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2528500000024

第24章 结语:道教宫观文化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1)

民国以后的道教及其宫观,几经历史沉浮,对人们的影响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的举行,从法律上确定了宗教组织团体对寺院及其财产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在经济上承认和保证了宗教对寺院的管理权。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许多道观都对外开放,逐步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市场前景美好的文化经济。道教宫观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最紧密、同时也是交锋最激烈的典型。客观地说,就经济效益而言,道观与旅游的结合带来了许多良好效益:为宫观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建设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和场所。但也同时带来了许多文化上的负面影响:如经济与文化的冲突导致文化的消退;宫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随波逐流,导致宫观文化本质的变味等;还有一些道观固守陈规,对以往的宫观和宫观文化全盘继承,拒绝现代开放交流的文化潮流,从而导致其发展得不到充足的供给而逐渐萎缩甚至消失。这些现象反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该怎样融合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寻找宫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新思路,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必然结合及双刃剑效应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处于信息与网络高速发展的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各种宗教也出现了“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所谓“世俗化”,意味着传统宗教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调整。具体地说:宗教的势力、影响和作用,越来越让位于世俗社会的势力、影响和作用,最终宗教也从属和受制于世俗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宗教自身越来越按照世俗的观念、方式、风格来解释自己的教义,安排自己的组织结构、生存方式,组织各种宗教活动以及规定自己的方向、任务及目标,从而使自身的面貌越来越带有世俗的特征,以便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应有的积极作用。世界各种文化和宗教都在进行着继承传统、面向当代的讨论。

2000年8月31日至9月3日,由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和江西九江道协、庐山仙人洞道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庐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在江西庐山宾馆召开,会议即提出了“生活道教”这个话题。所谓“生活道教”,就是道教的世俗化。即将道教信仰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将道教精神圆融于生活,运用道教的智慧消除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因为道教作为一个重人贵生的宗教历来有重视现实、关心社会生活的优良传统,其文化中蕴涵有丰富的生活智慧:如尊道贵德的教义宗旨、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慈爱和合的处世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天人和谐的生态智能等。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正确树立文化观、价值观、人生观,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通过倡导生活道教可以继承和发扬道教的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推动道教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服务我们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

但道教的世俗化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以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延续着传统文化,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契机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又必须做出调和甚至让步。这种妥协和让步的度非常难以掌握,因为所谓“宗教的世俗化”的命题,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共同体,如何把握世俗性与神圣性、现代气息与传统精神、雅与俗等问题非常重要,一旦不当则会无情地销蚀道教文化的独特性,而对道教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结合方向——道教宫观的文化旅游

当代社会,道教也不可避免地“世俗化”,不断地与现代文化协调着。其中,道教宫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更直接地将道教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课题推到前沿:即道教在新时代,如何通过旅游这样的媒介,被人认知,并进一步传承、发展。

道教宫观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道教在历史上也有悠久的旅游传统。对道教宫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道教宫观和宫观文化的保护、建设、发展提供资金,并使之尽快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从文化的角度讲,也保留了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场所。因此,道教宫观与旅游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经济和文化效益。在具体的开发层面,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识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宗旨,道教宫观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尝试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道教宫观艺术。包括道教的建筑、造像、绘画、音乐、文学等各门艺术。在道教宗教哲学的大文化背景下,其艺术作品均体现出道教特有的哲学思维、价值观和审美特点。道教着力表现精神领域的自由、无待,重视精神上的高风绝尘,追求道德上美与善的和谐,提倡“以意为主”、“以神写形”,从而形成道教艺术独特的气、风、骨、味、神、韵、趣、文、质等审美特点。同时,其艺术作品不仅要明道,还要明德;不仅要反映神性,还要反映德性。因此,道教许多艺术作品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既有神性的庄严肃穆、缥缈氤氲,又有人性的气血脉络、灵动和谐。

(2)道教名人资源。道教的文化沉淀总与名异道士蒂连。高道大都修真名山、颇历年所。如陈抟之于华山、张伯端之于庐山、张三丰之于武当山、白玉蟾之于武夷山、王重阳之于终南山、葛洪之于罗浮山等。他们仙风道骨、行为倜傥、才华横溢,在山中或留仙迹,或传奇闻,或存诗文碑碣,在修道人士和民间产生了强烈的名人效应,吸引了众多道士和信众前来问道朝拜。另外一类应归入名人资源的是历史流传的众多神仙传说。如黄帝、尹喜、三茅真人、广成子等。其人其事虽不完全可靠,但由于时间的沉淀,早已形成了人们心理上的特定文化符号。还有一类名人资源,则是道教发展历史上的形成的若干朝圣活动。如东岳泰山,正一道活动中心龙虎山号称“西江无双地、南国第一家”的张天师嗣居府第,西北道教圣地崆峒山,真武道场武当山,神仙气氛浓厚的崂山等。

