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2528500000008

第8章 道教宫观文化的内核——神仙信仰(3)

咒。咒是世界各民族都曾出现过的巫术现象。其用法一般是命令某种存在物,或改变其状态,或激发其功能使之为己服务。道教的咒语是颂神、制邪、差神、御鬼之文,是道教使用最为广泛的秘语。《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一云:“元长问曰:法中念咒如何?答曰:咒者,祝之义也。夫祝之意,欲以达乎天地神明,果尔,则世间善恶之祝在在报应耳……咒之意义贵乎心存目想,则号召将吏,如神明在前。”(《道藏》第33册第114页。)咒在很早的时候就大量流行于民间。道教同样继承和发展了咒语,认为咒乃天神所颁,得之者可御使鬼神。《后汉书·襄楷传》引《太平经》说:“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众得之,谓神咒也。”道教认为咒语具有巨大的威力。《太上正一咒鬼经》中说:“咒金金自销,咒木木自折,咒水水自竭,咒火火自灭,咒山山自崩,咒石石自裂,咒神神自缚,咒鬼鬼自杀,咒祷祷自断,咒痈痈自决,咒毒足自散,咒诅诅自灭。”(《道藏》第28册第368页。)咒所以被称为秘法原因有二:其一,道教认为咒威力巨大,不能轻易传授或使用,所以传授和运用都被视为秘法;其二,一些咒语受到佛教的影响,运用了汉语中找不到的字或词,被称为密咒。但是除此之外,大部分咒语的内容都比较清晰,结构也很固定。开始一般多称颂神明及赞其威严,接着就是乞请或命令的内容,结束语常用“急急如律令”。例如斋醮中焚灯符的时候,法师要念如下的咒:“天尊救群迷,超度离八难。庆会人道中,五苦一齐并。永灭三途津,焕轮发周范。希夷守常真,浩劫无期限。急急如律令!”(《灵宝玉鉴》,《道藏》第10册第358页。)“急急如律令”中的“如律令”系沿用了汉代官府文书格式,意思是下级认真执行上级命令不得违反,有必须执行的意味在里面,包含着绝对的权威。这正是道教所追求的咒的功效和特色。斋醮开始时,一般要先念《卫灵咒》或《金光神咒》以求卫护心神、驱邪除魔。用符时要念《发符咒》,召合时要念《召将咒》,上香时要念《上香咒》,步罡踏斗时要念《步罡咒》。咒还可以与符一起使用,称为“符咒”,作为镇贴之用。

步罡踏斗。步罡踏斗是道教禁术的一种,是斋醮中礼拜星斗召请神灵时的仪式。它又被称为“步天罡”、“步纲蹑纪”。因其行步称为禹步,故有时也叫禹步。罡,即天罡,原意是北斗杓最末一颗星,北斗指向最具体的一点,就是罡。步罡,有随斗运转的意思。严格的做法是在行步前推算天罡的位置来定方位。斗,即北斗。踏斗,即指步伐轨迹有如斗状。步罡踏斗的方法据说最早源于大禹:传说大禹治水时,“届南海之滨,见乌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乌禁时,常做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往,术无不验。因禹做之,故曰禹步”(《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制灵》,《道藏》第28册第398页。)。后来道教禹步的发展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末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演百端。汉淮南王刘安已降,乃有王子年撰集之文,沙门惠宗修纂之句,触类长之,便成九十余种。”(同上。)按葛洪记载的禹步为:“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第302-303页。)可见其基本步伐还是直行,还没有和北斗崇拜结合起来。后来道教崇拜日月星辰,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谓之礼拜者可消灾解厄,保命延生。因此,禹步与北斗七星的形状联系起来,并且加上了阴阳八卦的内容:“三步九迹,迹成坎、离卦。”(《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制灵》,《道藏》第28册第398页。)这样,禹步的内容就丰富起来了。三步九迹,象征着三元九星,三极九宫。具体的做法是:道士在法坛上十尺来大小的面积铺设罡单,作为九重之天。高功登云靴,凝身中之精气神三元,足随道曲,沉思九天,按斗宿之象,九宫八卦之图步之,踩于北斗九星(北斗七星合左辅右弼二星,共有九宫星君,称为九皇,即北斗九星。)之上,置身三极九宫之中,如在天界行走,可以神飞九天,送达章奏,禁治鬼神。所以,步罡踏斗的宗教意义,实则是将现世的空间转化为神仙空间。

事实上,无论是坛、咒、符,还是步罡踏斗,对不信道教的人而言,不管仪式如何复杂、宗教解释如何详尽,凡俗之物仍是凡俗之物,并没有任何改变,一切不过是一种想象。但是,对于道士和信众而言,区别真身和假身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他们需要这种方式,用以唤醒他们对那不可临现的神仙和神仙世界的感情。这是在宗教语境下的场景的转换,人神交通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

§§§第四节个案分析:神仙信仰三部曲

——泰山的神仙崇拜在我国著名的“三山五岳”中,泰山为“五岳之尊”,素有“天下第一名山”的美誉。泰山在道教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泰山上宫观林立。从中路上山,一路上有王母殿、药王殿、七真殿、蓬莱阁、悦仙亭、关帝庙、红门宫、万仙楼、元君楼、斗姆宫、碧霞祠、玉皇观等。泰山的道教宫观神仙信仰非常典型:神灵来源广泛,既有远古社会自然崇拜的对象,也有从万物有灵观念演变而来的精灵;既有封建帝王参与的封禅大祀,也有自民间兴起的神仙崇拜;既有威严的山神东岳大帝,也有慈祥的女神碧霞元君。泰山的道教宫观在神仙信仰上体现着民间与正统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格局,集中生动地体现着道教宫观神仙信仰发生、演变的特点。下面对泰山主要的两个宫观“岱庙”和“碧霞元君祠”供奉的神仙做一简要探讨。

一、神仙之说与封禅

泰山的神仙崇拜最早是受到上古时代产生的山川有神观念的影响。而其道教的神仙崇拜则与战国至秦汉以后流行的神仙之说分不开。据《史记》记载:战国时,燕齐海滨一带的方士即造说海外三山有“仙人”及“不死之药”。而泰山正位于战国时候的齐国境内,齐国之地可谓神仙之说和神仙方士的发源地。齐国南靠泰山,北临渤海,自然环境为方士制造神仙之说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山岳高大雄伟,海洋幽深莫测,此二者都难于攀登、难于接近,并且山岳和海洋中常常出现的一些云气蒸腾和风云变幻的自然现象,容易使人感到惊讶和迷惑。因此,齐国民间很早就开始祭祀鬼神,巫风盛行。《战国策·齐策》云:“田骈言,邻人之女设为不嫁。”不嫁女儿的用意何在?我们在《汉书·地理志》中得到答案:齐襄公“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这个解释在《公羊传·哀公元年》中也可得到佐证:“齐俗,妇人首祭。”正是这种自然环境和民间习俗为泰山神仙信仰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史记·封禅书》云:“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效古帝王祭祀泰山、梁父,行封禅典礼。刻石立碑,歌功颂德,表示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其后,崇信方仙道的汉武帝听信方士李少君的说法:“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史记》第4册第1385页。)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封禅大军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天台,至朔方,临北河。先祭华山、嵩山,又东巡,夏四月封泰山(同上,第14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