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2528500000013

第13章 道教宫观文化的主体——道士(4)

宫观中道士的饮食,深受服食之风的影响。一般选用人们饮食中的常见之物,配合阴阳五行说因时因人因证因地而用。对此,孙思邈总结说:“是以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此之谓也。”也就是说,因病者的状况不同,采取个别对待的方式,辨证处方;又因病者的生活环境有别,地域风土习惯的划分,采取就地取材、因人施治的方式,应用五味相调相胜,五味入五脏等原则;同时,也要根据病者的生活习惯,经济负担的力量,社会物质的有无,阴阳虚实的需要,天时地理的宜忌,才能替人开出食疗处方。这种理论,在道教谓之“天、地、人合一”(三才合一)。这是道教食疗法最精湛的理论,也被现代营养学吸收运用。道教饮食讲求营养搭配,追求养生延年。一些看似平常的材料,总能被道士制作成美味而又富疗效的佳肴。如山药,南北州郡俱产。道士一般于秋季挖采后曝干,捣捻成粉状,用来做羹或和米一起熬粥,不仅风味独特,还“能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益气力健脾胃,滋润皮肤长肌肉,坚强筋骨,除寒热烦燥邪气,却头面游风,眩晕羸瘦堪补,肿硬气块能消,开心孔聪明,夜遗精滑精,盗汗自汗,理脾止泻,久服不饥不寒,延年耐老,寿算无穷”(汪希夷传《养生须知》,转引自《中华道教大辞典》第921页。)。宫观道士的饮食还受到道教教义的影响。全真派宫观饮食的基本要求是“素食”。这与“积善成仙”的神学要求是分不开的。因为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均含气以生,飞禽蠕动之类,皆不得杀。因此,所有的戒律都强调不杀生,而戒荤则是戒杀的延伸。另外,根据道教内丹修炼的要求,韭菜、葱蒜也列入了荤腥的行列,属于不食之物。虽然宫观道士饮食多以素食为主,但是菜式并不单调,往往结合地方菜肴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素食菜系。因此,全国各地的宫观的菜肴也可分为川、粤、鲁等派。

除此之外,道教宫观的酒、茶制作也很发达。许多大型道教胜地都有供酒神杜康和茶神陆羽的庙。道教的酒多为米酒或药酒,常以枸杞、人参、红枣等中草药入酒,清冽甘醇,富于疗效。而且其制酒的方法尤其讲究,有时需要若干程序、材料和时日。清汪希贤所传的“百花如意酒方”,为仙家养生之妙品。此酒需用千层半含苞之绿萼梅花,朱砂红梅花,白碧桃花,玫瑰花,野蔷薇花,腊梅花,丹桂花等各种鲜花共二十六味,通过阴干、浸泡、捣泥等工序,浸泡在酒中二十一日。再与自制米酒混合,埋地,再加米酒混合,再埋地,后用文武火煮,然后又埋地数日方可饮用。不计备料的时间,前后亦需至少七十三天,更不要计算找寻几千朵含苞欲放的红、绿花蕊的梅花等备料所需要的时间了。据说此酒饮后“遍体异香,永寿遐龄,常服身轻体健,返老还童,神仙不老”(《中华道教大辞典》第923页。)。

