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2466200000072

第72章 力行新政开化湖南

——清朝湖南巡抚陈宝箴

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宁人。他少怀大志,善诗文,同治年间中举人。后因在湖南抵抗太平军有功,被保为知府。1895年,其受荣禄推荐,出任湖南巡抚。在任期间,他开民智,兴办学校,延揽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并创办报纸,宣传维新思想,终遭顽固派反对,百日维新失败后,被革职。青年毛泽东称陈宝箴巡抚湖南,是开发湖南的元勋。

【毛泽东评点陈宝箴】

陈宝箴巡抚湖南,以开发湖南自任,时务等校之得以建立,陈氏实其元勋。戊戌政变,陈宝箴走,谭嗣同死,梁启超逃,熊希龄革掉翰林,康圣人的著书,一大堆在小吴门外校场坪聚烧了。于是而时务学堂倒了。

——摘自毛泽东1919年8月4日写的《本会总记》,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643—644页。

【陈宝箴小传】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湖南是一个光彩炫人的省份。这里诞生了挽救清王朝于摇摇欲坠中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同光中兴”名臣,这些近代湖南人先后在中华大地崛起,其后,谭嗣同、黄兴、宋教仁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则亲手缔造了新中国。湖南人的思想经历了由守旧到维新再到革命的过程。说起湖南风气之大开,不能不提到湖南巡抚陈宝箴。

踏仕途 受青睐

陈宝箴(公元1831—1900年),字右铭,江西义宁(今修水)人。他少怀远大志向,诗文皆有法度,同治年间考中举人。后随父亲陈伟琳一起治乡团,以抵抗太平军。不久,陈宝箴来到湖南,参加了易佩绅的戎幕。随军屯驻于来凤、龙山间。石达开率军攻来凤、龙山,这时陈宝箴所在清军疲惫饥饿不堪。于是陈宝箴自告奋勇去永顺募集军粮,在他的努力下,军粮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清军士气高涨,守志更坚,石达开攻城不下,只好率军离去。回到江西,陈宝箴又跟随湘军将领席保田对抗太平军。陈宝箴在湘军时,因办事干练深得湘军首领曾国藩的器重,曾国藩待之以上宾,称之为“海内奇士”,并赠对联云:“议事有陈同甫气,所居在黄山谷乡。”陈宝箴生日时,曾国藩又赠联云:“万户春风为子寿,半瓶浊酒待君温。”

陈宝箴对抗太平军有功,被保为知府,从此走上了仕途。不久又擢升为河北道。他在河北创办致用精舍,遴选当地学子,延清名师执教。后又升为浙江按察使,但因此故免官。闲居期间,因湖南巡抚王文韶的举荐,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陈宝箴出任湖北按察使,他为官清廉,深受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赞赏。公元1894年,刘绅一视师辽阳,荐陈宝箴督办湘军粮台,升直隶布政使。次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万分悲痛,哀叹“殆不国矣”。代表清政府签订条约的李鸿章从日本回到天津,陈宝箴愤不往见。声称如李鸿章再任直隶总督,他立即挂冠而去。并多次上疏陈述利害得失。

1895年7月,由于荣禄的推荐,陈宝箴出任湖南巡抚。陈宝箴刚到湖南,便着手整顿吏治。抚幕中有一个叫任椎模培植私党,勾结人心,被陈宝箴重治。史念祖因任人唯亲被褫职。县府以下不称职的官员被罢免二十余名。陈宝箴代之以“干良”人才。当时,他以江标为学政,黄遵宪为盐法道署湖南按察使。这些人都以“变法开新”为已任,在陈宝箴的领导下,在湖南兴起了新政运动。

开民智 办学校

开民智、办学校是变法维新的“第一义”。陈宝箴对此有充分认识。他在南学会成立时的讲演稿《论为学必先立志》中讲到:

“以天下数万里之大,四万万之众,不得与欧洲诸国比,岂非吾辈之大耻乎?虽然,当耻我不如人,不当嫉人胜我。今湘人见游历洋人,则群起沃鹬,抛掷瓦石殴辱之,其欲戕其人而火其居,不思我政教不如彼,人材不如彼,富强不如彼,令行禁止不如彼,不能与彼争胜于疆场之间,而欺一二旅人于堂室之内,变故既起,徒以上贻君父之忧,下为地方之祸,不更可耻之甚哉?大善战者,师敌之长以制之,今且不较彼己之长短,不论彼之所以得,而先明我之所以失。……抑更有说者,学之一字,乃四民公共之事,所以开民智也,大小邪正,视其所志,学成而用之亦然。故同此一智,在君子则为德慧术智,在小人则为机械变诈,公私义利之间而已。……故运用在乎心,实存乎志,立志自知耻始,为学在正志始。”

