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2528500000014

第14章 道教宫观文化的载体——宫观艺术(1)

道教宫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具象的宗教艺术门类和艺术作品,记录和反映了道教的神学思维和审美取向。正是通过这些艺术和思想的积淀,才使凡俗与神圣有了更多的诉诸情感上的联系。

本章探讨道教宫观的建筑(环境)艺术、美术、斋醮仪式音乐以及武当山宫观的各种道教宫观艺术精品。

§§§第一节道教宫观的建筑艺术

“建筑为神的完满实现铺平道路,在这种差事中它在客观自然上辛苦加工,使客观自然摆脱有限性的纠缠和偶然机会的歪曲。”(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06页。)建筑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具有深刻的意义,它是特定宗教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直观地体现着特定宗教的哲学、神学、伦理、美学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人与信仰发生联系最多和最广泛的处所。可以这样说,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最早往往通过与宗教建筑的接触来进行。道教宫观的建筑是道教具象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和形式,是以物质形式填入宗教精神内涵后的产物,是道教徒心灵凝神观照的场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同时,道教建筑又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并且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宫观的建筑还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造就了道教特有的宗教建筑形式。

道教的宫观建筑,泛指以道教宫观为主要形式的宗教建筑,包括供奉神仙的殿堂、回廊、庭阁、庭院、墓塔、碑匾以及宫观建筑布局等,是道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建筑形式上,许多宫观沿袭了中国传统的群体建筑特点,结构方正、对称严谨。充分体现了严肃而井井有条的传统理性精神和道教追求平稳、自持、安静的审美心理。同时谨严中又不失变化和灵动,其建筑一步步地向纵深方向展开,突出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壮观。早期的道教宫观建筑的特色惜缺乏史料,不能详述。

在道教的鼎盛时期唐代,道教建筑的规模与工艺技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主体建筑——宫观,风格庄严古朴: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粗壮,屋顶多用灰瓦覆盖。现存唐代道教建筑有山西省芮城县广仁王庙,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建筑。

宋代是中国道教建筑历史上另一个鼎盛期。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时建玉清昭应宫夜以继日七年才完成,建有殿宇2610间,每日用工达三四万人。宋徽宗自称“道君皇帝”,在天下广建道观。宋代道教的建筑风格开始趋向柔和华丽,屋顶坡度增大,并使用琉璃瓦剪边。斗拱使用真昂,开始采取减柱法,门窗多用菱花格扇。现存宋代道教建筑有:山西省太原晋祠圣母殿、山西阳泉关帝庙大殿、山西晋城二仙观的二仙殿、苏州玄妙观的三清大殿等。

辽金时代的道教建筑与唐朝风格相似,所不同者是这一时期的建筑继续沿用了宋代的减柱法,且斗拱和架梁也较以往复杂。金大定年间,全真派创立,提倡道士出家住观的丛林制度。这一时期的道教宫观建筑在功能和布局上都较以往更复杂。不仅有奉祀神仙的殿堂,道士集体起居的地方(如寮房、斋房、客房)和修炼用房也成为道教宫观建筑必不可少的部分,另外,还出现了附属的墓地塔院、园林和农田山林,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多样化,形成了完整的建筑体系。在建筑结构上,减柱法已经成为当时建筑的一大特点。在建筑的装饰上也颇有特色,壁画装饰十分精美。这个时期形成了全真教的三大祖庭:陕西省户县的重阳万寿宫、山西省芮城县的永乐宫以及北京的长春宫,即今天的北京白云观。它们均为元代所筑。现万寿宫和长春宫的元时建筑已不存,但永乐宫内还保存着元代的壁画,是驰名中外的艺术瑰宝。

明清以后,道教逐渐民间化,道教信仰中的地方神崇拜色彩逐渐浓厚,这使道教建筑也表现出民间、地方的多样性。如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诏封天下城隍,于是各地都大建城隍庙,自然风格各异。总的来说,明清道教建筑的共同特点是斗拱比例缩小,更加注重殿宇的装饰风格,但同时地方化色彩浓厚。现存留的明清道教建筑较多。

道教历来重视其宫观建筑的精神价值,道教的神仙信仰是一切宫观建筑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道教宫观是其精神理念、世界观和神学价值集中体现的外在具象化表现形式。其建筑在总体上体现了道教顺应自然、还于自然、美化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和宗教文化思维:

