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2466200000006

第6章 谈兵之祖功誉千秋(1)

——吴国军事家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其先祖是齐国人,后他辗转至吴,与伍子胥同辅吴王。其间,他钻研兵学,著成《孙子兵法》,计有《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火攻》、《用间》等篇。其书内涵丰富,且富于军事哲理,被后人称为“兵学圣典”。几千年来,孙武及其《孙子兵法》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所关注、推崇。毛泽东对孙武及其《孙子兵法》尤为重视,盛赞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论断,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毛泽东评点孙武】

说实在的,我在山上搞了几年,比他们多了点在山上的经验。他们说我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狭隘经验主义、枪杆子主义等等。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我就反问他们:你们既然说我是按照《孙子兵法》指挥作战的,想必你们一定是熟读的了,那么请问:《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第一章开头讲的是什么?他们哑口无言。原来他们也根本没有看过!后来到陕北,我看了八本书,看了《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书看了,日本人写的军事操典也看了,还看了苏联人写的论战略、几种兵种配合作战的书等等。那时看这些,是为写论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为了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

——摘自毛泽东1960年12月25日同部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谈话:《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见《党的文献》1993年第4期。

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摘自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第182页。

从这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偶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错误由于对彼己的无知,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

——摘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见《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二卷第490页。

如果进攻之敌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我军甚远,我们要求强弱的对比发生变化;便只有等到敌人深人根据地,吃尽根据地的苦楚,如同第三次“围剿”时蒋介石某旅参谋长所说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又如“围剿”军西路总司令陈铭枢所说的“国军处处黑暗,红军处处明亮”之时,才能达到目的。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此时双方对比,往往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均衡,或者敌军的绝对优势改变到相对优势,我军的绝对劣势改变到相对劣势,甚至有敌军劣于我军,而我军反优于敌军的事情。江西反对第三次“围剿”时,红军实行了一种极端的退却(红军集中于根据地后部),然而非此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因为当时的“围剿”军超过红军十倍以上。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摘自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第208—209页。

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就是灵活地使用兵力。灵活地使用兵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

——摘自毛泽东1938年5月《论持久战》,见《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二卷第493页。

买来的军事书多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摘自毛泽东1936年10月22日致叶剑英、刘鼎的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81页。

【孙武小传】

将门世家 避乱投吴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的祖先,原是周惠王五年(公元前672年)因陈国内乱逃亡到齐国的陈完。当时的齐国据有山东东北部,有渔盐之利。当政的齐桓公在宰相管仲的辅佐下,革新军政,发展生产,成为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陈完逃到齐国后,齐桓公任命他为管理手工业生产的“工正”。到周景王十二年(公元前533年),田完(即陈完)的四世孙田桓子已经成为齐国新兴势力的代表人物,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办法争取民众,民众纷纷投奔田氏门下。田完的五世孙,字子占,是孙武的祖父,齐景公时居大夫之职。齐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23年),约在孙武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因伐莒有功而得到采邑,又被赐姓孙氏。于是举家徙居到乐安(今山东惠氏)的领地,孙武也随着他祖父改姓孙氏。

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夏,齐国新旧势力之间发生了一场非常激烈的权力之争。田氏联合鲍氏,打败了栾氏、高氏为代表的旧贵族势力,取得了胜利。此事史称齐国“四姓之乱”。孙武对齐国卿大夫之间无休无止的倾轧斗争产生反感,不愿纠缠其间,于是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华的念头。

公元前520年左右,孙武辗转来到吴国。当时的吴国,在今江苏省的中部和南部一带。孙武到达吴国以后,在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附近安居了下来。在那里,孙武过着隐居式的生活,一面浇园种田,一面研读兵书,撰写兵法,冷静地观察吴国的政治动向,等待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时机。大约在公元前五一二年,孙武在吴国结识了楚国的亡臣伍子胥。一为弃客,一为亡臣,相似的命运及政治见解把两人结合起来。两人互相切磋学术,使孙武进一步开拓了视野,兵学思想也基本趋于成熟。

公元前516年,吴国内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战功显赫、韬略过人、素孚众望的公子光指使勇士专诸刺杀吴王僚,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是一位奋发图强、立志改革的君主,他决心要使落后的吴国赶上中原各国,摆脱长期以来遭受楚国欺凌的屈辱地位。为此,他“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偻”,不迷恋安逸,不贪图享受,一心要振兴吴国。吴王迫切希望聚集人才,以帮助自己成就富国强兵的伟业。

