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476400000099

第99章 火类(五)

聋之为病,俗医率以熛悍燥烈之药制之[率:皆,都的意思。],往往谓肾水虚冷故也。夫岂知水火之阴阳,心肾之寒热,荣卫之盛衰,犹权衡也,一上则必一下[一上则必一下:本指称砣与称杆的关繫,在此用以比喻病机过程中为一方偏盛,另一方必然偏衰。],是故高者抑之,下者举之[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此言治法,意为亢盛者,治当抑制;下陷者,治当昇举。],此平治之道也[平治之道:平治,治理;道,规律、法则。平治之道,即治疗原则。]。夫心火本热,虚则寒矣。肾水本寒,衰则热矣。肾水既少,岂能反为寒病耶?

耳聋病,一般医生都用性质猛烈燥热的药物制约他。常常认为是肾虚水冷的缘故。他们哪里知道水火阴阳,心肾的寒热,以及营卫之气的盛衰,就如同秤砣与秤杆的关系一样,一方偏盛,另一方就必然偏衰。因而治疗时,偏盛的应当加以制约,陷下的应当予以升提,这便是耳聋的治疗原则。心火本身为热,如果一虚就变寒了;肾水本身为寒,如果一虚就变热了,肾水既然虚了,怎么反而会是寒病呢?

《经》言[经言:指《内经》的有关论述。],足少阴肾水虚,则腹满身重,濡泻[濡泻:又称为湿泻,即泻下稀溏大便。],疮疡流水,腰股痛发,膕腨股膝不便[腨:shuàn,音“涮”,小腿肚子。],烦寃[烦寃:寃,音义同“闷”,烦,即烦闷。]、足痿、清厥[清厥:足部清冷。],意不乐,大便难,善恐,心惕如人将捕,口苦,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癖下血,脊臀、股内後廉痛[股内後廉:内,原作“肉”,据伤寒三书本改;廉,边缘;股内後廉,指大腿内侧後缘。],痿厥,嗜卧[痿厥:即是痿而冷的病证。],足下热而痛,以此见肾虚为病,皆是热证。

《内经》说:足少阴肾水虚,便产生腹部胀满,身体沉重,大便泻下稀溏,疮疡流水,腰股间发生疼痛,下肢活动不灵活,烦闷,双足清冷痿弱无力,心情不舒畅,大便艰难,心惊胆战,如同有人要逮捕他一样,口苦舌干,咽喉肿,气上逆,喉咙干燥疼痛,心烦,心痛,黄疸,下利浓血,脊背、臀部及大腿内侧后缘疼痛,足痿而冷,嗜睡,足底发热而且疼痛等证。由此可见,因肾水虚所形成的病证多数是热证。

《经》又曰[《经》又曰:指《素问》又说。]:“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阳气内伐:即阳气在内伤伐阴气。],内伐则热舍於肾。肾者水脏也[肾者水脏:此指肾为藏精之脏。]”,骨热而髓虚[骨热而髓虚:肾主骨,骨为肾的代词;髓原作体,据伤寒三书、伤寒六书本及《素问·痿论》改。],故发骨痿[骨痿:五体痿之一,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痿弱不能支撑躯体,面色黑,牙齿枯槁。]。注言[注言:指《素问·痿论》王冰注。]:“阳气内伐,谓伐腹中之阴气也,水不胜火,以热舍於肾中也。”《经》又曰[《经》又曰:指《素问》又说。]:“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内经》又说:若有长途跋涉,劳累过度,恰又逢天气大热而口渴,口渴则表明阳热之气伤伐体内阴液。阳热伤阴,于是阳热之气内留于肾中,肾又是藏精的脏器,肾热伤精而致髓虚,所以发生骨痿。王冰注释说:阳气内伐,是说阳热之气伤伐了腹中****之气,以致水不能制约火,因而阳热之气便停留于肾中。《内经》又说,骨痿是由于火热过甚所产生的。

又曰[又曰:指《素问》又说。]:“肾热者,色黑而齿槁[色黑而齿槁:黑色属肾;齿为骨之餘,骨亦属肾,齿槁,牙齿枯槁少津。],凡色黑齿槁之人,必身瘦而耳焦也[耳焦:耳轮焦枯。]。所以然者,水虚则火实而热,亢极则害,承乃制,故反兼水之黑也。肾水衰少不能润泽,故黑乾焦槁也。齿耳属肾,故甚也。如疮疡热极无液,则肉乾焦而色黑也,然则水衰为热明矣。岂可反言寒耶?

《内经》又说:肾脏有热的人,颜面黧黑,牙齿枯槁。大凡面色黑、牙齿枯槁的人,必然身体消瘦,耳轮焦枯。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因为水虚火实而热,亢盛就会成为灾害,承继的水给以制约,所以反而表现出属水的黑色。肾水衰少而不能润泽,因而出现色黑干燥枯槁的变化。牙齿、耳朵属肾,所以尤为突出。如同疮疡热到极点就缺乏津液,于是肌肉干燥焦枯而色黑一样。既然如此,那么水衰形成热证就很清楚了,怎么能反而说是寒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