第一,顺应自然。道教宫观特别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道教在宗教场所的选择上,鲜明地表现出顺乎自然、返璞归真的特点。道士信仰道,追求天人合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因此,清幽灵秀、风景美丽的大岳山川就成为了道教建立宫观的首选宝地。从张道陵建二十四治起,名山就多为道教占据。二十四治中的阳平治在天迥山(或阳平关),鹤鸣治在鹤鸣山,庚除治在庚除山,北平治在北平山,云台治在云台山,北邙治在北邙山,等等,它们分别位于成都、大邑、绵竹、彭山、苍溪、洛阳等地的风景秀丽的地方。至于八个游治,如峨眉山、青城山等,其秀美壮丽在今天也是远近闻名的。随着道教在名山大川中建造宫观的数量的增多,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和杜光庭分别编写了《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和《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天下的许多名山大川一并纳入道教地盘。道教的洞天福地成为了别有一番天地的道教宫观的代名词,意味着人间仙境,天地间最为灵秀的地方,是神仙都会,是最适宜修炼成真的场所。但道教的洞天福地并没有囊括所有的道教名山。如三清山、齐云山、崂山等等即不在此列。但不管怎样,此举对进一步促进道教的宫观建设有很大影响。

我们以道教名山罗浮山为例来看看道教宫观建筑的选址艺术。罗浮山位于广东,有“岭南第一山”之称,是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大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二泉福地”。著名的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曾在此创建东、西、南、北四庵作为修炼讲学之处。《罗浮志》云:“凡山水之胜者,多为琳宫梵宇所据,罗浮为岭南名胜哉。山中寺观楼阁之建非止一所也。金碧丹垩之饰荧煌昭灿于崇岗秀岭之上。”(《藏外道书》第19册第7页。)罗浮山的道教建筑很多,仅观就有冲虚观、酥醪观、长寿观、明福观、白鹤观等,此外还有阁、楼、祠、轩、庵、亭、院、庐、台、坛等各式道教建筑三十余处。

除了整个道教建筑群所依附的美丽大环境外,道教建筑的具体选址也很有讲究,其所选择的小环境更是盛境中的点睛之笔,道教中称之为山环水抱、藏风纳气的风水宝地。如罗浮山冲虚观,“山形水脉萦绕环抱,前楫后从各当尊卑,起伏之势如天造地成”(《藏外道书》第19册第31-32页。)。“其显者,烟云之变态,气象之明灭;其微者,禽鸟之飞翔,花木之弄色;殆于世间特异,真神仙境界也。”(同上,第32页。)这真是个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其实,剥开其神秘面纱,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自然草木丰茂,环境优美。而且宫观靠山而落,前面地势开阔,后面地势高耸,则视野开阔,山风徐徐,云淡风清,植物欣欣向荣,动物各安天命,确实是个生态环境良好的优美处所。

第二,还于自然。道教在名山大川中建造的宫观,均因山就势而筑。有时,为追求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美感,甚至在危崖上施工。如湖北武当山南岩宫就是一处典型的道教危岩建筑的杰作。宫殿依壁而成,上插苍穹,下临绝壁。宫内楼阁顺崖摆开,半依悬崖。其建筑堪与恒山悬空寺媲美。还有四川的道教圣地窦圌山,在其云岩寺后,有三座笔直耸立的石峰,高约百米,其中两山峰相距三四十米,在三峰有限的顶端,各建一寺。三峰之中,只有一峰有险路可上,其余两峰用铁索相连,成为人们日常交通的要道,形势极为险峻,是我国危岩建筑的又一类型。

在道教宫观建筑上,严格地突出宗教功能的中轴线要求和顺其自然似乎是一个悖论。其实,这并不矛盾。道教的宫观建筑要求都和神仙信仰相关。所以,大多数的道观,特别是建设在名山大川的道观,其建造原则有二。一则尽力确保主殿的显赫地位。如果在地势开阔的地带,如城市,则将主殿建立在中轴线上;否则,就利用地形,将主殿建立在显赫的位置,这是道教危岩建筑体现的宗教上的出发点。其二,主殿确定后,余者随地形,灵活布局。

道教宫观建筑从材料上分有石砌、木构和铜铸三类。大量的宫观建筑为木构建筑,充分体现了道教在最大限度上还于自然的思想。我国现存的铜殿共有四处,分别位于湖北武当山、昆明凤鸣山、山西五台山和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

道教宫观还于自然的特色还表现在多借洞穴构筑道观,形成洞中楼或洞口楼的特殊景观。道教名山许多以洞为名的景点,其实都是道观,如青城山的天师洞、朝阳洞,峨眉山的九老洞,崂山的明霞洞、白云洞,以及齐云山利用其丹霞地貌特有的天然岩穴,遍建宫观于洞穴之中,形成的洞穴宫观群建筑,等等。究其原因,道教一向认为洞穴或为仙人居所,或可通达天庭,正所谓洞者“通”也。其次,《易·系辞下传》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为宫室。”可见穴居无疑是中国最古老的建筑渊源之一。从道教的发展来看,在原始道教时期就存在以洞穴为修炼场所的岩穴之士,这显然是保持了古代先民的建筑遗风,并在后世道教中得到了延续。

