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2466200000005

第5章 多行不义自取灭亡(2)

庆父仲与季友本来势不两立,闵公请季友回国,庆父仲自不会善罢甘休。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冬,齐桓公派仲孙湫大夫到鲁国,去探视鲁国的内乱情况,特别关注庆父仲的动静。闵公见了仲孙湫,流涕不能成语。后见公子申,与之谈论鲁国国事,申说得很有条理。仲孙湫觉得他可以治国,嘱咐季友好好关照他。说到早早除掉庆父仲这件事,季友伸出一掌在空中空击了一下,意即孤掌难鸣,仅靠鲁国的力量无法办到。庆父仲也来见仲孙湫而且带来了重金打算贿赂他。仲孙湫对他说:“如果公子能忠于社稷,你的国君也能受惠不少,为何仅给我重金呢?”坚决推辞不接受。庆父仲诚惶诚恐地离开了。仲孙湫回国后,告诉齐桓公说:“不除掉庆父仲,鲁国的内乱就不能平息。”桓公提出由齐国发兵除之,仲孙湫觉得不妥:“庆父仲凶恶未彰,讨之无名也。”但仲孙湫仍指出庆父仲自取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臣观其志,不安于为下,必复有变。乘其变而诛之,此伯王之业也。”闵公二年,庆父仲与哀姜通奸更加放肆,谋权篡位的步伐更加急切,只是碍着闵公是齐侯外甥,况且季友忠心辅国,所以不敢轻举妄动。

还是这一年,突然有一天门人来报告,说是大夫卜@捶茫庆父仲忙将其引入书房。见卜R涣撑气便问其缘由。卜7叻卟黄降厮担骸拔矣幸豢榈睾吞师傅慎不害的地连在一起,被他强占去了。我去告诉国君,国君不但不主持公道,反过来还偏护他,劝我让他。我心有不甘,特地投奔公子你,希望你能在国君面前替我讨回公道。”庆父仲听到这儿,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屏退左右侍从对卜K担骸肮君年幼无知,他的话可以不听。如果你能助我一臂之力完成谋位的大事,我帮你除掉慎不害。怎么样?”卜K淙恍挠兴动但仍顾忌着季友。庆父仲胸有成竹地说:“国君仍有童心,时不时会夜出武闱到街市去游玩。你只需要派人在武闱守着,等他一出来杀了他便是。外面的人只道是为流寇所害,谁知道真相呢?至于季友,由哀姜以国母身份命令我代为国君,治他易如反掌。”两人当下一拍即合。卜R换乩幢阏虐裱罢矣率俊2痪们镅怯φ鳎昼夜守伏在武闱,侍机而动。八月,闵公果然夜出。秋亚突然跃出,刺死闵公。消息传来,庆父仲便借机在慎不害家也杀死了慎不害。季友听了这个消息,半夜敲开公子申家门,告诉他庆父仲又作乱的事。两人一道前往邹国避难,并请求鲁国将他们接回去。

国人一向敬仰季友,听说国君被杀,相国避难于外,举国若狂,发动政变。政变的第二天,国人罢市,千人聚集,先围攻卜<遥再围攻庆父仲家。卜7啦皇し溃结果满门遭到杀戮。庆父仲知道自己罪恶深重,人心不附,准备出逃。考虑到齐国曾借莒国之力复国,莒于齐有恩,更有文姜原有莒医一脉交情,而哀姜又是文姜的侄女,庆父仲决计逃往莒国避祸。临行时他化妆作商人,载了满满一车贿赂的资本狼狈出逃。夫人哀姜听说庆父仲逃到莒国,自己也觉得处境不佳,也想去莒国。最终由于惧怕国人之故而去了季友所在的邹国,幻想能够得到季友的宽恕。怎料季友对她的求见置之不理。

季友听说庆父仲、姜氏先后逃离了鲁国,于是便推拥公子申回国,齐桓公命上卿高侯率南阳甲士三千人相机而动,助公子申回国。如果公子申堪主社稷,就扶立他为国君,与他建立亲善的友邻关系;否则,便兼并其地。高侯到了鲁国,见公子申相貌端庄,议论颇有条理,心中十分敬重,于是与季友商量,决定立公子申为国君,是为僖公。僖公顺利地即位以后,季友派公子奚斯随高侯到齐国,感谢齐桓公帮助稳定鲁国内政的功劳,另外还派人去莒国,允诺给莒国国君大量货币,条件是假莒人之手杀死庆父仲。

