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2528200000027

第27章 孝道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有什么关系?其实“孝道”与“和谐”的关系问题,并不是新课题,而是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古老话题。二者不但关系密切,而且互为因果。在产生于四千年前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尚书·尧典》中,就记载着一个“克谐以孝”的典型事例:“瞽子,父顽,母嚣,弟傲,克谐以孝……”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中华第一孝子,二十四孝之首的虞舜,从小就宽厚仁爱,孝敬父母,其父名瞽瞍,母亲握登去世后,瞽瞍又续娶了一个后母,并生了一个儿子叫象。舜的继母一开始就虐待舜,舜的父亲,本来就疼爱小儿子象。加上继母从中挑拨,瞽瞍对舜也很嫉恨。象从小就顽劣不堪,长大后更自私贪婪。舜虽然聪明能干善良,但全家人都与他作对,甚至还多次对舜下毒手,想谋害舜。面对着顽父、嚣母、傲弟,他一点也不计较,而是坚持至诚至孝的精神,更加孝敬“顽”父、“嚣”母,更爱护“傲”弟,这样一家人就团结和谐了。尧帝在视察到舜妥善处理非常棘手的家庭矛盾后,认为很棘手的家务事都能处理好的人,治理好国家大事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于是尧就放心地把帝位让给了舜。舜终身孝敬父母,被称为大孝。

我们中国人把孝视为至高无上的品行,除“克谐以孝”被誉为典范之外,还有孝为“三才之经纬”、“百善孝为先”、“孝行天下”、“孝为立身之本”、“以孝励志”、“因孝而勇”、“忠孝两全”以及“千经万典,孝义为先”等等对传统孝道的讴歌。如今对孝道也有许多新的诠释。如“孝是生生不息的爱”,“孝是在生命的孕育、创生、养育过程中的一种返本报恩的意识”,“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是做人。人生的智慧也在于如何做人。做人的前提是立身。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2001年9月20日,****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指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道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孝道是众善之本,若不讲孝道,就无以为善。孝是维护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道德准则,它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尊敬,要养老,要送终。只要有家庭存在,只要子女知道父母姓甚名谁,就需要“孝”这一道德准则,子女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按这一道德准则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当前传播很广的,由一些专家和出版工作者精心编写的《中华三德歌》,就把孝敬父母纳入了重要内容。所谓“三德”,就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在《家庭道德歌》中,明确指出:“孝敬父母,千古伦常。嘘寒问暖,侍药奉汤。寸草难报,三春晖光。”“从我做起,当仁不让。民风淳厚,国运恒昌。”可见躬行孝道美德和弘扬孝道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值得重视的是,现时我国1.4亿老龄人口中,有9000万生活在农村地区。据中山大学一位姓李的社会学家调查后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大批青年人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因此,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要快于城市。除了人口流动之外,家庭规模的缩小也对赡养老人问题构成了挑战。随着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入侵,中国人的许多共同价值观正在消亡,例如以前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孝道。2006年2月20日《华南早报》公布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内地有30%左右的老人过着独居的生活,没有得到子女的赡养。调查还发现,52%的老人表示,子女们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不闻不问。组织此次调查的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说:“在农村地区,孝敬父母美德正逐渐消亡,这是一个危险信号。”

可喜的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普遍建设,“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推行,以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先后颁布与实施,体现了孝慈为根、仁义为本、诚信为用等原则,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促进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代表了全党的强烈要求,表达了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孝道美德,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张之洞等人编辑的《百孝图说》等一批中国传统文化丛书,集中地颂扬了封建历史时代躬行孝道的典型,是影响巨大的道德教育资源,曾受到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称赞。其实在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可以说人人都是忠孝两全的楷模。比如******同志,在他口述的自传中,讲到早年在家中组织“统一战线”与父亲家长作风对抗的故事。但当他回到故乡韶山后,还去父母坟上插上松枝,表示对父母的悼念和祭奠。并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又如: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朱德同志,在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人民战争、人民军队及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对于******思想特别是******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继承和弘扬中国孝道文化方面,更是永存的典范。仅从朱德同志1944年4月5日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就可受到深刻的教诲和启迪。朱老总写道:“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我应该感谢母亲。”“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带动教育下,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孝为今用,新人辈出。20世纪60年代初,****兰考********焦裕禄同志,在连续几年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临危受命。一个瓢泼大雨的夜晚,他到村里查看灾情,走进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里,给老人带去关照,问寒问暖。老人摸着焦裕禄湿透了的衣服问:“你是谁?”焦裕禄深情地答道:“我是您的儿子!”

与焦裕禄同时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一位受到人们普遍尊敬和学习的好榜样雷锋,他冒着风雨护送老大娘平安回家时,是把老大娘当成自己的长辈来孝敬的,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也是孝为今用的好典范。******同志曾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同志成了全国人民永久学习的榜样。他的铜像还漂洋过海,矗立在美国西点军校的校园里。

跨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飞跃发展,西方国家的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把目光投向东方大地,对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孝道文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他们看来,要有效地调整现代社会中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与内心的关系,就应该学习古老的东方智慧,尤其应该认真体味古代中国人对道德理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在一次由75位诺贝尔奖金得主参加的集会上,与会的获奖者们发表了一个宣言,他们认为,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孔子的道德智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孝道文化,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底蕴,是取之不尽的优良源泉。特别是随着“全国五类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广泛开展,“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也赫然并列其中。全国上下,已掀起了选模范、学模范的热潮,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孝道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厦的重要元素和基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不衰退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特别珍视这种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使之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广阔大道上,发挥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黄节厚:重庆市涪陵区文广新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