第三,美化自然。老庄的“自然妙道”论,无疑是道教建筑的重要法则。《庄子》书中《天下》、《知北游》等篇也明确指出,美存在于天地自然中,要使自己“备于天地之美”,就要“观于天地”、“原天地之美”、“判天地之美”。返璞归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优美氛围不仅是宫观建筑的外部环境要求,也是宫观建筑的内部建设要求,尤其当不能将宫观建设在风景优美的名山胜地之中时,宫观内部的自然环境建设就更为重要了。

道教是最重视实践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宗教,周围自然环境不能恰到好处地提供宫观的神仙仙境,就自己建设;没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就自己来创造。宫观园林化正是这一思想的产物。道教宫观内部,多植苍松翠柏、花草果木,一些大型宫观还专门在宫观内利用建筑群附近名胜古迹和奇异的地形地貌,或引山泉以为溪,或借怪洞以为府,或凿巨石以为像,或傍悬崖古木以为亭,充分利用自然,尽力营造宫观宛如天成的人间仙境。正如骆宾王《游灵公观》中写道:“灵峰标胜境,神府枕通川。玉殿斜连汉,金堂迥驾烟。断风疏晚竹,流水切危弦。别有青门外,空怀玄圃仙。”

《藏外道书》宫观地志类常可见描述宫观内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记述。如位于苏州城的玄妙观,向来以宫观景色见长。刘禹锡曾盛赞观中“桃千树”的美景。宫观内外号称有“十八景”,为著名的江南道观旅游胜地。《武林玄妙观志》中记载:“观之山水一丘一壑耳,非有伟丽之观如大山乔岳也,然而有泉必甘,有石必秀,凡其峭者、散而植者、讶然深黑者、若起若伏云奔棋置者,皆可以祛烦涤宿怡志扩襟。”(《藏外道书》第20册第305页。)可见,虽非全自天然,却有宛然天成之魅力,让人心旷神怡。另外又如位于山西太原西南悬翁山下的晋祠,是集山、泉、洞、古木以及祠、庙于一体的著名道教园林。祠园创造了一处以青山为屏障、秀水环绕、古木名树及殿堂楼台相掩映的山水风景园林。其中的圣母殿为园内主要建筑,它前临鱼沼,后拥危峰,使圣母殿更为雄伟壮观。圣母殿两侧有两道泉水,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从圣母殿前流过,进入方池鱼沼中。在鱼沼上,人工建设十字型桥,构成“鱼沼飞梁”的画面,人工与自然相得益彰。其余的殿堂,除了圣母殿和关帝庙等有自己的轴线外,均因势就形,按地形的自然形态自由布置,凸现出道教顺其自然的宫观建筑情趣。

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道教建筑思想所蕴涵的艺术哲学,对现代社会亦有很大的启迪。以自然为美,崇尚自然,融于自然也是今天许多人的审美趋向。美国的建筑大师莱特,就是从老庄哲学中获得灵感与启示,而创立出风靡世界的“有机建筑论”,建设了许多得以亲近自然的建筑作品。

依山傍水的宫观环境,典雅优美的园林建筑,种花植树的良好习惯,使道教宫观在公共娱乐场所设施不是很发达的古代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园”,这样公园的产生与延续,不可估量地影响了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这一点笔者将在后面阐述,此不赘。

第四,道教宫观建筑的宗教神学思维。一是道教宫观是体现道教哲学思想与宇宙观的地方。道教宫观是人神沟通的场所,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云:“天与地法,上下相应:天有其子,地亦有其子;天有午,地亦有午;天有坎,地亦有坎;天有离,地亦有离,其相应若此亦。”道教的这种天地与人事相互对应的思想,一直是道教宗教活动场所建筑和布局的特色。如许多大型宫观的山门多有三个门洞,象征三界,进入三门即为跳出三界。四川成都青羊宫的八卦亭、山西太原纯阳宫的八卦楼等就按照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天南地北,以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布局,从而使供奉道教尊神的主要殿堂都在中轴线上。按照阴阳五行思想,宫观东方作青龙,为木,属阳,正合道士修炼达到“纯阳”、返还于道的目的。

二是在建筑中,道教还很注意数字的运用。“九”在道教中是阳数之极,代表纯阳之气,因此,宫观的台阶一般设计为九级,房间数一般为九或九的倍数,坛的高度一般也为九层等。“三”代表万物,其意义从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化生而出,因此也是宫观建筑里面的常用数字。这种数字上的讲究,一方面是由道教信仰自身的规定性决定的;另一方面,运用数的等差关系造型,利用等差造成的有规律的节奏,形成了和谐的艺术形式美,对中国传统建筑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