道教的茶在选料和制作上与传统方法也有很多不同,常用鲜花、树叶等为原料,风味独特,疗效明显。《成仙秘方五十种》中介绍了一种桑茶:“仙茶之制法,方以四月桑茂盛时,采桑叶。又于十月降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时,其树上留存自一分,名曰神仙叶,即采取之。与前叶同阴干切细,用以代茶,或泡之,或煎之,均可。昔有一老人以桑叶代茶,年百二十岁,尚能日行百里,行及奔马,后又炼服丹药,年至二百,不知所终。其家属后以桑叶代茶,亦多寿云。”(同上。)应当说,道教宫观的茶与酒以及日常饮食一起构成了道教宫观的饮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宫观饮食文化里面,不食也是一种文化,这在道教称为“辟谷”。辟谷也是道教的养生方法之一,亦称休粮、绝谷。辟谷最主要的目的是清理肠胃,断绝污秽之物。《抱朴子内篇·论仙》曰:“仙法欲止绝臭腥,休粮清肠。”(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第18页。)汉留侯张良即用此法养生,《史记·留侯世家》载他“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史记》第6册第2044页。)。《云笈七籤》卷三十六载有“食气绝谷法”:“向六旬,六戊从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饱。或念天苍,或思黄帝,或春引岁星之气,以肝受之。初为之颇有小瘦,行四旬已上,颜色转悦,体力渐壮,白发更黑,落齿更生,负重履险,胜于食谷时。”(《道藏》第22册第253页。)另外,辟谷并非什么都不吃,而是要通过服食药物配合清肠的疗效。《道藏》中收集有许多辟谷之方,如《云笈七籤·方药》类有《太上巨胜(芝麻)腴煮五石英法》、《黄帝四扇散方》、《神室河车方》、《彭君麋角鹿粉方》、《杏金丹方》等,皆是辅助辟谷的良方。

总的来说,道教的饮食文化,无论是饭、菜、酒、茶,无论是吃或不吃,都是深深地根植于道教长生成仙的观念里面的,加上道教本身固有的养生理念,从而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第四节个案分析:宫观道士模本——白云观道士

白云观位于北京,历史上与陕西省户县的重阳万寿宫、山西省芮城县的永乐宫同为全真三大祖庭。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二者的宗教活力逐渐丧失,而白云观至今仍保持着宗教活力,成为当代全真第一观。

据史料记载,白云观缘起于唐代天长观。李唐历代皇帝均笃信道教,尊崇老子。开元十年,唐玄宗“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册府元龟》,第1册第589页,中华书局,1960年。),于是在幽州(今北京)建“天长观”一所。天长观供奉老君“玄元皇帝”,是为今“白云观”之前身,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唐王朝灭亡后,天长观一度被人遗忘,五代和宋朝正史中均罕见其踪迹。12世纪初,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国。金正隆五年(1160),因北方契丹南下,天长观毁于战火。金大定七年(1160),世宗皇帝命户部尚书张仲愈负责重建,历时七年,到大定十四年(1174)才完工。建成之日,“天子(世宗)与皇太子率百执事,钦谒修处。遂命道场三日夜以庆成”(《白云观志》,《藏外道书》第20册第551页。),并赐名曰“十方天长观”,命当时著名道士阎德源为本观住持。大定廿八年(1188),世宗诏著名道士丘长春和王玉阳至京,即住此观。泰和二年(1202)正月望日,天长观罹于火灾,焚烧殆尽。翌年重建,建成后,改曰“太极宫”。宣宗贞祐二年(1215),国势不振,迁都于汴,太极宫遂逐渐荒芜。

元太祖十八年(1224),丘处机西游东归,回到燕京,“诸官遣使者恳请师住天长观(即太极宫)”(《长春真人西游记》,《道藏》第34册第495-496页。)。丘处机当即答允,在太极宫住了下来。“长春既居燕,士庶之托迹,四方道侣之来归依者,不啻千数,宫中为之阗咽”(《甘水仙源路录》,《道藏》第19册第809页。),“厥后道侣云集,玄教日兴。乃建八会,曰平等,曰长春,曰灵宝,曰长生,曰明真,曰平安,曰消灾,曰万莲。会各有百人,以良日设斋供奉上真”(《全真道第五代宗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内传》,《道教金石略》第636页。),“由是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云山集》,《道藏》第25册第414页。)。该观从此成为全真道首脑机关所在地、北方道教的中心和最显赫的宫观。1227年,丘处机羽化于此。同年,谕旨改太极宫为“长春宫”。翌年,尹志平于宫东营建一道院,谓之“白云观”,藏丘祖仙蜕于观中。后元朝灭亡,长春宫亦自废颓。

