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对很有名的夫妻,如汉光武帝与阴丽华,唐太宗与长孙皇后。阴丽华是汉光武帝的原配,后来也是皇后,但汉光武帝刚登位时却并没有封她为皇后,虽有迫于形势的因素,但总算有点儿瑕疵,所以我没有把他们列入我的排行榜。至于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关于这对夫妻的恩爱,好像史书上还写得比较多,长孙皇后也有一代贤后的美名,我对此颇感怀疑。长孙皇后出身贵族家庭,李世民一家在做皇帝前也是贵族,所以在她的一生中,物质基础是很优越的(这点和马皇后不一样)。作为一个女人,丈夫是一国之君,儿子是太子,她还有什么不舒心的?可是,她竟然在36岁的时候就死了,除了色衰爱弛,抑郁而终,不可能有别的解释,唐太宗比较好女色,也能作为旁证。所以,这对夫妻,也不列入我的排行榜。
红颜祸水区别谈
“红颜祸水”的说法,古已有之,但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红颜祸水”当中,有货真价实的,有名不副实的,也有冤比窦娥的。
妹喜,夏桀之宠妃,嫁给桀之后,纵情声色,恣意享受。酒池肉林,裸身嬉戏。桀还制造了一个“倾台”,供他们俩玩乐。据说妹喜爱听“裂帛”之声,桀马上命令各地每天进贡丝绸100匹,让人轮流撕开来给妹喜听。如此浪费民脂民膏,这在全国人口还没有武汉市人那么多的夏朝简直是不可饶恕的。据说当时很多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他们指着太阳骂道:“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由于桀专宠妹喜、不理朝政,很快他的夏朝就被“方圆百里”的小部落商给灭掉了。 这是关于妹喜的故事最流行的一个说法。
夏桀和妹喜的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
夏桀时,岷山出了两个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貌若天仙,远近闻名。一不小心传到了夏桀耳中,夏桀自然不肯放过。他先是遣使求美,没想到遭到蜀人的拒绝。一怒之下,他命令一支夏朝军队长途跋涉至成都平原附近的岷山一带讨伐蜀人。夏朝军队长途奔袭,不是为了扩充疆域,也不是为了掠夺钱财,而是为了圆夏桀的相思梦。蜀人力量虽弱,却不甘心将美女拱手让人,双方在岷山一带展开激战。此次战争,史料并无详细记载,不过战争过后,夏桀却如愿抱得美人入怀。
夏桀在岷山娶琬、琰二女为妃,移情别恋,抛弃了妹喜。女人的嫉恨心一起,爱之深,恨之切,那便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何况又有小人伊尹在一旁挑唆。
伊尹原是一介农夫,找了个机会混进诸侯成汤的陪嫁队伍里做厨师。成汤看他很有本事,就让他主持国政。恰在此时,妹喜被夏桀抛弃。伊尹乘虚而入,借妹喜心绪不宁、恨意难消的空当儿,使起了离间计。上有成汤的巨额贿赂,下辅之以美味佳肴的手艺。对妹喜来说,在孤独寂寞近似于流放的生涯里,有这么一位甜言蜜语的人儿相伴,也是一种安慰,哪管他口蜜之后藏着致命的腹剑。
于是,妹喜怀着报复的快意泄露了夏桀的军事机密。成汤遂从亳发兵,绕过夏的都城,从西边进攻防守薄弱的夏朝,同时让奸细在都城里造谣,诅咒桀“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夏桀啊夏桀,你什么时候灭亡?我要和你同归于尽!
在这种内外交困、民心不稳的情势下,桀猝不及防,无力应战,一步一步撤退,最终被成汤所擒,流放历山。这时,感天动地的爱情场面出现了:妹喜以商朝功臣的身份,居然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不计前嫌,随桀一同赴死!
这两种说法差别极大,前者是说桀因宠爱妹喜而亡,后者说妹喜因失宠而亡夏,不管真相是哪一种,妹喜都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但是仅凭一个弱女子,便让夏朝灭亡,恐怕也有些夸大其词吧!
