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476400000088

第88章 热类(九)

衄者[衄:此指鼻孔出血。],阳热怫郁,幹於足阳明[幹於足阳明:干,触犯,足阳明,指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於鼻旁的迎香穴。],而上热甚,则血妄行为鼻衄也。

鼻孔出血的病证,是阳热邪气郁结,触犯到足阳明胃经,因而上部热邪过甚,热邪迫血妄行,所以鼻孔出血。

血溢者[血溢:即出血,泛指血从上窍外溢。],上出也。心养於血[心养於血:即心养血,心主血,赖心阳以温养。],故热甚则血有餘而妄行[血有餘:此指血气壅盛。]。或谓呕吐紫凝血为寒者[呕吐紫凝血:指呕吐紫色血块。],误也。此非冷凝,由热甚销铄以为稠浊。而热甚则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为紫也[而:原作“为”,涉下“为”字误,据伤寒三书、丛书集成本改。]。

血液外溢的病,是指血从上窍外出。心阳温养心血,热气过甚,于是血气壅盛而妄行。有人认为呕吐紫色血块属于寒证,是错误的。这并非因为寒冷而使血液凝聚,是由于热邪过甚煎熬津液使血液浓稠混浊,热气过甚便出现水气的变化,所以红色中兼挟有紫黑色血块。

血泄[血泄:此指大、小便出血。],热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大、小便出血,是由于热邪停留于下焦,迫血亡行,所以大小便出血。

淋[淋:指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或曰小便涩而不通者为热[或曰:原作“夫淋”,文意欠顺,据伤寒三书,丛书集成本改。],遗尿不禁者为冷[遗尿不禁:指小便失去约束,不能自我控制。]。岂知热甚客於肾部,幹於足厥阴之经[足厥阴之经:指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过阴器,抵小腹。],廷孔郁结极甚[廷孔:本指女子尿道口,此处统指男女尿道口而言。],至气血不能宣通,则痿痹而神无所用[痿痹而神无所用:痿痹,复词偏义,此处义偏于痿,痿,痿弱不用;神无所用,指人的精神意志对小便的排泄失去制约能力。]。故液渗入膀胱而旋溺遗失[旋溺遗失:旋,不久,很快;溺,niào,音“尿”,同尿;遗失,丢失。],不能收禁也。《经》曰[经:指《素问》,下述引文,与原文有较大出入。]:目得血而能视,耳得血而能听,手得血而能摄,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脏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气。夫血随气运[血随气运:气为血帅,因而人身之血随气运转周流。],气血宣行,则其中神自清利,而应机能为用矣!

气运:气为血帅,因而人身之血随气运转周流。

淋,是指小便短赤滴沥涩痛的病证,为热邪积留于膀胱,郁滞而不能渗透泄下的缘故。有人说,小便郁滞涩痛而又不通利的病证属于热证,遗尿而又不能禁止的病证属于寒证。他们哪里知道热邪积留于肾,当触犯到足厥阴肝经,尿道口郁结过甚时,以致气血流通受阻,于是前阴痿弱不用,因而精神意志失去对小便的控制能力。所以,当津液渗入到膀胱时,随即排泄殆尽而失于收摄。依照《内经》的理论,眼睛得到血的濡养能看东西,耳朵得到血的濡养能听声音,手指得到血的濡养能摄拿物体,手掌得到血的濡养能握物体,脚得到血的濡养能步行,五脏得到血的濡养能化生津液,六腑得到血的濡养能产生阳气。血随气运行周流全身,气血周流通畅,那么,神志清晰敏达,人身各种运转的机能才能发挥正常功能活动。

又曰[又曰:指《素问》又说。],血气者,人之神[血气者,人之神:血气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不可不谨养也。故诸所运用,时习之则气血通利[时习之:时,时时,经常;习,调节。时习之,经常进行调节。]而能为用,闭壅之则气血行微,而其道不得通利,故劣弱也[劣弱:衰弱。]。若病热极甚,则郁结而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随其郁结之微甚,有不用之大小焉。是故目郁则不能视色,耳郁则不能听声,鼻郁则不能闻香臭,舌郁则不能知味,至如筋痿骨痹诸所出不能为用[筋痿骨痹:筋痿,《内经》中五体痿之一;骨痹,《内经》中五体痹之一。],皆热甚郁结之所致也。故仲景论少阴病热极曰:溲便遗失[溲便遗失:溲,指小便;便,指大便;溲便遗失,指大小便失去控制。],狂言目反直视者,肾先绝也。

《内经》又说,血气是人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不可不谨慎的保养。所以,对人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经常加以调节,则气血通畅流利,神才能发挥正常功能活动;如果邪气阻塞各脏腑组织,气血运行道路不通畅,因而气血运行缓慢,所以神气衰弱。如果热病极其严重,则热邪郁结不通,因而气血就不能宣畅流通,神就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而实现其机能活动。根据热邪郁结的轻重不同,神的功能受阻的大小不一样。因为这样,所以眼睛有郁结就不能观察颜色,耳朵有郁结就不能听声音,鼻孔有郁结就不能闻到香臭,舌有郁结就尝不出五味。至于筋痿、骨痹、一切排泄失去了正常的作用,都是热邪过甚地郁结所造成的。所以,张仲景在论述少阴热化证时说,大小便失禁,胡言乱语,两目上翻直视等病证,是肾精衰绝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