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476400000033

第33章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小肠者,受盛之府也(受盛之府:又作“受盛之官”。现首见於《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具有承受由胃腐熟的食糜而泌清浊、别精华、分糟粕的作用,所以称为“受盛之官”。),与心为表裏,手太阳是其经也(手太阳:经脈名。手太阳小肠经的简称。现首见於《灵枢·经脈》。为十二经脈之一。起於小指外侧端,沿上肢伸侧後缘上行,入缺盆,络心,下膈,属小肠,其支向上至颊,到眼外角,另一条入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小肠是受盛之腑,与心是表里关系,手太阳经是它所属的经脉。

心与本无此二字小肠绝者,六日死。绝则髮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

心与小肠气绝,六日内会死亡。心与小肠气绝,可见头发不柔顺如同黄麻,出汗不能停止,四肢不能屈伸的这些证候。

又,心咳本作病久不已本无些二字(心咳:古病名。现首见於《素问·欬论》。又称心经咳嗽。证见咳嗽,心痛,喉中作梗,甚则咽喉肿痛。),则传小肠。小肠欬(小肠欬:古病名。现首见於《素问·欬论》。证见咳嗽时伴有矢气。),则气欬俱出也。

另外,患心咳日久不愈,邪气就传到小肠。小肠可见咳嗽与矢气同时发现。

小肠实则伤热,热则口生疮。虚则生寒(生寒:宽保本作“伤寒”。可参。),寒则泄脓血,或泄黑水。其根在小肠也。

小肠实就易伤热邪,热邪可致口生疮疡。小肠虚就易生寒邪,寒邪可致泄泻脓血,或泻黑水。这些病证产生的根源在小肠。

又,小肠寒则下肿重,有热久不出,则渐生痔疾(痔疾:泛指****部多种疾病,包括内痔、外痔、内外混合痔等。)。有积,则当暮发热,明旦而止也。病气,发则令人腰下重,食则窘迫而便难,是其候也。

另外,小肠气寒可见下身发肿沉重,小肠有热久不清除,可渐渐产生痔疮病。小肠有积滞的病,可当傍晚发热,次日早晨热退。小肠患气滞的病,发作时可使人腰以下沉重,进食就使腹部急迫难受,而且大便不畅,这就是小肠气滞的证候。

小肠胀(小肠胀:古病名。现首见於《灵枢·胀论》。指少腹作胀,引起腰痛的病证。),则小腹月真胀(月真胀:证名。现首见於《灵枢·百病始生》。泛指腹部胀满痞塞的证状。),引腹而痛也。

小肠胀可见小腹胀满,并牵引整个腹部胀痛。

厥邪入小肠(厥邪:逆乱之气,泛指继发的病邪。),则梦聚井邑中(邑:yì,音“义”。人所聚居的地方。),或咽痛颔肿,不可回首,肩如杖一作拔,腳如折也。

逆乱之气侵入小肠,可梦见人们聚会在市镇中,或见咽喉疼痛,下颔肿大,不能转动头部,肩痛如同被棍棒击伤,双足疼痛如同折断了。

又,黄帝曰:心者主也,神之舍也,其藏周密而不伤(周:疑为“固”字之误。宽保本、徐本有眉批云:“周当作固。”)。伤神去(伤:此下疑脱“则”字。),神去则身亡矣。故人心多不病,病即死,不可治也。惟小肠受病多矣。

另外,黄帝说:心是主宰,是神所寄藏之处,心脏固密而不易伤损。如受到伤损就会使神离失,神离失就会使身形死亡。所以,人的心脏多不病,得病就容易死亡或难治。只有多由小肠代心受病了。

又,左手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六日死。病脐痺,小腹中有疝瘕也。左手寸口脈实大者,小肠实也。有热邪,则小便赤涩。

另外,左手寸口轻取无脉应指的,是无小肠脉了,主六日内会死亡。这是患脐痹,也就是小腹中有疝瘕。左手寸口脉实大,其病属于小肠实。小肠中有热邪,可见小便赤涩。

又,实热则口生疮,身热去来,心中烦满,体重。

另外,小肠实热可见口生疮疡,身热时来时止,心中烦闷,身体沉重。

又,小肠主於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机关:指发声、进食的机窍、关隘,如唇、舌、咽等。),善别其味也。虚则左寸口脈浮而微软弱,不禁按,病为惊狂无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语者,是也。

另外,小肠有主管于舌的职能,小肠之气和调就能言语,由于机窍关隘灵活敏健,因而善于分辨各种滋味。小肠气虚可见左寸口脉浮且微软弱,不耐重按,病证为惊恐狂乱,神志无所依守,心下空空泛泛,且不能言语的,就是小肠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