关于妲己的说法,大体上差不多。她是冀州侯苏护的女儿。商纣王子辛的宠妃,有美色。《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他“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在后代,人们常将亡国之君的过失与女色联系起来,因此,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就成了被诅咒的对象。
商纣王征服有苏氏(今河南省武陟东)。有苏氏献出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舞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于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还在卫州(今河南省淇县)设“酒池”,悬肉于树为“肉林”,每宴饮者多至3 000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那场面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漳)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应召入宫,因看不惯妲己的****被杀,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纣王的无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妲己也自缢而死。
如果历史的记载属实,那么,妹喜和妲己两个人,说她们是亡国的祸水,并不过分。因为她们的行为是主动式的,她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的推动者,让她们背负亡国的主要责任也许并不恰当,但她们的行为,对亡国无疑要负有一定的责任。
相对于妹喜和妲己,褒姒的责任要轻一些,让她背负红颜祸水的罪名,有些冤枉。
《史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诸侯益亦不至……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贿而去……
大体上说的都差不多,一般人对这个典故也熟得很,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拿烽火台当游戏玩。烽火台是什么?烽火台就相当于后来的万里长城,相当于空袭警报。烽火台就是当时周朝最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周幽王却拿来讨好自己的女人玩游戏。终于,下一次,当真的需要救命时,诸侯没有救兵过来,周幽王就像那个说“狼来了”的小孩儿,被侵略者杀死。这个事件,应该说,褒姒的责任相当的轻,她并没有主动要求做什么能直接或间接有损国家的事情,这些事,都是周幽王做的,她仅仅只是由于性格的原因,不爱笑而已。
那么,褒姒是不是对于西周的灭亡,一点儿责任都没有呢?也不尽然,她还是有一些责任的。
《东周列国志》说:因卖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拾取清水河边妖女,逃于褒国。此女即褒姒也。蛊惑君心,欺凌嫡母,害得幽王今日身亡国破……褒姒以美貌饶死,以轻车载之,带归毡帐取乐……
《东周列国志》有一点说到了点子上,那就是由于褒姒的存在,周幽王废去了原来的王后和太子,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为什么说这样做就不行?西周是一个宗法制的体系,对于宗法,对于嫡长继承相当的重视,可以说,嫡长继承是周王室及其下属诸侯国保持内部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石。周幽王废长立幼,就相当于破坏了这个基石,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国家元首自己破坏宪法,你国家元首都不把宗法制当回事儿,我一方诸侯凭什么要按照宗法制效忠你?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被废掉的申后她爹申侯,领着外国兵就打进来了,西周就这样灭亡了。
现在的问题是,在周幽王废后废太子的事情上,褒姒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褒姒,她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刚进宫时,见王后,“并不起身迎接”,幽王要求“汝明日可往谒之”,但褒姒“至明日,仍不往朝正宫”。
这个情节,说明什么?说明她从进宫的第一天起,就很与众不同;进宫不久,她就敢不把王后放在眼里。那么,当她生下一个儿子以后,周幽王对她的宠爱一天胜过一天的时候,说她没有主动谋取王后、太子之位,是不可想象的。
烽火戏诸侯,褒姒无罪;夺后废太子,褒姒责无旁贷。但是,比起妹喜和妲己,褒姒毕竟更值得同情。后宫争宠夺嫡,既是自己生存的需要,也是儿子发展的需要,后宫里的女人,没有谁逃得过这一关,褒姒的行为,既是主动行为,也有不得不然的形势需要。
总之,褒姒被扣上“红颜祸水”的帽子,有些冤枉。
历史上另一个著名的红颜祸水杨贵妃,则更是冤枉。
