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非议古人
2489800000031

第31章 后记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的刀光剑影,成王败寇,构成了一幕幕精彩的画面,这些历史的奥秘,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人们需要在不断地回味历史的过程中,“明兴衰,鉴得失”。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你读了很多史,就一定能明智吗?怕是不尽然,读史读得昏了头的,越读越蠢的,大有人在。

一般人对历史的认识总有一个误区,认为历史是一个死东西,历史就是死记硬背,钻牛角尖。我要说,这不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和正确方法,这样读史,只会越来越不明,越来越愚蠢。

历史,其实是一门灵活性非常高的科学。数理化中“一加一等于二”之类的真理永远不可能被质疑,而历史中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任何一个今天认为是的东西,明天就可能被认为非,甚至,几百年、几千年的是是非非,在某件新出土的文物面前,也可能掉过头来被重新认识。

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或至少是一个“百家讲坛”的时代,是一个把历史“八卦化”、把八卦“历史化”的时代。把历史“八卦化”,并不是贬义,并不是要求我们不去认真钻研史籍,而是要在通晓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解读,从而通达人性,以为今用。我以为,这才是历史作为一门科学能带给今人的最大的财富。例如,明亡清兴的那一段历史,关于这一段历史的电视剧和书籍相当多,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解读。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就是把历史“八卦化”,它能真实地开拓人的思维、启迪人的智慧。

至于把八卦“历史化”,则是我坚决反对的。什么叫把八卦“历史化”?说白了就是打着正史正说正剧的幌子,行胡说八道之实。举个例子,观看现在绝大多数的清宫剧,你就会发现,每个皇帝总是有儿子不是他亲生的,说弘历不是亲生的倒也罢了,毕竟这个野史很久了,道光也能整出私生子来,而且咸丰和恭王争位时他亲妈还活得好好的。这样地把八卦“历史化”,对于开拓思维、启迪智慧没有任何好处,它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迎合观众、读者的猎奇心理,以及混淆最基本的史实。

所以本书的“非议”,并不是否定一切、推翻一切,我没有这个想法也没有这个能力,而是把历史“八卦化”,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不同于传统的解读,无非是换个方式、换个角度而已。

本书的内容及其目的,绝对不是发现什么新的东西,挖出什么新的文物,仅仅只是换个角度重新看一遍,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