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476400000089

第89章 热类(十)

《灵枢经》曰:肾主二阴[二阴:即指前後二阴。],然水衰虚,而怫热客其部分,二阴郁结,则痿痹而神无所用,故溲便遗失而不能禁止,然则热证明矣。是故世传方论,虽曰冷淋[冷淋:多为脾肾阳虚所致,主要表现为小便淋沥不尽,但涩痛不甚,缠绵难癒。],复用榆皮、黄芩、蘧麦、茯苓、通草、鸡苏、郁李仁、梔子之类寒药治之而已。其说虽妄,其方乃是。由不明气运变化之机[气运变化之机:气运,气,指六气;运,指五运;气运,即指五运六气。气运变化之机,即五运六气变化的机理。],宜乎认是而为非也。或谓患淋而服茴香、益智、滑石、醇酒温药而愈者[茴香、益智、滑石、醇酒:茴香、益智仁、醇酒,味辛,性溫、热,辛能开通郁结,功能利小便而通淋,配性味甘寒之滑石以增强通利之力。],然则非冷欤?殊不知此皆利小便之要药也。盖醇酒、益智之性虽热,而茴香之性溫,滑石之性寒,所以能开发郁结,使气液宣通,热散而癒也。

《灵枢经》说,肾主持前后二阴大小便的排泄。肾水亏虚,郁热便积滞于肾中,前后二阴郁结不通,于是便产生痿证,从而出现大小便失禁,很明显是属于热证。正因为如此,所以社会上所流传的方论,虽然认为这是冷淋,但又用榆皮、黄芩、瞿麦、茯苓、通草、鸡苏、郁李仁、栀子等一类偏寒的药物治疗而愈。他们的观点虽然不对,但运用的药方却是正确的。这是由于不明白五运六气变化的机理,当然会把正确的当作错误的。有人说淋证有用茴香、益智仁、滑石以及醇酒等温药治疗而愈的,既然如此,那么怎么不是寒证呢?他们仍然不知道这些都是通利小便的重要药物。醇酒、益智仁虽然偏热,但是茴香性温、滑石性寒,所以能开通、发散郁结,使阳气津液宣畅通利,热邪消散而病告愈。

按:榆皮,性味甘平,性滑利,通二便,利水道;黄芩,性味苦寒,功用利小肠,治五淋;蘧麦,蘧,qú,音“渠”;蘧麦,即瞿麦,性味苦寒,功用主治五淋;茯苓,性味甘平,功用利小便;通草,性味辛平,功用治五淋,利小便;鸡苏,亦名水苏,性味辛温,功用理气开郁;郁李仁,性味酸平,利小便,通水道;栀子,性味苦寒,泄热利尿。

閟[閟:bì,音“避”,通“衤必”;指大便乾涩秘结,或涩滞不畅。],俗作衤必,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紧閟敛故也。谓之风热结者,谓火甚制金不能平木[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指火邪太甚,过度地剋制了金,金不能剋木;即五行间的相制失衡],则肝木自旺故也。或大便溏而閟者,燥热在於肠胃之外,而湿热在内故也,义同泄痢後重之义,见下迫论中。

閟,通常写作衤必,即指大便秘结涩滞不畅的病证。是由于热邪过甚耗损了大肠津液,大肠干燥涩滞收敛紧缩,所以大便坚硬干结。所说的风热便秘,是火邪太甚,过度地克制了金,金衰不能制木,因而风木自行旺盛的缘故。还有一种大便稀溏而又涩滞不畅的病证,是因为燥热结于肠胃之外,湿热壅滞于肠胃之内的缘故,其机理与泄泻、痢疾里急后重雷同,参见前面下迫论中有关内容。

身热恶寒,此热在表也。邪热在表而浅,邪畏其正,故病热而反恶寒也。或言恶寒为寒在表,或言身热恶寒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为寒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皆误也。仲景法曰,无阳病寒不可发汗[无阳病寒不可发汗:发汗过多则伤阳气,因而阳气虚者不宜发汗。]。又言身热恶寒,麻黄汤汗之,汗泄热去身涼即癒,然则岂有寒者欤!又如热生痈肿疮疡而恶寒者,亦由邪热在於表也。虽尔,不可汗之。故仲景曰,患疮者汗之则作痙[患疮者汗之则作痙患疮者,多津液亏损,发汗则更伤津液,所以易致病痉。],大法烦躁多渴,欲寒恶热,为病热也。

发热恶寒,是热邪在表的征象。邪热停留在体表较浅的部位,病邪畏惧人体正气,所以热性病反而出现怕冷的证状。有人说恶冷为寒邪在表,也有人说身热恶寒是热邪在肌肤体表,而寒邪在骨髓之中,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依照张仲景的理论,阳气虚弱的人不能发汗。又说身热恶寒的病证用麻黄汤发汗,出汗时热邪也随汗外出,热退而病愈。既然如此,怎么是寒证呢!又比喻说,热邪伤人产生痈肿疮疡而表现恶寒,也是因为邪热在肌肤腠理。虽然这样,也不能发汗,所以张仲景说,疮疡病发汗会产生痉挛一类疾病。按一般原则,病人烦躁口渴,喜凉而畏热的,属于热病。

亦有亢则害,承乃制之,则病热甚而反觉其冷者也。虽觉其冷,而病为热,实非寒也。其病热郁甚而反恶寒,得寒转甚,而得暖少癒者[少:稍,略微,下各“少”字,义皆同此。],谓暖则腠理疏通[暖则腠理疏通:热性弛缓,故腠理疏松。],而阳气得散,怫热少退,故少癒也。其寒则腠理闭密[寒则腠理闭密:寒性收引、凝敛,故肌肤腠理致密。],阳气怫郁而热转甚,故病加尔。上下中外,周身皆然,俗因之妄谓寒病,误以热药投之,为害多矣!

六气亢盛产生危害,承其下者予以制约。因而热病亢盛的病人有时反而感觉怕冷,病人虽然感觉怕冷,但仍然属于热证,实在不是寒证。患热病热邪郁结过甚反而恶寒,当遇到寒时病情加重,遇到温暖时病情稍微减轻,由于热性弛缓,肌肤腠理疏通,体内阳气得以外散,使郁结的热邪少微减退,因而热病稍有好转。寒性收引凝敛,使肌肤腠理致密,阳气郁结加重而热势转甚,所以热病加重。无论人身上下内外,都是这样。一般人看到遇寒加重,遇热减轻,就随便说是寒证,错误地用热药治疗,所造成的危害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