杨贵妃,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阳市)人,后迁至蒲州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小名玉环,其父杨玄湖。玉环早年丧母,其叔父将其养大。她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原为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妃。公元736年,唐玄宗将其召入宫中,为女官。因她在初次见玄宗时穿道士服,故号太真。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封为贵妃,受到玄宗宠爱,父、兄、姐妹皆因之显贵。堂兄杨国忠被封为宰相,操纵朝政,权倾天下,使唐政府政治腐败,国势渐微。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陷洛阳,破潼关,京师震动。玄宗带杨贵妃逃往四川,途经马嵬坡,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军将士,以杨贵妃和杨国忠倡乱误国,愤而杀死杨国忠,逼玄宗将杨贵妃缢死。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这一事件有生动细致的描写:“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死后即葬于马嵬坡。
翻遍史书,我们能够找到的杨贵妃作为祸水,作为导致安史之乱的责任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杨贵妃本人奢侈浪费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动用国家的大量人力物力,只是为了让杨贵妃吃上新鲜的荔枝,看起来确实罪责不小。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事不严重,没什么大不了的。唐王朝的国力,和妹喜那个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妹喜那个时代,差不多还是蛮荒时期,每天撕掉丝绸100匹对国力、对民生,能造成不小的影响。唐王朝就不一样了,这时的社会发展已经有相当的规模,贞观时期就已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再经过武后时期、开元前期,社会经济更进一步地发展,杨贵妃要吃几颗荔枝,多调几个人,多用几匹马,还是用得起的,对国力的损耗是谈不上的。另外,杨贵妃的这种行为和褒姒也不一样,周幽王要逗褒姒笑,是用国防工程开玩笑,玩得不好玩丢了老命;唐玄宗给杨贵妃弄几颗荔枝吃,也没占用国家太多资源,这只是一般的享乐而已,于一个帝王而言,至多只能算小节。
第二,杨贵妃宠信安禄山,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一次,安禄山进宫拜见玄宗,正逢玄宗与贵妃对坐,安禄山先拜贵妃娘娘,后拜玄宗皇帝,玄宗说:“礼仪错了。”安禄山答道:“胡俗先母而后父,儿臣不知天朝之礼。”安禄山从此成了杨贵妃的儿子,年纪比安禄山要轻得多的杨贵妃竟然有了这么一个大腹便便、满脸虬须的孩儿,从此安禄山与玄宗、贵妃之间蒙上了一层父子、母子关系。认儿后的第三天,正是安禄山的生日,杨贵妃和玄宗赏赐安禄山很多东西,杨贵妃又召安禄山进宫,用锦绣的大襁褓,裹着肥硕高大的安禄山令宫女用肩扛着,游行于宫中,欢笑声惊天动地。吵闹声被玄宗听到,急忙派人去问,报称:“贵妃娘娘为安禄山做三日洗儿礼,所以欢闹。”(唐风俗,婴儿生下三日,母亲要为之洗浴,请亲友观看)玄宗听后,也饶有兴趣地跑去观看,看到大襁褓中露出一个满脸虬须的头来,也忍不住开怀大笑,遂赐贵妃洗儿钱。从此,宫中皆呼安禄山为禄儿,安禄山出入禁宫,毫无禁忌,有时与贵妃对食,通宵不出宫。
安禄山为了他的权势地位,想方设法地巴结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个事情是有的,杨贵妃看起来被迷得晕晕乎乎,这个事情也是有的。问题是杨贵妃被安禄山迷晕了,这个事情对国家的影响有多大?我看是不大的。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在政治上一向是反对安禄山的,直到后来安禄山起兵反唐,打的旗号也是“清君侧,杀杨国忠”。如果杨贵妃宠信安禄山的行为,能够对政治造成影响,那么,首先受其影响的就是杨国忠,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就应该是对安禄山友好,但事实完全相反,这说明,杨贵妃认了这个干儿,对政治的影响是不大的。
第三,杨国忠嫉贤妒能,结党营私,贿赂公行,生活奢侈,外加举止失当,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这些是不是真实的?杨国忠这个宰相是不是这么差劲,有争议,这里不讨论。就算这一切都是真的,又关杨贵妃什么事?从前面说的那个问题可以知道,杨贵妃对安禄山的私人态度,和杨国忠对安禄山的政治态度,完全是两回事。从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杨贵妃就是杨贵妃,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政治的责任、国家的命运,于她而言太沉重了。
历史上以“清君侧”为名的反叛太多了,七国之乱,叛军打着“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可晁错被诛,叛军却没有停下来。安史之乱,叛军打着“诛杨国忠以清君侧”的旗号,杨国忠被诛了,杨贵妃也被杀了,叛军还是没有停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贵妃和晁错一样,只是个替罪羔羊而已。所不同的是,晁错确实得罪了叛军,而杨贵妃却没有,她死得更冤。
历史上另外几个有名的“红颜祸水”,如助越亡吴的西施,助王允除掉董卓的貂蝉,她们的历史定位,应该是出色的间谍,是某一方的功臣,给她们“红颜祸水”这样的贬义说法,就如我们说岳飞是战争狂人、杀人恶魔一样,让人难以接受,也是对她们的极大的不公平。
所谓“红颜祸水”,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