明朝政府对全真道依然重视,白云观又出现了新的生机。明太祖廿七年(1394),燕王朱棣命再建长春宫,建成前后两殿。1395年,燕王来此观礼。1396年,明仁宗朱高炽亦来此观礼。此后屡建金箓大醮。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太监刘顺于此创建玉皇殿。正统五年(1438),住持倪正道与内官协力创办玉皇殿,后处顺堂又被复建,以奉丘真人塑像,同年还修建了方丈道舍、厨库钵堂。正统八年(1443),建衍庆殿于玉皇殿之前,供奉玄天上帝;后又建四师殿、山门灵星门。景泰七年(1456),道士邵以正又新建三殿。至此,白云观“规模廓大,金碧交映,视旧有加矣”(《白云观志》,《藏外道书》第20册第555页。)。

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住持王常月率领道众重修白云观,建起灵官殿、玉皇殿、七真殿、长春殿、三清殿、四御殿、山门牌楼、石桥、钟鼓楼、东西祠堂、道众宿舍等,颇具规模,极为壮观。今天的白云观基本上是这一时期所建的。王常月在白云观传戒十次,度弟子千余人,大振玄风。白云观由此名声大噪,前来求戒和参访的道友络绎不绝。乾隆二十一年(1756),白云观被重新加以整修。此后乾隆数度来观观礼,并留下墨宝:“驻景长生”、“琅简真庭”、“葆素含光”、“得一以清”、“大智宝光”。同时为丘祖题词曰:“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光绪年间白云观被加以修缮装饰。民国期间,政局混乱,政府自顾不暇,白云观遂败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又焕发生机。

白云观是全真派最大和最重要的宫观之一,宫观内道士过着最严格、最正规也最丰富的宫观生活:

首先,要为道士,须先受戒。全真道规定只有全真的十方丛林才能授戒,作为北方乃至全国的道教中心,白云观传戒****规模之宏大可想而知。据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的记载,清初以后,每年白云观要为2000人授戒,每次传戒大会为期100天。此规模在嘉庆年间有所缩减,基本上每年授戒500人,为期53日。为了取得道士资格,“各省小道院之求戒者俟开戒之日前半个月,亲到白云观报到注册。开戒前三日,观内执事导之于宿舍,照册点念一过。然后禀知方丈,乃命执事,带同新戒,至于浴堂沐浴一次,以俟翌日,即传戒之第一日也”(《白云观志》,《藏外道书》第20册第568-569页。)。“凡分戒坛为三期:第一坛在大殿之前,宣示要目;第二坛为密坛,夜间人静时宣示之,不令外人知道。过此坛后,新戒方成真正道士,发给戒衣、戒牒、锡钵、规之四种;第三坛宣示全真大戒约一百余条。”(同上,第569页。)受完戒后,道士或住丛林、或归本庙、或回原籍、或居洞府、或参访五岳以求高士、或遨游于四海以希至人,总之,授戒完后就意味着道士开始真正的修道生活。在戒期中,新戒子的行走坐卧,饮水盥漱乃至大小方便,都有一定的法规。稍有差池,则受重责严罚。道士的死亡,称为“超升”,也有一定的规式。临于超升,通常端坐而逝:两膝双盘,左腿压在右腿之上,两脚心向上,两手互握大指,手心向上,头直身正,两目下垂。这叫五心朝元或五气朝元。即使病体微弱,也要勉强作式,不如此不能超升(同上,第572页。)。

其次,白云观严格沿用全真派的清规戒律来管理宫观和规范道士行为。白云观清规严格。《白云观志》中记载了全真示范清规:开静不起、止静不归、云集不到、饮食偏重、厨房抛撒五谷作践物料饮食、行动失仪、错误公事、出坡不随、高声大语、露体赤身、两相戏言、私行出门者,皆罚跪香;狡猾欺众、欺瞒师长、挑唆是非、互相打闹、越分管事务、搅扰客堂、违抗执事、败坏教观、疾贤妒能、霸占执事者,皆催促出观;假满不归、损坏常住对象者,与全观道士议定共罚;捏造经文、私募大缘、假冒黄冠、窃盗常住对象、妄谈符咒惑人、骗哄迷人、聚众结党、茹荤不禁、违反国家禁戒、妄谈烧炼炉火、阴阳迷人、赌博引诱少年、诽谤大众者,皆革出宫观;不守戒律,屡犯种种清规者,杖革永不许入;违犯国法,奸盗邪淫,坏教败宗者,顶清规,火化示众(参见《藏外道书》第20册第570-571页。)。

