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2528200000026

第26章 孝道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1)

黄节厚

一、孝道文化源远流长任重道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它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一样,都是值得珍视的民族文化遗存。深入研究和弘扬孝道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而且还具有特别深刻的现实意义。

“孝”字源于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原意为“奉先思孝”。其初始意义指尊主敬宗和生儿育女、延续生命。至孔子始,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古代对“孝”的诠释很多,如《说文解字》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匕”,“从子”,“子承老也”。《礼记》说:孝者“顺于道,不逆于伦”,即所谓“孝道”。几千年来,它成为了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民族美德。

我国最早提倡孝道的是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他在《论语》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著的《孝经》,把孝道视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讲的孝,是“广敬博爱”,体现的是孝道文化的道德准则。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已被全面政治化,成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推崇备至。特别是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包括孝道在内的儒家思想,被尊为正统思想。西汉皇帝自惠帝刘盈始,谥号前面都要加上个“孝”字。孝文帝十二年(前168)三月,诏以为孝廉者为郎(官)。从那时起,举孝廉几乎成了举人的代称。大唐皇帝唐玄宗,为了弘扬孝道思想,亲自为《孝经》注解、作序,并以隶书写出来,令人镌刻于石碑之上,现存于西安“孝经亭”内。纵观二十四史中,多有《孝友传》、《孝义传》等,还有《孝友录》等专辑,集中地表彰了历代孝悌力行的人。

宋代以来,《孝经》被尊为十三经之一,进学读书者,必须全部诵习。科举考试出题,都在十三经之内,其中多有涉及孝道者。宋、明以后,社会上有大量的蒙书问世,大力宣传孝道。元代郭居敬编绘的《二十四孝》,已达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地步。清代学者王中书撰写的《劝孝歌》,以及述古老人撰写的《劝报恩篇》等,更突出地宣传了“孝为百行首”、“世上惟有孝字大”和“孝顺父母如敬天”的中华孝道美德。

清代仍然是“法祖尊亲,孝思不匮”,并有钦定《孝经衍义》一书行世,强调“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特别指出:“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莅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阵无勇非孝,皆孝子分内之事也。”清初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吴楚材、吴调侯编纂的脍炙人口的《古文观止》,第一篇选的是《左传》所载《郑伯克段于鄢》,首先颂扬了古代传统“纯孝”的生动故事。为了体现统治者对孝道和孝治的重视,连慈禧太后也戴上了“孝钦后”的桂冠。清代对违背孝道者处理甚严,《大清律例》明文规定:“凡子孙殴祖父母、父母及妻妾殴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奉养有缺者,杖一百”。

对于孝道文化,无论从生理学角度、伦理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去看,孝敬父母,都是必须的,应该的,它具有积极意义也是肯定的。它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要求,因而它具有大众化和民主性的积极因素。孝道文化,在其演变过程中,无不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不能不形成民族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共存的局面。可以说,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以多重性、多元性的方式进行着的历史积淀。但其主体部分,仍不失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只不过是由于孝的思想,是根植于我国古代社会,不可避免地有它的局限性。以至历史上有些宣传孝道或孝治思想文化的资料,出现过某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愚孝行为,但它反映的是历史真实,是属于“可传而不可继”的愚昧行为。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粗取精,批判地继承,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笼而统之,简单地认为“孝”都是“糟粕”,都是“封建道德”,甚至一律戴上“愚忠愚孝”的帽子。有人说,鲁迅对于《二十四孝图》,作过彻底地批判。在他的《朝花夕拾》中,的确有一篇《二十四孝图》,但他仅是批判二十四孝图中的一些不尽情理、不合事实的过分渲染,而没有批判孝道文化本身。其实鲁迅本人就是一个大孝子,他在写了《二十四孝图》之后,又写了充满父子之情的《父亲的病》一文。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婚姻家庭制度改革和婚姻立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自1950年《婚姻法》公布实施以来,我国的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已基本摧毁;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的新的婚姻家庭制度已经确立。根据新时期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1980年,我国修订了一部《新婚姻法》,明确指出: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是我国婚姻法一项基本原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关怀与爱护,对于发扬尊老爱幼、扶助妇孺的道德风尚,巩固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关系都有积极作用。

赡养老人,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家庭的一项基本任务。尊敬老人,是我国家庭的一项基本任务。尊敬老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赡养父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子女应尽的义务,也是孝道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弘扬。然而,在十年****期间,由于“******”反革命集团把尊敬老人、赡养老人当作“孔孟之道”来批判,搞乱了人们的思想,败坏了道德风尚,助长了一些人的利己主义思想,不愿意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个别的甚至加以虐待和遗弃。针对这种情况,《新婚姻法》又增加了“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的新内容。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还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等措施,对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厦,必须以人为本,弘扬孝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伟大任务。胡****同志明确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同志的讲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前五个基本特征,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第六个讲的是人与物(自然)的关系。每一个特征都离不开“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正如******同志所言: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以人为本”,调动一切人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广大人民的积极因素,因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