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476400000096

第96章 火类(二)

躁扰躁动,烦热扰乱而不宁,火之体也。热甚于外,则肢体躁扰[躁:原作“燥”,声同而误,据伤寒三书及前“躁扰躁动”之文改,下“神志躁动”句中“躁”字同。]。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返复癫狂[返复癫狂:返,通“反”;癫狂,复词偏义,义偏于癫,指癫癫倒倒,喃喃自语之类的病证。],懊忄农烦心不得眠也[懊忄农烦心不得眠:懊忄农,指病人心胸中有灼热嘈杂的感觉;不得眠,不能眠,即失眠。]。或云呕哕[或云呕哕:云,原作心,据伤寒三书本改;呕哕,呕,呕吐;哕,yuè,音“月”,即呃逆。],而为胃冷心烦疼者非也。故烦心心痛,腹空热生而发,得食热退而減也。或逆气动躁者,俗谓咽喉[咽喉:咽,yè,音“页”,哽咽;咽喉,指气机上逆,哽咽于喉部。],由水衰火旺而然,火之动也。故心胸躁动,谓之怔忡[怔忡:zhēnɡ chōnɡ,音“正冲”,心中跳动剧烈。],俗云心忪[心忪:忪,zhōnɡ,音“中”,心忪,即怔忡的别名。],皆为热也。

躁扰,躁动、心烦发热,扰动而不得安宁,是火的本体所决定的。热甚于外时,肢体躁扰不停,热甚于内时,神志便躁动不宁,甚至经常出现癫证,心中灼热嘈杂烦躁失眠。有人错误地说呕吐、呃逆,心中烦痛,是胃寒造成的。因而心烦、心痛等证,每当空腹生热后便发作,进食后便热退痛减。也有因气机上逆于咽喉而出现躁动,这是民间常说的噎喉,是因为水衰火旺所致。火性主动,所以心胸中躁动不宁,称之为怔忡证,即习俗叫做心忪的病证,所有这些都是火热所引起的。

狂越,狂者,狂乱而无正定也[无正定:定,通“正”,正定义同,无正定,不正,即失常。]。越者,乖越礼法而失常也[乖越:违背,不相称。]。夫外清而内浊[外清而内浊:形容火的特征,外表明亮而内部昏浊。],****参瘥,火之体也,靜顺清朗,准则信平[靜顺清朗,准则信平:靜顺,清靜柔顺;清朗,清澈明亮。准则信平,信,通伸,形容水面舒展平定。],水之体也。由是肾水主志,而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则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也。或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语出《难经·二十难》,重,chóng,音“虫”,重复;寸部为阳,尺部为阴;阳脈见于寸部,为重阳;阴脈见于尺部为重阴。],则《素问》之说不同也。经注曰[经注曰:见《素问·腹中论》王冰注。]: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也;怒为肝志,火实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也。况五志所发皆为热,故狂者五志间发[间:参与。],但怒多尔。

狂越,狂是指神志狂乱而不正常;越,是指行为违背礼仪、法规而失去常度。外表明亮而内部浑浊,高低不齐地窜动,是火的本体特征。清静柔顺,清澈明亮,舒展平定,是水的本体特征。志是肾水中所藏之神,而水与火的性质又相反,所以心火旺盛,肾水便偏衰,于是肾志失于潜藏而出现狂越病证。有人说:阳脉出现于阳位,便产生狂证,阴脉见于阴位,便产生癫证。然而《素问》的观点与此不同。王冰注释《素问·腹中论》时说:多喜为癫,多怒为狂。喜属心志,所以心热过甚就多喜,从而成为癫证。怒属肝志,心火过甚便克制肺金,以致肺金不能克制肝木,所以肝木盛实便多怒,从而成为狂证。况且五志过极均可以化热,所以狂证的产生,五志也有时参与其中,只是怒偏多一些而已。

凡热於中,则多於阳明胃经也,《经》曰[经:指《素问》。]: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言。又曰[又曰:指《灵枢》又说。]:阳明病,洒洒振寒[洒洒振寒:洒,xiān,音“鲜”,寒慄貌,洒洒振寒,寒冷发抖的样子。],善伸数欠,或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牖:窗户。]。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贲响:贲,大的意思;贲响,响声很大,即肠中雷鸣。],骂詈不避亲疏。

大凡热伤于体内,较多的是在阳明胃经。《素问·厥论》说,阳明经气厥逆,便会产生癫狂证,病人欲奔跑,腹部胀满而不能安卧,面红、发热、胡言乱语。《灵枢·经脉》说:阳明经病,病人寒冷发抖,经常伸腰,频频呵欠。或者是怕见到人和火光、听到木质的声音便突然感到心惊肉跳,总想关闭门窗单独而居。或想登上高处引吭高歌,或脱掉衣服四处奔跑,腹中雷鸣而胀,叫骂不回避亲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