白云观道士分工细致而严密,及至小柳司气太编撰《白云观志》时,观内设立主要岗位有“方丈、监院、都管、总理、知客、巡照、东堂主、西堂主、高功、经主、书记、知翰、经师、都厨、典皂、迎宾、仓头、大碗头、买办、三清阁、四御殿、丘祖殿、七真殿、玉皇殿、灵官殿、斗姆阁、长生殿、真武殿、火祖殿、华祖殿、后土殿、五祖殿、娘娘殿、吕祖殿、祠堂、三半殿、宗师殿、后门头、夜巡、侍者、知随、栅栏、二门头、大门头、园头、大圃头、小圃头”(同上,第572页。)等,总管宫观斋醮、饮食、值日、生产、文书等方面。白云观对方丈的要求特别严格,担任方丈者须有天字第一号之资格,曾在白云观任高职,熟悉内外情形,曾在各省任方丈、年龄四十以上、得戒后未曾犯过清规者方能胜任。

第三,就修炼和宗教活动而言,白云观道士除了早晚必须参加的早晚课外,一年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宗教活动。据小柳司气太编的《白云观志》,白云观一年内斋日不下20次,道士的宗教活动丰富多彩。正月为一年之始,宫观活动最多:一日,清晨,方丈引牵监院、都管内外执事及道众人等,披道袍执规齐集后土殿,参叩诸神圣,展规顶礼,礼毕巡拜玉皇殿、丘祖殿、七真殿、火祖殿及各殿如仪,互贺新年;三日,为孙真君及郝真人圣诞,参拜七真殿及孙郝二神位;八日为祭星大典,是夜,后土殿香案上供108盏灯,并左右列二十八宿及七星之灯盏;九日为玉皇上帝之圣诞,道士行全规廿四拜之大礼;十九日丘长春真人圣诞,即所谓燕九节。二月:一日,刘长生真人之诞辰;十五日,太上老君之圣诞。三月:三日,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之诞辰;十八日,为王玉阳真人之诞日。四月:十四日,吕纯阳圣诞之期;十五日,钟离祖师圣诞;十八日,紫微大帝圣诞。五月:一日,南极长生大帝圣诞;三十日,马丹阳真人圣诞。六月:二十三日,火祖诞辰;二十四日,雷祖诞辰。七月:十二日,谭长真人诞辰;十五日,中元节。八月:一日及廿七日并为北斗星下降之辰。九月:一日,南斗下降之辰;一日至九日北斗九星下降之日,曰九皇会;九日,又重阳真人之诞辰。十二月,为腊八;廿三日,祭灶君;三十日,为天神圣下降之期。凡值上述斋日,宫观方丈皆率道士,披法服,鸣鼓撞钟,诵经以祈,更有群众观礼朝拜,热闹非凡(参见《藏外道书》第20册第565-56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云观得到了妥善保护。1957年,全国道教各宫观大德尊师汇集白云观,成立了全国性的道教团体“中国道教协会”,白云观成为“道协”所在地。从1978年开始,二十多年时间里白云观得到了充分的修复,并增加了许多新的景点,如碑廊、二十四孝浮雕以及十二生肖浮雕等。同时,白云观发挥了宗教中心地位的作用,由道协牵头,对道教经籍文献开始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挖掘和整理,成为国际国内研究道教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兴办学堂,建立了道教界的最高学府——中国道教学院。白云观还举行了许多重要的宗教活动。1989年,白云观举行了中断60年的全真传戒活动,由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王理仙登坛演三坛大法,历时二十天,受戒弟子75人。1993年,白云观还举行了中断三百余年的罗天大醮,西安八仙宫、上海白云观、苏州玄妙观、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杭州抱朴道院、广州三元宫、香港青松观、台北指南宫,以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青松观除派代表团参加外,还分别在自家宫观内设坛演醮。可见,在当代,白云观依然发挥着大宫观的领导作用,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道教第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