这时已任吴国“行人”要职的伍子胥,深知吴王阖闾的政治抱负和思贤如渴的急迫心情,也了解孙武高明的政治主张和非凡的军事才能。伍子胥连续七次向阖闾推荐孙武,盛赞孙武是真正可以“折冲销敌”的人选。阖闾决定召见孙武。

演兵斩姬 令出必行

孙武带着他著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闾。吴王阖闾抱着浓厚的兴趣将孙武所呈兵法阅读一遍,连连称妙。同时阖闾还希望看到兵法的操作可行性,便对孙武说:“您写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细细读过了。您能否当场演习一下阵法呢?”孙武回答道:“可以。”吴王又问:“可以用妇人试验一下吗?”答道:“完全可以。”于是,吴王挑选了嫔妃一百八十人,让孙武演习阵法。

孙武将宫女分成左、右两队,让吴王的两个宠姬分任队长,手持画戟。他先问宫女们是否知道左右手和心、背的位置,宫女们回答知道。于是孙武说:“令你们向前,就沿心的方向进击;令向左,就沿左手方向出击;令向右,就沿右手方向出击;令向后,就沿背的方向后退。”宫女们答道:“懂了。”孙武又告诫她们严守军纪,强调说:“军令一出而不听从者,定将斩首。”交代完毕,孙武传令击鼓,向右进击。宫女们没把这个陌生的异乡人放在眼里。让女子演兵已够新鲜了,现在鼓声大作,令旗挥舞,更使她们觉得可笑,她们忍不住嘻嘻哈哈大笑起来。

孙武没有动怒,他认为约束不明、申令不熟,是将军的过错,从未习武的女子列队操练,更应交代清楚。他重申了军纪军令,再下令击鼓向左进击。两个队长仗着吴王的宠爱,根本不听命令。鼓声一响,宫女们又发出一片笑声,队形一下子乱了。孙武这时说:“纪律命令已三告而五申,仍不遵循,这就是队长之罪了。”他命令军士将左右二姬正法,以明军纪。

站在望云台上观阵的吴王见此情形,大为吃惊。这二姬是他最宠爱的,离了她们,他会食不甘味。他急忙派人向孙武传令,赦免二姬。孙武断然说:“我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王的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他坚持将二姬斩首示众,然后指定两队中排头的宫女为队长。

不知是两颗人头的震慑,还是孙武那种沉着自信、执法如山的气概的作用,等战鼓声再起,宫女们奇迹般地列成一支步调整齐的队伍,前后左右,进退起止,一切都合乎规范,丝毫不乱。喧闹之声再也听不到了。于是孙武派人禀报吴王,队伍已训练齐整,可随时调遣。正在为失去了宠姬、丢了面子而恼怒的吴王声言不愿下台观看。听了这话,孙武说:“大王用兵原来只喜欢听听,不能付诸实行的。”

演兵斩姬,令出必行,显示了孙武的大将气魄和胆略。阖闾毕竟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君主,尽管心有不悦,他最终还是任命孙武为大将军。

文韬武略 运筹帷幄

孙武的军事才能,受到阖闾的赏识。他经常与吴王一起讨论各种各样的军事问题。有一次,阖闾问孙武:“如果我师出境,驻扎于敌人之地,敌兵忽然大至,围我数重。欲突围而出,则四塞不通。我欲励士激众,使他们拼命溃围,应如何办呢?”孙武答道:“这时应深沟高垒,示敌人有守备;应暂时安静勿动,以隐藏我军之本意。再号令三军,说明情况之不得已。然后杀牛焚车,让士兵饱食一顿。接着便烧尽粮食,填平井灶;人人割发弃冠,断绝生还的念头。再使加固坚甲,磨利锋刃,并气一力,攻其两旁。此时战鼓齐鸣,杀声震天,敌人闻之畏惧,莫知所当。我军以锐卒分行,疾攻其后,必能突围。这就是失误而求生之道。所以说:困而不谋者穷,穷而不成者亡。”吴王听罢,觉得很有道理,就又问:“如果我军围敌,则如何行事?”孙武答:“敌人在山谷峻险之地,难以逾越,叫做‘穷寇’。攻击它的方法是:隐蔽我军的士卒和营房,让开一条能出走的路。敌人求生逃遁,必无斗志,因而在半路上加以袭击,敌虽众必破。”这些问对,充分显示了孙武灵活机动、胸有成竹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一个军事家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吴王听后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