰:‘泰山洞天周围三千里,鬼神之府。’《列仙传》曰:‘岱宗石室中上下悬绝,其中金床玉几。’《尸子》曰:‘泰山之中有神阿阁。’《博物志》曰:‘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也,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道经》曰:‘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属,岱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道藏》第35册第682页。)

一方面,泰山神在道教神学体系里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封建政府也逐渐接受道教为正统,尤其是唐朝,道教被尊奉为国教。唐代有两位皇帝——高宗和玄宗均在泰山封禅,尤其是公元725年的玄宗泰山封禅,封禅仪典和内容均改革一新,充分体现了封禅和祭祀泰山神的统一。玄宗在岱顶筑坛,祀昊天上帝,即东岳大帝,高祖配祭祀,皇帝正式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白云观志·东岳庙志》,《藏外道书》第20册第599页。)。其后,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禅,晋加泰山神“天齐仁圣帝”(《白云观志·东岳庙志》,《藏外道书》第20册第599页。),泰山神正式被称“圣帝”。自此以后的诸朝皇帝便再也没有封禅,但是对泰山神的崇拜却没有中断过。公元1291年,泰山神又被元世祖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同上。)。清康熙三年(1684),康熙帝登祭泰山东岳大帝,行三拜九叩之大礼。乾隆帝首谒泰山神时,也在岱庙举行隆重的三献典礼。但清代以后,随着道教的衰落,以皇室祭祀为主的东岳大帝信仰也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信仰。

三、碧霞元君崇拜

如果说泰山的东岳大帝崇拜是历代帝王一次次巡狩、封禅、告祭和在道教的催化下而成就的神仙信仰,那么碧霞元君就是依靠民间的信仰而超凡入圣的,在她身上更多地体现着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平民意识。

泰山碧霞元君祠专祀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是泰山上一位声名远扬的道教神仙,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圣母、泰山奶奶,被道教尊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黄帝之玉女说。《岱史》、《王之纲玉女传》中云:“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现焉。按《玉女考》、李谔《瑶池记》云:黄帝尝建岱岳观,遣七女云冠羽衣焚修以游洗昆真人玉女,盖七女中之一,其修而得道者。”(《道藏》第35册第735页。)《古今图书集成》和王思任的《泰山记》中也有相似的记述。

(2)民间女子修道而成说。《岱史》之“玉女卷”云:“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事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性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辙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三年丹就,元精发而光显,遂依于泰山焉。”(《岱史》,《道藏》第35册第735页。)

(3)东岳大帝之女说。《岱史》、《高海玉女考略》中云:“泰山玉女神显灵于天下,其来尚矣。世传为东岳女。”(同上,第733页。)虽然文章本身对此持否定态度,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说法在民间的流行。另外,《帝京景物略》中也有类似说法:“按《稗记》,元君者,汉时人圣帝前有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圮像仆。童泐尽,女沦于池。宋真宗东封,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安奉之,号为圣帝玉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7页。)而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碧霞元君则“受玉帝之命,位证天仙,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道藏》第34册第744页。)。以上诸多说法,无法考其真伪。但是,当宋真宗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敕建“昭真祠”,遣使祭祀,号之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时,碧霞元君的信仰迅速蔓延全国。明朝时,“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清代,碧霞元君信仰甚至超过了东岳大帝的信仰。清韩锡胙《元君记》中云:“统古今天上神祇,首东岳。东岳之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自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奉牲牢币喃喃泥首下。”可见其信仰之盛。

考察碧霞元君道教女神信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具有浓厚的民间信仰特点。碧霞元君与东岳大帝的信仰不同,碧霞元君信仰主要以民间信仰活动为主,而帝王的信仰和祭祀活动不过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关于碧霞元君的三个来历中,“民女修道而成”的传说就表明了一种平民意识,平民百姓也可升入仙界,这是道教的神仙观,也是道教对现实世界人们生活欲望的最大限度的肯定。所以,碧霞元君信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东岳大帝失势的时候,碧霞元君信仰却始终没有减弱的原因。

第二,体现出女性崇拜的特色。泰山地处东方,“岱宗,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岱史》,《道藏》第35册第681页。),因此,所谓岱者,代也,万物生长交替之意也。作为泰山的女神,成为掌管妇女生育的神而受到崇拜再自然不过。随着信仰的扩大和发展,碧霞元君崇拜又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生育崇拜上。罗香林在《碧霞元君》一文中说:“碧霞元君最初只是被认为能管理妇女问题,所以士大夫中没有去注意。后来奉祀的人渐渐杂了多了,声名渐渐远了,于是她的职能,也就由香客意识的转变,而一天天扩大,到了现在,差不多一切人间的祸福都能管了。”(罗香林《碧霞元君》,载《民俗》第六十九、七十期合刊,1929年。)《东岳碧霞宫碑》铭记:“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亦靡诚弗应。”作为女性神仙,虽然道教正统神学对碧霞元君的定位并没有带上女性特有的性格,但在信仰中,碧霞元君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出了女性特有的善良、仁慈、美丽与祥和,而且和蔼可亲、乐善好施。这从民间对她泰山娘娘或泰山奶奶的称呼上就可以看出。清光绪十二年(1886)《万善同归》铭中说:“竭诚于元君前者,元君即如其意佑之,惟慈故也,其灵应何昭昭也。”碧霞元君如慈母般的形象,千百年来一直受到百姓的尊崇与爱戴。这也是道教女神信仰的主要特点。

当然,在泰山还有很多能代表道教神仙信仰的宫观神仙崇拜。囿于篇幅不一一探讨。值得说明的是,在泰山这样一座道教神仙信仰占据优势的山岳中,至今还保存着两座特殊的宫观——红天门、斗姆宫,里面佛道神像并存,可谓别具风韵。这是历史上佛教、道教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融合的事例,也反映出道教神仙信仰极大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