庆父仲逃往莒国时虽然也带了鲁国宝器并通过莒医献给莒国国君,但是莒国国君贪恋着季友允诺的重金,便派人对庆父仲下逐客令,说莒国不欢迎他。庆父仲走投无路,只得再次自齐返鲁。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想请齐人为他求情。走到密地(今山东┫乇)时,恰好碰到去齐国办完事回国的公子奚斯。奚斯想载他回国,庆父仲心惧季友,便请奚斯先行回国为他求情;请季友看在同宗共祖的情分上留他一命。如果季友答应了他的请求,即使一生为布衣都没有任何遗憾与怨言。季友听了公子奚斯的汇报,一声冷笑:“使弑君者不诛,何以戒后?”坚决不允,还让公子奚斯转告庆父仲,如果他自杀,国君还可以立其后代,让他有后代祭祀。公子奚斯赶回密地给庆父仲回音,快到庆父仲住宅时忍不住哭了起来。庆父仲听到奚斯的哭声,知道没有得到宽恕,就在树上上吊自杀了。奚斯入内收殓,并回京把这件事告诉给僖公。

鲁国为了引渡庆父仲,曾允诺给莒国以重金,庆父仲死后,莒国遂派莒君之弟赢领兵逼进鲁国边境,索取谢赂。季友觉得擒拿庆父仲这件事莒国并没有什么功劳,于是亲自率兵迎战,结果大败莒军并俘获赢āY夜亲自迎接季友凯旋归来,立为上相,并将汶水以北的┮胤飧了他。

季友上奏对僖公说:“我与庆父仲、叔牙,同是桓公的孙子。以国家利益为重,我先后毒死叔牙,逼死庆父仲,大义灭亲,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如今他们两个都绝了后代,而我一人却独享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日后我怎么才能有脸面去见桓公呢?他们两个虽然有叛逆之心,但终无叛逆之行,又不是死在刀戮乱戟之中,不如让他们和我一起享受同样的待遇,以表明咱们鲁国‘亲亲’的礼仪风范。”僖公听从了季友的话,以公孙敖继庆父仲之后,是为孟孙氏。庆父字仲,后人以字为氏,本曰仲孙,因讳庆父之恶,改为孟字。孟孙氏食采于成(即封在成地)。以公孙兹继叔牙之后,是为叔孙氏,食采于。季友食采于费,加封地汶阳,是为季孙氏。于是孟、季、叔三家,鼎足而立,形成三桓势力,并执鲁政。

齐桓公听说哀姜与庆父仲淫乱因而危害了鲁国,就把她从邹国叫回杀了,将她的尸体送回鲁国示众。鲁僖公请求把她葬了,并以庄公元配之由,使之捎谔庙。

【作者点评】

1941年4月4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评论《南京政府向何处去?》一文中严正指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真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吗?”在此十年之前,毛泽东也曾引用过这一典故。1939年12月,在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将政治反共为主改为军事反共为主的方针后,陇东各地顽军和国民党三区行政监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钟竟成狼狈为奸,于12月10日、16日先后以武力侵占镇原、宁县两座县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领导我军从维护团结抗日的大局出发,进行了坚决而有节制的斗争。毛泽东在以萧劲光名义致程潜的一份电报中写道:“职意公平处理,撤兵为先,进占镇宁两城之兵不撤,即无以诚意而服人心。专员钟竟成实为肇祸之主谋,庆父不去,鲁难未已,施以撤惩,出自钧裁。”这两处引用典故,字里行间义正词严,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共产党以大局为重,忍让为怀和对原则问题决不含糊的坚定立场。

庆父仲杀死两个国君,当时人便有“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的说法,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作庆父。毛泽东平生喜爱读史,对二十四史都有精辟的见解,对其中人、事多加评点。“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体现了一个革命思想家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性,毛泽东借庆父指代扰乱和平进程的战犯,为人民剥去了反动者的“和平”伪装,有利于区分敌我,团结大多数,促进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推动全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春秋以来,鲁国可谓多事之国,隐公摄政欲让位而被弑,桓公入齐修好而遭杀,更有羽文骄逆,文姜淫乱。到鲁庄公之时,国政总算稳定下来。三十年间,国家无事,国力增强。然而好景不长,却在庄公末年之际发生了鲁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内乱,即庆父之难。庆父之难其实质乃是庄公的两个弟弟之间的一场君位争夺战。庆父为能即位,无限制地运用他与其嫂嫂哀姜的暧昧关系,两度弑君,几使鲁国社稷倾覆。庆父自此成为制造内乱者的化身,为人所不齿,历来成为人们攻击批评的对象。

笔者还以为可以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趋势这个角度来评价庆父仲及他策动的这场内乱。鲁国发展至庄公时代,夫人涉政,权臣篡位已经不是件新鲜事,至于日常生活中有违礼仪,不合“法”的事更是屡见不鲜!文姜几度涉齐,鲁公迎娶夫人不派使者先行以为中介,以致叔嫂通奸,兄弟相煎。“尊尊亲亲”的鲁国,它的周礼楷模形象一落千丈,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先兆。其时,“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结党营私已经成为宫廷斗争的基本准则。至此,从“尊尊亲亲”到大义灭亲,周礼已走到了尽头,社会需要一次大的震荡才能重新归于和谐。

(薛 峰)