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藏经译注:素问玄机原病式
2476400000109

第109章 火类(十五)

所谓中风,或筋缓者[筋缓:筋脈软弱、松弛。],因其风热胜湿而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痹[痿痹:复词偏義,義偏于痿。],故诸膹郁病痿,皆属金肺,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则草木痿落而不收[痿:同“萎”,萎,枯萎。],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为病,血液衰少也,而又气血不能通畅,故病然也。或云筋挛有力[筋挛:筋脈收缩拘急],则为实热,筋缓不收,则为虚寒者,或谓寒主收引而热主舒缓,则筋挛为寒,筋缓为热者,皆误也。凡治诸风方,通言主疗筋脈挛缓,岂分寒热虚实之異耶,但有微甚而已。故诸筋挛,虽势恶而易癒也。诸筋缓者,难以平复,明可知也。

所说的中风病,有时出现筋脉弛缓的病证,是由于风热过盛伤湿而化燥,而燥盛筋脉失养所致。然而筋脉弛缓不能收持形成痿证,因为凡郁滞病痿,均属肺金病变,为燥的气化所致。比如深秋燥气过盛,草木焦枯萎落,这是一种病理征象。因此,手得到血的滋养能握东西,脚得到血的滋养能步行。由燥所引起的疾病,是因为血液衰少,而气血又不能畅通,所以形成痿这样的病。也有人说筋脉拘急有力,多为实热;筋脉弛缓不收,多为虚寒。也有人说因为寒主收引,热主弛缓,因而筋脉拘急的病证属寒,筋脉弛缓的病证属热,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凡是治风病的方剂,都笼统地说主治筋脉拘急、弛缓,哪里还分寒热虚实不同呢!只是病情有轻重而已。所以,筋脉拘急,虽然病势重但容易痊愈,而筋脉弛缓的,就难以痊愈,这就很清楚了。

或云中风为肝木实甚,则大忌脏腑脱泄。若脾胃土气虚损,则土受肝木鬼贼之邪,而当死也。当以溫脾补胃,令其土实,肝木不能剋,乃治未病之法也[乃治未病之法也:义出《金匮要略》,原文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谓似是而非者也。或云脾为中州而当溫者[脾为中州:脾,原作“肝”,误,据伤寒三书本改。],亦误也。所以寒暑燥湿风火之六气,应於十二经络脏腑也,以其本化[本化:指同化,即六气之性与脏腑之性相合,对脏腑有滋助作用。],则能补之,相反之者,则能泻之。

有人说中风为肝木本身邪气过盛,这时最忌脏腑精气外脱。如果脾胃土气虚损,便受到肝木的克伐,这样就会导致死亡。治疗时就当温补脾胃,使脾胃之气旺盛,肝木便不会克伐脾胃土,这是一种治未病的方法,这种说法实际上似是而实非。也有人说,脾位居五脏的中央,理应温补,这也是错误的。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相呼应,六气之性与脏腑之性相合,就能起补益作用,如果相反,就能起泻的作用。

然脾胃土本湿也,湿气自甚,则为积饮痞隔,或为肿满。以药燥去其湿,是谓泻其脾胃土之本也。或病燥热太甚,而脾胃乾涸成消渴者[消渴:病证名,多为阴虚有热而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穀善饥等。],土湿之气衰也,宜以寒溫之药补阴泻阳[溫:疑为“润”字之误。],除湿润燥[湿:疑为“热”字之误。],而土气得其平,是谓补其脾土之本也。故仲景言[仲景言:此指张仲景《伤寒论》中调冒承气汤的有关论述],伤寒裏热大甚,而胃中乾涸烦渴者,急下之,救其胃气,方中甘草、大黄、芒硝大寒之药,谓之调胃承气汤者,达其至理也。

然而脾胃属土,本气为湿。如果脾湿过盛,便形成积饮痞塞阻隔的病证,或者形成肿满。用药物燥化去过多的湿气,这称为泻脾胃本脏。或者燥热过甚,脾胃津液干枯而成为消渴病证,是因为脾土本身湿气衰弱。当用寒润药物补阴泻阳,以除热润燥,从而使脾土恢复平调,称之为补脾土本气。所以张仲景说,伤寒病里热太甚,胃中津液干枯而出现心烦口渴的,应当速用通下方法以挽救胃气。方中的甘草、大黄、芒硝都属寒性药物,名调胃承气汤,这样治疗是通达其中高深道理的。

所以阴阳異用,而寒湿同性。然土为阴,故異於风热燥也。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元,故水土同在於下,而为万物之根本也。地乾而无水湿之性,则万物根本不润,而枝叶衰矣。《经》言[《经》:此指《素问》。],动物神机为根在於中。故食入於胃而脾为变磨[脾为变磨:指脾对饮食物的消磨作用。],佈化五味,以养五脏之气,而养荣百骸[百骸:泛指身体各个骨节],固其根本.则胃中水穀润泽而已,亦不可水湿过与不及,犹地之旱涝也,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皆在於脾胃,土湿润而已。《经》言:积湿成热[积湿成热:劉完素认为六气均可化火,湿邪郁滞过久,便可以化热。],岂可以溫药补於湿土也。溫属春木,正以胜其土湿尔!

阴阳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寒与湿的性质一样。湿土属阴,所以与风、热、燥性质不同。土能生万物,水为万物之本源,因而水土均位居于下,是自然万物的根本。土地干燥就缺乏水湿的润养作用,于是万物的根本便失去了滋润,因而枝叶枯萎衰败。《内经》说,各种生物生命的根基在于其内。所以饮食物进入胃中,经脾消磨输布水谷五味化生的精微,以营养五脏六腑、全身骨节,从而巩固生命根基。胃中水谷只需要润泽就足够了,因而胃中水湿过盛或不足,如同地上的水涝和干旱一样。所以,五脏六腑,四肢骨节,能得到水谷的滋养,全凭脾胃土湿的润泽而已。《内经》说,水湿停积郁滞过久便会化热,怎么还能用温性药来补湿土呢!况且温性属春季肝木,恰恰是克伐土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