陈宝箴首先注意延揽维新人士。梁启超在上海任《时务报》撰述,议论新颖,声名大著。陈宝箴曾拨款购报,扎行各县,使肄业诸生,得以次第传阅,并且力请梁启超来湖南主持时务学堂中文总教务。公元1897年,梁启超来到长沙,协助陈宝箴实行新政。著名维新志士谭嗣同1896年因故离开湖南,也被陈宝箴在于1898年请回湖南协助推行新政。

1897年,由陈宝箴署名,发布《招考示》,正式创办时务学堂。他以熊希龄任提调,主持行政事务,梁启超为中文教习,负责教务。陈宝箴又严饬各府州县选送“年幼质敏,真堪造就者”来省上学,如没有路费,又没有亲朋好友可资助的,由地方官设法垫付。当时茶陵州“尚未得人”,陈宝箴即令芙书院变通旧章,多买西方书籍发给学生学习,“以导先路,而启向往之心”,等到有人志愿报考,到时再行县文申送。他又接受梁启超的建议,加收外课生,吸收二十岁以上青年,使之粗明新学。时务学堂第一批共招学生四十人,学制五年,到1898年全堂师生达200余人。在教学中,梁启超让学生既读儒家著作和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又学习西方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探求治国的道理,培养学生树立变法维新的思想。在这批学生中,出现了蔡锷、林圭、秦力山等著名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这样,时务学堂成为培养维新人士的主要阵地。

1898年2月,陈宝箴委任黄遵宪总理学堂事务。熊希龄等上书抚院,禀清整顿全省书院。各书院附生、斋长禀清严立学规,酌改旧章。陈宝箴都一一予以批示。自此,湖南省内各书院面貌一新。

南学会是湖南“全省新政之命脉”,于1898年初正式成立。南学会“专以开葜识,恢张能力,拓充公益为主义”,并讨论地方重大兴革,提出具体方案,以供省政当局参考,实际上带有地方议会性质。南学会还以“激发保教爱国之热心,以养成地方自治之气力”为目的,成为一个爱国团体。陈宝箴选派本地绅士十人为总会长,继而由这十人各举所知,吸收会友。会友分三种:一为议事会友,由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充任,议定会中事务章程;一为讲论会友,定期集讲,随时讨论,推皮锡瑞主讲学术,黄遵宪主讲政教,谭嗣同主讲天文,邹代钧主讲舆地。一为通讯会友,凡外地远道者,通过通信互相酬答。南学会成立时,陈宝箴到会作了《论为学必先立志》的讲演,每次讲论会,他都亲率官员参加。在陈宝箴的倡导下,南学会的讲论听众十分踊跃,每场到场人物达数百人,从而使南学会成为戊戌变法期间讲求新学、宣传变法的重要团体。

创办报纸,宣传维新思想,这是陈宝箴的又一项新政措施。1897年4月,在陈宝箴的支持下,湖南的第一份报纸——《湘学新报》创刊,由唐才常任主笔。报纸刊行后,陈宝箴视为“洵足开拓心胸,为学者明体达用之肋”。并由省里把第一册分发到各州县,要求各县广为传阅,并劝绅商自行购买,使得当时湖南的穷乡僻壤也能熟知时务。1893年3月,谭嗣同创办一日刊《湘报》,陈宝箴同样大力支持,每月拨银二百两以为资助,并同意熊希龄的请求,除巡抚衙门的文告、公牍除事涉机密和未决议的事项外,可随时在《湘报》发表公布。

此外,陈宝箴又在湖南设立保卫局,以“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为其职守,并授之“治地方之大权”。又设课吏馆,使候补官员讲求居官事理,研习吏治刑名诸书,并考察他们所得之浅深,用力之勤惰,对优异者酌情给予奖励。课吏馆分学校、农工、工程、刑名、缉补、交涉各科,以便察吏课政。对桂东县教谕宋泽垣等“不知检束,任性旷官”之官员,一律予以革职。设立课吏馆,实为整顿吏治。在湖南,陈宝箴还设立轮船公司,该公司的轮船载客搭货,航行于湖南、湖北之间。他还积极措办电信、矿务、铸钱、制造武器等实业。又劝民修筑农田水利,垦荒种粮。同时,他裁汰旧勇,改营为旗,以节粮饷,并招募新军,认真训练。陈宝箴抚湘四年,涤旧更新,成绩卓著。