(3)神秘文化资源。道教阴阳五行、八卦、符咒、风水等并非完全只是糟粕,其中还包含了许多合理的科学成分。如阴阳五行、八卦,就是道教哲学思想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认识它们,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道教文化。而且它们包含了许多信息科学方面的智能。另外,符咒也不尽是装神弄鬼,古代符咒多用于治病,现代医学证明,符咒实际是一种宗教心理疗法,针对现代人的心理病症,也可能收到奇效。而风水,更是与现代环境科学相关联,许多现代人才意识到的环境生态问题,在道教的典籍中早有阐述,而且更加全面详细,是现代环境学可资借鉴的历史宝藏。

(4)教育科技文化资源。道教是具有强烈实践精神的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门学科。其中有在炼丹过程中萌芽的冶炼、铸造学、化学,在探求生命奥秘的过程中形成的道教医学、药物学,还有在修丹过程中融合阴阳五行产生的天文、气象学等。这些学科不仅有完备的理论,还有可供实验操作的器具和仪器,这是全面了解道教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古代科技史必不可少的内容。

(5)道教节日庙会。今天仍可见到的传统的道教节日庙会主要有三清节、天诞节、三元节、雷斋、清明节、敬八仙节、九皇会、燕九节、文昌会、城隍会、蟠桃会等二十余种,此外还有其他地方上流行的一些道教节日和庙会,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6)生态、自然资源。体现道教文化的生态和自然资源的是道教宫观所在的各大名山和洞天福地。它们是哲理化的自然景观。道教在宗教场所的选址上,强烈地表现出顺乎自然、返璞归真、道法自然、无为尚静的特点。道教徒追求天人合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长生久视,因此,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的大岳山川,就成为了道教名山和建立洞天福地的首选。如道教五岳,或伟岸、或险峻、或丰腴、或宏伟、或森严,无不自然造化、鬼斧神工,令人心旷神怡。其次,出于修炼大道的宗教要求,道教选址时,特别注重修炼圣地的水土、气候、药草、植被等。如各列道教十大洞天的“林屋洞左神幽虚天”(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罗浮洞左明翟真天”等,其景点资源的综合密度超过黄山和九寨沟。总的说来,道教的名山和洞天福地一般都具有这两方面的资源优势,不仅如此,道教一以贯之的生态保护主张,更赋予这些清山秀水以深刻的生态智能内涵。

(7)身心并重的养生文化。养生文化是道教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道教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从《道德经》所强调的“摄生”、“贵生”、“自爱”和“长生久视”,《庄子》所言“保生”、“全生”、“尽年”、“尊生”,《吕氏春秋》所说的“贵生重己”,到《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他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等,始终贯穿着重人贵生的思想传统。其养生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道教对人类自身生命价值的尊重和“重道贵生”的宗教原则。道教养生文化内容丰富,主要由修身的各种气功、养性的各种静功以及药疗和食疗等内容组成。在道教众多的名山宫观和洞天福地中,大都保持了历史上的养生传统。道教养生文化以道为出发点,以返璞归真、道法自然为方法论,和合阴阳,从而获得修身养性、健身延年的功效。道教这种性命双修的养生学,与西方养生学比较,有其独到之处。它不是单纯地讲寿命、讲延年益寿,而是涵盖整个人生修养的完备体系,涉及心性、道德及身体的修持,从而完成人生最高境界,圆满个体的生命。并且,道教的性、命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关联、互为基础、互相促进,是紧密连接的一段段工夫,包括运用气法、导引、心斋、坐忘、内视、存神、睡功、内丹、按摩、针灸、动功、食疗、药疗等方法,以修养自我体内的精气神、内脏和外在的筋骨。这就是内炼与外养。今天中国的预防医学和绿色饮食足以证明道教养身法有一定的当代价值和作用。

道教文化中的人生哲学,学之可以全性、可以安命,也应该算是道教旅游资源中的养生资源。健康是个生物概念,也是一个心理概念和社会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创立之初,在其宪章的第一条第一句便开宗明义地给健康下了如下定义:“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但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恰恰只是为人们提供了解决身体疾病的方案,并且还不是行之有效的。现代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生存竞争中面临更多的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日益恶化带来的日益紧张的精神压力。面对这些生理、心理与社会的病症,现代社会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而道教在这方面却早有对治良方。道教是个典型的入世宗教。大道重人贵生,这是道教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从宇宙之道,下达社会之道,为人之道,从道的角度阐明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目的是要使人达到生之愉悦、死之无谓,得之怡然、失之从容的超然境界。超越人生得失成败,淡泊功利物欲,追求无忧无虑、安时处顺的精神自由境界,这是道教超越的人生观和恬适自在的人生观。因此,道教精神对待成功失败均有超然达观的态度。道教意识到了社会与文化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这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心理产生的巨大影响。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们早已不再是仅仅生活在一种自然的环境之中,现代文明提供给人的文化环境更加剧了物欲对人心理的影响。道教的提示对许多被物欲异化、在物欲追逐中失败的现代人来说,不啻是清醒剂,是警钟。它促使人们对生活生命进行反思。同时,道教鲜明地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这是道教面对失败,积极逆转乾坤,参与造化的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