斥顽固 荐人才

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公元1898年5月,岳麓书院斋长宾凤阳上书院长王先谦,攻击康有为、梁启超以民权、平等惑世欺民,制造天下大乱。王先谦联合叶德辉等并附录宾凤阳禀词,攻击时务学堂学生“不复知忠孝节义为何事”,要陈宝箴摒退梁启超,整顿时务学堂,端正学术。陈宝箴以“谣散学堂,阻挠新政,既显悖朝廷兴学育才之至意,又大为人心风俗之害”为辞,拒绝了王先谦的要求。王先谦不服气,再次致函陈宝箴,为宾凤阳开脱,并且以辞去岳麓书院院长职务相要挟。陈公箴不予理会,并写信开导王先谦说:“国家事势已到了如此之地步,现在还纠缠于口齿之嫌,是不合时宜的。”但王先谦仍肆吠扰,迫使时务学堂教习欧渠甲、韩文举、叶觉迈辞职,逼走长沙南学会主讲人皮锡瑞,驱逐邵阳分会负责人樊锥,哄闹南学会,使人殴打《湘报》主笔。湖南的顽固绅士们又联合起来写信给京中湖南籍官员,诋毁陈宝箴紊乱旧章,不守祖宗成法,并提醒京中湘籍官员,恐将来有不轨情事,不能不先事预防。驻京湘吏于是请徐树铭据情揭参,就连一贯赏识陈宝箴的张之洞,也致电陈宝箴,希望他“留心校正”。于是湘鄂顽固势力电函频传,遥相呼应,北京与地方相互勾结,劣绅与旧僚结盟而起,力图阻碍和破坏维新运动,使湖南新旧势力冲突十分激烈。

一方面因为陈宝箴坚决顶住压力,另一方面因为年轻的光绪皇帝立志要维新图强,才使湖南新政不致被顽固派扼杀。1898年四月,光绪帝诏定国是,正式宣布维新变法。当时人对康有为、梁启超毁誉不一,顽固派恶毒攻击康有为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陈宝箴上书光绪皇帝,把康有为誉为“识略既多超卓,议论亦显宏通”,“为人所不肯为,言人所不敢言”的“一时奇士”,并认为“士有负俗之累而成功名,亦有高世之行而弋虚誉,毁誉不足定人,古今一致”,对康有为表示支持。

百日维新期间,陈宝箴条陈新政,荐举人才。同年四月二十六日,陈宝箴上摺朝廷,认为在通商口岸,不能让一国专利,也不许划作租界,我国一切自主之权利,都不容有所侵犯。合办矿物,应该集各国商贾,公平选择华洋商董办理,明确此系商民自图之利益,不必由各国政府插手干预,各项纠纷应由地方官员会同就近领事秉公办理,视洋民国人一体看待。陈宝箴的政见,受到光绪帝、康有为等人的重视。陈宝箴又举荐了一批“名位未显,而志行可称,才识殊众”的维新志士,包括陈宝琛、杨锐、黄英采、刘光弟等人。其中杨锐、刘光弟就是经陈宝箴举荐得入军机,直接参加领导变法的。

由于顽固势力的疯狂反扑,并发动戊戌政变,变法维新如昙花一现,只经历了一百余日便宣告失败。陈宝箴因保荐杨锐、刘光弟而“即行革职,永不叙用”。陈宝箴在湖南所举办的各项新政,也随之全部取消。

1900年,陈宝箴在家乡郁郁去世,其抚湘开风气之先,将永垂青史。

【作者点评】

19世纪末的清朝政府,正面临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内积贫积弱,正所谓内外交困,腐朽的清政府已行将就木,中华民族面临危险境地。许多有志之士,大声疾呼“图自强以雪国耻而保疆宇”,陈宝箴就是封疆大吏中的一位爱国有识之士。他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改革弊政,提倡新政,以开化湖南为己任。他开民智,建学校,办报纸,举实业,使湖南在戊戌变法期间成为最有生气的省份。尤其是时务学堂,成为维新人才的培养基地。这批学生中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志士。“时务等校之建立,陈氏实其元勋”。

戊戌政变后,陈宝箴走,谭嗣同死,梁启超逃,熊希龄被革掉翰林。这一批湖南新政的中坚力量的命运,也就是湖南新政的命运。但是湖南新政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论述湖南情形时所说:“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各县州府私立学校纷纷并起,学会尤盛。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自此以往,虽守旧者是事遏抑,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湖南之士之志,不可夺也。”

由此以后,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义革命,湖南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卓越领导人和无畏的战士,为振兴中华作出了巨大贡献。陈宝箴抚湘力行新政,延请维新人士宣传维新思想,开风气之先,其功不可没。

陈宝箴在湖南吸引维新派,讲求改革,但他并不赞成维新派的民权、平等思想。虽然如此,他在湖南封建势力群起围攻、猖狂肆虐之际,能毅然布新除旧,不稍后退,仍不失为封建官僚中思想较新的佼佼者,堪称一位不可多得的爱国有识之士。

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年毛泽东对陈宝箴的评价是十分公允的。

(卜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